徐來
一、動靜搭配,促深思
學生一見到問題,就爭先恐后回答。析其原因,要么問題簡單,大部分學生都會;要么學生對問題理解膚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據(jù)此,教師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深層次展開。如學生觀察圓柱的特征后,眾說紛紜:有的說圓柱有上、下兩個圓形底面;有的說圓柱有一個彎彎的曲面(邊說邊用手勢比);有的說圓柱有無數(shù)條高;有的說圓柱上、下兩個底面面積相等……面對這些答案,我清了清嗓門,提高聲音說:“看來大家知道了很多,真不簡單。那好,你們說說你是怎樣知道圓柱上、下底面面積相等的?”話音一落,教室里鴉雀無聲,思考過后又開始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我估計學生要說的很多,課堂將會出現(xiàn)“亂堂”,于是要求學生一個個到臺上演示、講解。這樣處理,學生動靜結合,思維時緊時松既長知識、又長智慧,有效地控制了學生由于爭先恐后發(fā)言而引發(fā)的“亂堂”現(xiàn)象。
二、展示過程,促內化
要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將理由擺出來,將“嘴動”引向“腦動”,從而達到以靜制動、知識內化的目的。這學期我在教學“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時,就遇到這樣一件事。“我們要是把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木塊,鋸成棱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你們猜一猜,一共可以鋸多少個?”話還沒說完,有幾個學生就搶著“猜”了:“老師,可以鋸5個”“可以鋸10個”“可以鋸100個”。一小部分學生輕聲說:“可以鋸1000個?!憋@然這些答案有的是瞎蒙的;有的是受長度或面積單位間的進率誤導的。如何處理這種局面呢?我做短暫的反思后,決定讓學生把想法說說。于是我將學生“穩(wěn)住”,問:“到底誰說得對呢?要有理有據(jù),才能服人。”這樣一來,認為5個、10個、100個的同學都不能自圓其說。而說1000個的同學現(xiàn)在來了“膽”,他們站起來,邊畫示意圖,邊振振有詞地說:“我們認為要把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鋸成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可以像切蛋糕那樣,先按每1厘米的厚度切一片,這樣一共可以切10片;其中的1片又可以切10條,而1條又可以切10個,這樣一共可以切1000個,所以我們認為可以鋸1000個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同學們的精彩發(fā)言,像股股熱流涌動心扉,讓我們情不自禁為之喝彩。像這樣,不就是面對學生爭先恐后發(fā)言的很好策略嗎?
三、精心訓練,促養(yǎng)成
強化學生“傾聽”習慣的培養(yǎng),把訓練“聽”當作一項教學常規(guī),常抓不懈,讓學生“學會傾聽”。一要耐心,特別是當同學的發(fā)言有錯時,一定要等其把話說完了,再用適當?shù)姆绞街赋霾蛔?;二要細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都要聽完整;三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四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做到有選擇地接受。其次要加強對學生的鼓勵:一是物質鼓勵。“某某同學在回答問題時,你們要是能找出他回答中的錯誤,老師將獎勵你一顆挑戰(zhàn)星”;二是語言鼓勵?!澳衬惩瑢W離老師那么遠,但他聽得最認真”;三是行為鼓勵。告訴學生,你們上來回答問題時,可像老師一樣,不要急于回答,先環(huán)視一下四周,待同學們安靜下來才回答問題。同時還可以強化學生用手勢比答案,進行用舉牌表示結果等多方面的訓練。長期進行這幾方面的訓練,學生就能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就能從“愛講”中學“會聽”,在“會聽”中促“多思”,課堂也就會形成內在的、深層次的“思維靈動”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