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軍
[摘 要]我國是文物保有量大國,擁有眾多分布廣泛的各級重要歷史文物,文物發(fā)掘及保護工作量巨大,單靠數(shù)量極少的文物工作者是捉襟見肘的。隨著近幾年科技的進步,文物盜竊、倒賣現(xiàn)象猖獗,給我國造成很大損失,四川“張獻忠沉銀”盜掘案就是典型代表。因此,加強大眾化文物知識普及,提高民眾文物歷史知識,喚醒民眾文物保護意識,對于我國文物保護工作來說是一條既經濟又具有時代意義的途徑,我們必須要利用好民眾的力量。
[關鍵詞]文化節(jié)目;文物知識;大眾化;知識普及;價值發(fā)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5.107
1 我國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途徑綜述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我國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主要途徑
首先,專業(yè)書刊是我國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的主要途徑。文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無價之寶,承載著歷史遺跡或遺物的智慧結晶,成為人類歷史進步的標志,一旦損毀將永不復存在。我國擁有璀璨的古文明和源遠流長的歷史,因此我國是文物保有量大國,擁有眾多分布廣泛的各級重要歷史文物,文物從業(yè)者和愛好者眾多,擁有廣大的文物交易市場。細分我國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途徑,不難看出專業(yè)書刊由于聚集了最大數(shù)量的古文物研究專家,諸如《中國文物修復通訊》、《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等優(yōu)秀書刊擁有最為全面的鑒賞和甄別力量和技術,因此一直都是我國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的最為主要的途徑。
其次,電視及網絡制作的文物專題節(jié)目是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的重要補充。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有線電視的高入戶率,電視及網絡制作的文物專題節(jié)目又分流走了一大批文物初、中級愛好觀眾,成了普通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的重要補充途徑。隨著電視臺特別是CCTV主流媒體的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能夠聚集一大批如蔣文光等文物鑒定專家、文物研究人員等優(yōu)秀的文物工作者,形成強大的合力來共同推進文物知識傳播和文物保護工作的推廣。隨著我國網絡建設的日漸強大,諸如搜狐視頻、百度視頻等優(yōu)秀的視頻網站能夠吸引大量文物保護工作者和民間文物收藏家等力量參與到相關文化節(jié)目的錄制工作,他們也愿借助這樣的平臺對文物知識進行宣傳,因此電視及網絡制作的文物專題節(jié)目是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的重要補充。
最后,民間收藏組織、交易場合是大眾文物知識獲取的重要民間力量。由于文物不是一件簡單的器具,其身上承載了文化乃至文明的烙印,被看作品位和文化的象征,成為古代文人君子的一大追捧,我國自古以來在民間就匯聚著大量的民間文物收藏組織和文物愛好者。這些文物收藏組織和文物愛好者形成了一個相對私密的文物知識交流和傳播的私密組織如原北京琉璃廠、潘家園、報國寺、天津的古文化街、鼓樓文化街等民間市場都成為收藏大軍流連忘返的民間場所,對于文物收藏和保護知識的傳授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是民間收藏鑒定專家誕生的搖籃,因此也可以看作我國大眾文物知識獲取的重要民間力量。
1.2 我國大眾化文物知識獲取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大眾化文物知識官方普及度低,民眾獲取文物知識多屬個體自覺行為。當前我國大眾化的文物知識普及活動缺乏政府、學校或地方機構組織性活動組織,除去諸如文物局及官方文物發(fā)掘保護單位及其相關從業(yè)人員,我國官方的文物知識宣傳組織和機構絕對數(shù)量偏少,且多只針對系統(tǒng)內部進行服務。而對于我國大眾化的文物知識普及宣傳工作,長期以來由于文物局等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和專業(yè)從業(yè)人員教育力量,長期以來基本未面向廣大社會群體,我國大眾群體的文物知識相對來說非常匱乏,不少受過高等教育的隨機被采訪者甚至無法說出一兩個朝代的典型代表文物,可見我國的大眾化文物知識普及工作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國的文物宣傳工作并沒有與時俱進,大眾對文物的了解和愛好僅僅多屬個體自覺行為,缺乏政府、學?;虻胤綑C構組織性活動組織,相對受教育群體接觸面狹窄,接觸群眾絕對數(shù)量過低。
其次,不具有深入性和持續(xù)性,多停留在淺表層面。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組織和管理,群眾文物知識的習得基本靠自發(fā)力量,花費較大,完全由個人買單,學習代價較高,因此其學習的知識和學習行為不具有深入性和持續(xù)性,較難依靠更為先進的途徑獲得更多、更快的知識更新,在客觀上阻礙了他們的繼續(xù)成長和學習的深入性,這也必然使廣大普通群眾對文物的認識多停留在淺表層面,難以形成更深入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2 文化節(jié)目對文物知識大眾化普及的價值
首先,受眾人群絕對數(shù)量大,影響較為深遠和具有持續(xù)性?,F(xiàn)在關于文物鑒賞等方面的文化節(jié)目開播較多,較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節(jié)目有央視二套《藝術品投資》、《鑒寶》、《尋寶》等,作為集收藏與鑒賞的專業(yè)化欄目其定位都是通過群眾提供的文物來反映藝術品最新收藏動態(tài)、借助藏品探討其深厚文化底蘊并傳遞相關投資技巧與市場行情,節(jié)目自開播以來已形成了相當廣泛的固定收視群,在普通大眾里面具有普及文物知識、提高文物鑒賞水平、增強文化修養(yǎng)的價值,由于每周開播一期,每期具有固定的專題,則對于觀眾的持續(xù)性學習具有較好的影響,自覺地擔當起了文物知識普及與教育的角色,可以說是一個多贏的結果。
其次,降低各方成本,較易實現(xiàn)知識普及的持續(xù)性、系統(tǒng)性。長期以來,我國的文物知識普及多限于普通文物愛好者群體個體性行為,對于普通百姓來說,不論是購買書籍還是自主參加民間機構的研習,耗費時間精力,時效性差。而文化節(jié)目則較易實現(xiàn)時效性,能夠把最前沿的文物研究信息和收藏流行趨勢最精準地傳播出來,使文物鑒別知識更新更加快速。整體來說,文化節(jié)目相對于其他文物知識傳播方式更能夠降低各方成本,通過系列專題的形式和增加期數(shù)的方式來實現(xiàn)文物知識普及的持續(xù)性、系統(tǒng)性,普通廣大群眾能夠通過網絡和電視直播的形式按照自身需求進行反復觀看學習,觀眾更可利用文化節(jié)目預留的交流平臺進行實時互動,因此文化節(jié)目對文物知識大眾化普及更具有持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
3 結 論
大眾掌握豐富的文物知識,不僅能夠提高其民族自豪感,增長歷史知識,更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幫助文物工作者提供文物盜竊案件線索,較快地阻止文物倒賣、盜挖等犯罪行為,文物類文化節(jié)目不僅能夠傳達最新的收藏知識,傳授基本的文物知識,更能夠擴大文物受眾群體,對廣大文物愛好者的知識普及具有更為持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的影響,是一條經濟、失效的傳播途徑,應更加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薛瑞麟.關于文物犯罪幾個問題的思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奚雪松,許立言,陳義勇.中國文物保護單位的空間分布特征[J].人文地理,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