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 姚啟龍 高海霞 蔣小文 楊玉元 高雪軍 萬興忠 楊建華
(嘉峪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腦系科,甘肅 嘉峪關 735100)
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療效觀察
張 勇 姚啟龍 高海霞 蔣小文 楊玉元 高雪軍 萬興忠 楊建華
(嘉峪關市第一人民醫(yī)院腦系科,甘肅 嘉峪關 735100)
目的探討神經外科利用擴大翼點入路標準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54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利用擴大翼點入路標準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手術組)21例,內科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組)33例.以生存率和恢復良好率評定2組不同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結果手術組生存19例(90.47%),按GOS預后評分其中1級2例(9.52%),2級3例(14.28%),3級9例(42.8%),4級5例(23.8%),5級2例(9.52%);內科保守治療組生存26例(78.79%),按GOS預后評分其中1級7例(21.21%),2級19例(57.5%),3級4例(12.1%),4級3例(9.09%),5級0例,2組不同治療方法相比較,生存率和恢復良好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擴大翼點入路標準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治療大面積腦梗死能夠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質量。
大面積腦梗死;大骨瓣減壓;顳??;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
大面積腦梗死[1]系指梗死灶波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腦葉,占據大腦半球的1/2~1/3范圍,且直徑>5 cm,梗死面積>20 cm2,其發(fā)病屬于完全缺血性中風,多由于大腦中動脈或頸內動脈閉塞所引起,其發(fā)生率占腦卒中患者的10%以上,且預后較差,病死率高達80%。如果經內科積極溶栓、降顱壓、解痙等治療效果不理想,需積極進行外科干預[2]。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5月收治54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利用擴大翼點入路標準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手術組)21例,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統(tǒng)計54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中,男性29例,占53.7%,女性25例,占46.2%,平均年齡69歲,其中左側梗死31例,右側梗死23例,既往有心臟病史10例,高血壓史43例,糖尿病史20例,心房顫動患者5例,既往無病史者9例,全部患者急性起病。采用擴大翼點入路標準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治(手術組)21例,內科保守治療(保守治療組)33例。
1.2 臨床資料:手術組和內科保守治療組的臨床表現,見表1。
1.3 影像學資料:入院時所有病例均行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為大面積腦梗死,其中為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梗死者34例(62.96%),大腦前+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梗死者7例(12.9%),大腦后+大腦中動脈供血區(qū)梗死者5例(9.25%),一側三支血管供血區(qū)均梗死者1例(1.8%),右側大面積腦梗死者24例(44.4%),左側30例(55.55%),小腦大面積未入選本組病例。
1.4 治療方法:手術組全部在全麻插管下采用大骨瓣開顱,切口去大骨瓣減壓,骨瓣范圍包括額、顳、頂骨,骨窗面積>12 cm×14 cm,手術前與耳屏前找到顳淺動脈并標記顳淺動脈,手術切口始于顴弓上耳屏前,彎向耳上頂結節(jié)至于額前發(fā)際內中線旁2.0 cm,切口逐層切開并保護顳淺動脈,顯露顳上線,游離顳淺動脈及其兩個分支,顳肌打孔后將顳淺動脈引入顱內,保護留作貼敷用,開骨窗時保護硬腦膜中動脈及其分支,可先保留蝶骨脊硬腦膜中動脈溝處顱骨,待游離保護好硬腦膜中動脈后咬除蝶骨脊至中顱窩底(為保護硬腦膜中動脈,骨窗可不必過低),骨窗四周打孔懸吊硬膜,延硬腦膜中動脈走行剪開硬膜,保護硬腦膜中動脈完整,打開外側裂,充分釋放腦脊液,解除對外側裂區(qū)域血管及腦組織的壓迫,充分游離側裂區(qū)蛛網膜,將帶硬腦膜中動脈的腦膜翻轉,連同顳淺動脈貼敷與側裂內,再將顳肌貼敷于額、顳葉表面,邊緣與硬膜相縫合,頭皮逐層縫合,手術后送重癥監(jiān)護室監(jiān)護,常規(guī)脫水利尿,不用止血藥物,使用腦細胞保護劑,深昏迷者必要時早期氣管切開,術后早期高壓氧等康復治療。
內科保守治療組:采用大劑量脫水劑(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及白蛋白)、支持、神經營養(yǎng)藥物等常規(guī)治療,注意預防并發(fā)癥,有呼吸道梗阻者行氣管切開。
1.5 評價:手術組與內科保守治療組的病死率、生存率、恢復良好率、中度殘疾率、重度殘疾率、植物生存率結果按GOS(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其中,5級:恢復良好,正常生活;4級:輕度殘疾,但可獨立生活能在保護下工作;3級:重度殘疾,清醒,日常生活需要照料;2級:植物生存;1級:死亡。
1.6 統(tǒng)計學方法:數據處理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手術組和內科保守治療組的臨床表現
兩組預后評分1~5級患者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2。
表2 手術組和內科保守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比較[n(%)]
大面積腦梗死多由于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閉塞引起的腦缺血,急性大面積腦梗死屬于重型完全性卒中或進展型卒中,血流灌注障礙,大面積腦組織缺血、缺氧,并能迅速轉變?yōu)椴豢赡嫘缘哪X梗死,大面積腦梗死后腦水腫引起顱內壓增高,腦組織移位,出現顳葉溝回疝,使腦干受壓而危及生命,本組病例均錯過了動脈內溶栓治療的時間窗,內科保守治療后病死率致殘率明顯高于外科手術治療組,即使嚴格保守治療,仍有80%以上的患者死亡,大骨瓣減壓早已應用于重型顱腦損傷的開顱治療手段[3],減壓效果肯定,外科減壓已經常規(guī)做為一種緩解占位,解除腦疝的有效方法,臨床試驗證實減壓后局部區(qū)域血流增加,能夠減輕腦組織的缺血性損傷[4],單側或雙側大骨瓣減壓降低顱內壓30%~70%[5],國外學者認為:去骨瓣減壓術并不能減輕缺血腦組織的局部損傷,也不能改善梗死灶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但去骨瓣后顱內壓降低,可減輕或緩解由于顱內壓升高引起的繼發(fā)性腦損傷,從而改善臨床預后[6],所以目前仍提倡進行去骨瓣減壓手術。通過擴大顱內容腔,降低了顱內壓,改善半暗帶區(qū)血流,阻止半暗帶區(qū)進一步缺血壞死,筆者在術中盡可能擴大骨窗,尤其要咬除蝶骨脊,開放中顱窩底,本組病例手術組病死率明顯低于內科保守治療組,存在顯著差異,手術意義明確。
急性期大面積腦梗死即使搶救存活,其致殘率居高不下[7],因此,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有研究表明,大面積腦梗死急性期因缺血再灌注損傷直接行血管吻合成功率低,手術復雜[8],間接血運建立被認為是一種簡單、安全有效的方法,缺點是血運建立需要較長時間[9],早已被煙霧病的治療所應用,效果肯定,顳肌血運豐富,直接貼敷于腦表面,在顳肌于腦表面形成血管吻合,增加腦組織的供血、供氧,傳統(tǒng)的手術方法為單純的大骨瓣減壓加顳肌貼敷,本文中筆者在術中同時將顳淺動脈及分支完整游離,將帶硬腦膜中動脈的硬膜條狀游離并翻轉,同時貼敷于大腦中動脈M2段區(qū)域,更有利于間接血運的建立。筆者治療的本組數據中,手術組存活患者中,重殘率及植物生存率明顯低于保守治療組。手術簡單易行,便于基層醫(yī)院開展。
總之,大骨瓣減壓加顳肌、顳淺動脈、硬腦膜貼敷手術聯合內科藥物以及術后康復、物理綜合治療是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首選方法,明顯優(yōu)于單純的大骨瓣減壓術,該術式將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發(fā)揮更重要的作用。
[1] 侯熙德.腦梗死的病理生理和治療的新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2,16(5):1
[2] 周良輔.缺血性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A]//史玉泉.神經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M].上海:上??萍汲霭嫔?1995:250-253
[3] 江基堯,李維平,徐蔚,等.標準外傷大骨瓣與常規(guī)骨瓣治療重型顱腦損傷多中心前瞻性臨床對照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4, 20(1):37-40.
[4] 劉正言,周良輔,毛穎,等.去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的短期療效評價[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7,15(1):59-63.
[5] 馮偉,李兆全.標準大骨瓣減壓術治療大面積腦梗死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13):63-64.
[6] Kastrau F,Wolter M,Huber W,et al,Recovery from a-phasia after henieraniectomy for infarction of the speech-domi-anat bemisphere[J].Stroke,2005,36(4):825-829.
[7] 韓松,周曉平.急性大面積腦梗死的外科治療[J].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8,5(2):108-109.
[8] Jaeger M,Soehle M,Meixensberger J,et a1.Improvement of brain,tissue oxygen and intracranial pressure during and after surgical decompression for diffuse brain oedema and space occupying infarction[J].Acta Neurochir,2005,95(Suppl):117-118.
[9] Chiu D,Shedden P,Bratina P,et al.Chinical features of moy-amoya disease in the U nited[J].Stroke,1998,29,(7):317-351.
R743.3
B
1671-8194(2017)12-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