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換題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14歲時,晏殊隨大人進京趕考,考試的題目是詩詞歌賦,各以為官之道來寫。晏殊看了題目后,知道這是自己平時練習過的題目。心想:如果這樣做了,自己一定能考得非常好,但不能顯示出自己的真才實學。所以他對考官說:“考官大人,這是我平時練習過的題目,我已經(jīng)寫得非常好了,當?shù)氐目h官也說他寫不了那么好。要是寫這題目,就不能把我的知識和本領顯示出來,所以我要求換題目?!?/p>
考官聽了,非常吃驚地說:“既然這是你練習過的題目,你應該好好珍惜才對。現(xiàn)在我只好啟奏皇上,再行定奪。”皇上知道了,也很吃驚,就對晏殊說:“你如果另外考試,要是寫不好,那你不傷心嗎?”晏殊說:“假如我考不好,那只能怪我知識太淺薄,本領太低了,我無話可說,不會傷心的?!被噬下犃岁淌獾囊环?,被他所感動,于是另外出了考題給晏殊做。
多維解讀
1.堅守誠信。誠信,是中國古代社會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也是人際關系的最高原則。國無誠信不興,家無誠信不榮,人無誠信不立。
2.靈活運用規(guī)則。制度、規(guī)則等都是死的,要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法外亦可容情。
3.真才實學比功名利祿更重要。唯有在真才實學和美好良知基礎上得到的功名利祿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只有腳踏實地,憑真才實學獲得成就,才真正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
堅持一生的習慣
曾國藩在少年時喜歡夜讀,常常讀至深夜。一個冬天的夜晚,他挑燈背誦一篇經(jīng)典古文,當時有一個賊伏在他家的屋頂上,想等他睡熟后行竊。可是等啊等,曾國藩卻一直在翻來覆去地背誦那篇文章。賊人凍得渾身打戰(zhàn),實在忍不住了,氣呼呼地跳了下去說:“你這種水平還讀什么書!”然后流利地將那篇文章背了一遍,揚長而去。可曾國藩沒有氣餒,仍舊堅持背下來才睡。
也許就是從小養(yǎng)成的這種誦讀習慣,讓曾國藩的記憶力不斷增強,以至于不少名篇名句終老不忘。據(jù)史載,曾國藩5歲即“受學于庭,誦讀穎悟”,15歲能成篇背誦《周禮》《史記》《昭明文選》等名著篇章。即使到了花甲之年,仍能成篇背誦《離騷》。這位戎馬一生的儒將重臣盡管軍務政事纏身,但每個時期都必制訂不同的讀書計劃。他讀書嚴謹深入,“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今年不通,明年再讀”,鍥而不舍,直到讀懂方休。
多維解讀
1.勤能補拙。從天分來講,人們的資質(zhì)明顯有高低之分。但天分只是其中一方面,如果缺少努力,天分再高也會淪為庸者;相反,如果像曾國藩一樣勤奮,或許資質(zhì)欠佳者也能獲得成功。
2.愛好讀書。在歷史的長河里,曾國藩之所以能夠獲得后人長期的敬重,正是因為他虛心好學,愛好讀書。
3.習慣的力量。良好的習慣會讓人終生受益。曾國藩從小就養(yǎng)成的誦讀習慣,練就了他超強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