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華
摘要:語文中的微觀察,更多指的是抓住生活中的一些小鏡頭進行細致觀察后加以仔細描摹的一種小片段訓練形式。這種片段訓練法能夠幫助學生擦亮觀察的雙眼,拓寬寫作的范圍,激活學生的詞語積淀。在微觀察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努力在“寫什么”和“怎么寫”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切實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
關鍵詞:微觀察;寫作素材 ;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7)05B-0043-03
“寫什么”和“怎么寫”孰輕孰重?一直是作文教學中的爭論焦點。筆者以為,兩者如同作文指導的兩條腿,必須同時兼顧,缺一不可。然而,在實施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很多老師卻無法兼顧,要么以指導“寫什么”為主,要么以指導“怎么寫”為主。結果,學生的不少習作內容貧乏,謀篇布局漏洞百出,最基本的敘述方法也乏善可陳。如何處理好作文教學中這兩者的關系?筆者以為,“微觀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路徑。
所謂“微觀察”,即指導學生抓住某個瞬間,可以是驚心動魄的,更多的是平平常常的瞬間,進行細致的觀察,如一個眼神、一次交流、一個動作、一剎那間的心理活動等等,將這些細節(jié)在腦海中慢慢“回放”,再進行細致的描摹。這種“微觀察”的手法,對于指導學生“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平衡可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微觀察,擦亮學生觀察的眼睛
基于“微觀察”的特殊性,首先要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擦亮雙眼,抓住一瞬間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現(xiàn)并“分解”其中的情況變化,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
1.充分的準備,是進行微觀察的基礎
學生的“微觀察”要言之有物,觀察是基礎。教師在學生“微觀察”前,或創(chuàng)設觀察的情境,或選定觀察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觀察。如每年學校都要舉行冬季趣味運動會,在運動會即將舉行前,教師先讓學生欣賞一段寫運動員的細節(jié)描寫:“他貓著腰,籃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彈跳著。他的兩眼滴溜溜地轉,尋找著突圍的機會。突然,他加快了步伐,一會兒左拐,一會兒右沖,突破了兩層防線,來到籃下,轉身投籃,籃球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不偏不倚,落進了籃筐?!比缓蟛贾糜^察任務:在為期半天的運動會期間,請選定某一項比賽中的某一位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某一瞬間進行細致觀察,特別是該運動員的動作、眼神的變化,或者臉頰、表情的變化,如果能夠描摹出其心理狀態(tài)就更好了。把觀察的準備工作做充分,細化要求,學生寫出來的“微觀察”片段就可能言之有物了。
2.恰當?shù)囊龑?,是進行微觀察的關鍵
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單單細化了觀察的要求還不夠,他們在進行觀察時,還需要教師做進一步的引導。如教師創(chuàng)設了一個“嗑瓜子比賽”的情境,要求學生仔細捕捉同學嗑瓜子的樣子,用一段話進行描述。教師最好能事先物色一位吃瓜子較有特點的、動作略帶夸張的學生進行表演,在學生觀察的同時作必要的引導。如,表演的學生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起一顆瓜子送向嘴里,教師馬上問:是哪只手拿的瓜子?是這只手的哪兩個指頭拿的?除了“拿”,還有其他更恰當?shù)膭釉~嗎?經過這一番“熱身”,學生在正式進行嗑瓜子比賽的觀察時,就能夠抓住有特點的對象的動作與神態(tài),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了,寫的“微觀察”就可能比較自然而細膩。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最有趣的要數(shù)小旭啦,只見他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起一顆葵花籽,送進嘴里,只聽‘咔的一聲,瓜子殼碎成好幾瓣。他慌忙把碎了的瓜子殼連同瓜子仁吐到了桌上,急急忙忙地用食指和大拇指從中挑出了那顆寶貴的瓜子仁,當寶貝一樣放在了旁邊的雪白的餐巾紙上,臉上露出了一絲得意的微笑,而后又拿起了第二顆瓜子……”
二、微觀察,拓寬學生選材的范圍
要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必須時時提醒學生捕捉值得觀察的現(xiàn)象,幫助他們形成“生活處處是作文”的理念。
1.校園生活,進行微觀察的百草園
菁菁校園,五彩繽紛,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每個學生既是習作的主體,也是其他同學觀察的對象。如早讀課上,老師突然要抽背課文,學生抓緊一分一秒拼命背書的情境就很值得觀察,還有被抽到的同學胸有成竹時的得意與結結巴巴時的狼狽,沒有抽到的同學的慶幸與緊張等等。再如,學生進食堂吃飯的過程也有很多的觀察點:排到前面的同學怎么盛飯的,等待的同學有什么樣的表情;桌長分菜時,大胃口的學生與挑食的同學各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吃飯時,狼吞虎咽的同學與細嚼慢咽的同學的動作特點又是怎樣的,等等。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的作文素材庫必定更為豐富,拿到一些話題作文,就有可能比較快速地從作文素材庫中提取出合適的內容,避免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2.家庭生活,進行微觀察的自留地
學生的家庭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如餐桌上的一次談話,父母的一次吵架,小弟弟的一次哭鬧,奶奶的嘮嘮叨叨,爺爺看電視時的樣子等等,生活中的種種經歷都可能成為非常好的作文題材。有的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相對較弱的話,不妨建議他們在家里養(yǎng)只小鳥,養(yǎng)對倉鼠,養(yǎng)條小狗,養(yǎng)盆水仙等不斷生長與變化的動植物,如此一來,就會有源源不斷的作文素材:小鳥吃食,倉鼠失蹤,遛狗鬧劇,水仙發(fā)芽…… 一位二年級的學生寫了一篇小倉鼠的觀察日記:“今天,我放學一回到家,就去看小老鼠白白。當我走到籠子那里時,大吃一驚,籠子空空的,白白不見了。它去哪里了呢?我找遍了所有的床底下,就是沒有白白的蹤影。奶奶回來了,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奶奶,奶奶也和我一起找,我們在所有的床底下又找了一遍,也沒有發(fā)現(xiàn)白白。再把沙發(fā)挪出來,還是沒有。最后奶奶在我房間電腦臺的機柜里發(fā)現(xiàn)了白白,它正蜷縮在角落里睡覺呢!奶奶叫我去把籠子拿來,在一頭擋住,她從對面的方向趕小老鼠??墒前装啄目线M籠子?奶奶沒有辦法,只能用一塊布包住手,去捉白白。白白一下子就被奶奶捉住了,嘰嘰喳喳直叫喚,還急得在奶奶手里撒了一點尿,惹得我直笑。小老鼠又回到了籠子里,可是我和奶奶早已是滿頭大汗,家里也被我們翻得一團糟。”看,這是多么傳神的文字!
三、微觀察,豐富學生表達的詞匯
學生在課堂上和平時的生活中積累了很多的詞匯,但真正要用的時候,不少人卻不能順利地從頭腦的詞庫里調用出來。“微觀察”能夠幫助學生活學活用。如指導學生寫人物之間的一段對話,老師強調要寫好人物的語言,重要的一點是寫清提示語。可是很多學生只會用“說、喊、叫、問”等最基本的表示“說”的詞。這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個具體的情境——教師扮演嚴父,眉毛擰成一團,一拍桌子,大聲問:“說,到底是誰把花瓶給打碎了?”然后問學生,剛才老師說話時的語氣,可以用什么詞來表示。學生就會根據情境,從詞庫中調出“喝道”“嚷道”“責問”等詞作為父親說話時的提示語,表現(xiàn)其語氣的大聲及嚴厲。接著教師再創(chuàng)設情境——扮演一個孩子,被父親冤枉后,一臉不服氣地說:“不是我,你有什么憑證說是我打碎的!”然后問學生:“剛才老師扮演的這個孩子,僅僅是在說嗎?”學生自然會想到,這個孩子不僅僅是在說,更是在“分辯”,在“反駁”,在“申訴”。老師順勢引導:是啊,在寫提示語的時候,我們不一定只是“說,喊,叫,問”,還可以用上很多表示“說”的意思的詞。現(xiàn)在,大家一起回想一下,用一個字表示說的詞有哪些?兩個字呢?還有哪些成語同樣也可以表示“說”?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會兒,表示說話的詞語就像泉水一樣源源不斷地冒了出來:“罵,勸,吟,唱,詛咒,議論,聲明,勸告,講解,侃侃而談,夸夸其談,滔滔不絕,振振有詞,竊竊私語……”。接下來,教師再讓學生從上述一字、二字、四字詞語中各選幾個,自己想象生活中的某個對話場景,寫幾句話。有學生這樣寫道:“‘我在這里鄭重向你說明:以后這些課外書一律不準再碰!電視、電腦統(tǒng)統(tǒng)禁止!看看你這成績,都像什么樣子了??!你這是想要氣死我啊!媽媽指著我那張考了76分的試卷,氣急敗壞地對著我一頓數(shù)落。‘這次考試是因為太難了,不是因為看多了課外書的原因。再說看課外書也沒有錯啊,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說到電腦電視,那也是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禁止了,我從哪兒去了解世界發(fā)生了什么事啊?我低著頭,不服氣地低聲嘟囔著。”這樣的句子特別鮮活,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四、微觀察,提高學生描摹的能力
在我看來,描摹是更高層次的描寫能力的體現(xiàn)。作為一種語言表達技巧,描摹的美學價值更多的在于形象與生動。它能化靜為動,化動為靜,將抽象變具體,讓無形變有形。“微觀察”因為是一種“慢鏡頭”的描寫法,也是一種“放大鏡”的描寫法,對學生的觀察與描寫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出人或物的形象、情狀、特性等等。因此,“微觀察”能在描摹中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技巧。有一位學生從網上買回一只活體黃蛉,對其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后寫下了觀察日記:“黃蛉的個頭比蟈蟈小了很多,它嬌小玲瓏,體形細細窄窄,大約只有6到7毫米長,通體金黃色,很有光澤,好像一粒小小的黃金瓜子,要仔細瞧瞧它,還得用上放大鏡呢。它的頭部接近于圓形,前胸及背板卻接近方形,全身密密地長著一層細細的絨毛。背板上還長著一對翅膀,又細又長,將近到達腹部末端,顏色是半透明的,仔細看,上面還有不規(guī)則的棕色斑點。黃蛉最特別的地方是頭上長著一對超長的觸須,比它的身體幾乎長了兩倍??上业狞S蛉收到時,有一條觸須已經斷了,要不然,它看上去一定會像大將軍一樣威武的?!睂懲晖庑蔚挠^察日記后,接下去的幾天,這位學生又寫了黃蛉的吃食、爬行、叫聲、休息時的情狀,這么多的“微觀察”串聯(lián)起來,就是一篇非常詳實的《黃蛉觀察記》。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根本就用不著從技法上去指導學生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在多次的觀察中便自然地形成了“怎么寫”的方法與感悟。
“微觀察”是看似簡單卻非常有效的片段訓練手法,在“寫什么”與“怎么寫”之間架起了一道橋梁,值得我們不斷地探討并有效地踐行。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