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巴蜀地區(qū)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銅鏡的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

    2017-05-30 10:48:04朱世學
    三峽論壇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發(fā)現(xiàn)銅鏡巴蜀

    朱世學

    摘要: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巴蜀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了數(shù)量較多的銅鏡,從形制、紋飾特征以及銘文內(nèi)容看,受楚文化以及江、浙一帶吳、越文化的影響較大。

    關(guān)鍵詞:巴蜀;銅鏡;發(fā)現(xiàn);研究

    中圖分類號:K8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7)01-0001-08

    銅鏡作為古代照面的用具,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巴蜀地區(qū)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墓葬出土了數(shù)量較多的銅鏡,現(xiàn)就其相關(guān)問題作些探討,不當之處,敬請斧正。

    一、銅鏡的出土情況

    (一)巴地墓葬出土銅鏡

    1954年,重慶巴縣冬筍壩戰(zhàn)國巴人船棺葬出土三弦紋鏡1枚。

    1953年,昭化寶輪院屋基坡東漢崖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八乳規(guī)矩紋鏡1枚、“長宜子孫”銘文鏡1枚。

    1982年,重慶市臨江支路西漢墓出土銅鏡4枚,其中星云紋鏡3枚、青白銘鏡1枚。

    1972—1980年,涪陵小田溪戰(zhàn)國巴人墓先后共出土銅鏡2枚,其中鏤空雙龍紋鏡1枚、二弦紋鏡1枚。

    1982年,涪陵黃溪西漢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云雷紋和盤龍紋鏡1枚、二弦紋鏡1枚。

    1980年,涪陵三堆子東漢墓出土蝙蝠紋鏡1枚。

    1998年,涪陵藺市戰(zhàn)國墓出土二弦紋鏡1枚。

    2000年,涪陵太平村東漢墓出土雙龍紋鏡1枚。

    1998年,忠縣崖腳西漢墓出土夔鳳紋鏡1枚。

    2001-2002年,忠縣羅家橋西漢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四乳連弧紋鏡1枚,有“長勿相忘,常樂未央,口口時來”銘文。另1枚為素面鏡。

    2002年,忠縣瓦窯西漢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花草紋鏡1枚、素面鏡1枚。

    2001年,云陽佘家嘴東漢墓出土龍鳳紋鏡1枚,龍口中銜一方孔錢。

    2001年,萬州瓦子坪東漢墓出土卷云紋鏡1枚。

    2001年,萬州桔子梁東漢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二弦紋鏡1枚、雙獸紋鏡1枚。

    2001-2002年,萬州金獅灣兩漢墓先后出土銅鏡2枚,其中東漢墓1枚為八獸八乳紋鏡,西漢墓1枚殘。

    2001-2002年,石柱磚瓦溪西漢墓先后共出土銅鏡6枚,其中花草紋鏡1枚;四弦紋鏡1枚,有“樂未央”銘文;葵紋鏡1枚;二弦紋鏡1枚;另2枚殘。

    1997-2002年,巫山麥沱西漢墓先后共出土銅鏡8枚,其中“昭明鏡”和“日光鏡”各1枚,殘存鏡銘“光象夫日月而不泄”、“見日之光天下大(太)平”等;連弧紋鏡2枚;四乳四螭紋鏡2枚。

    2000年,巫山小三峽水泥廠西漢墓出土蟠螭紋鏡1枚。

    2000年,巫山江東嘴東漢墓出土鳳鳥紋鏡1枚,有“□□大吉三羊作競自宜□□□”銘文。

    2001年,巫山瓦崗槽西漢墓出土凸弦紋鏡1枚。

    1997年,湖北巴東孔包河東漢墓出土連弧柿蒂紋鏡1枚。

    1997年,巴東雕樓包東漢墓出土四乳規(guī)矩紋鏡1枚。

    2000年,巴東大羅圍東漢墓出土日光鏡1枚,銘文模糊不清。

    2002年,巴東龍堆包東漢墓出土連弧星月紋鏡1枚,銘文銹蝕不清。

    2002年,巴東將軍灘東漢墓出土高浮雕神獸鏡1枚,有“青羊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銘文。

    2003年,巴東張家墳東漢墓出土螭紋鏡1枚。

    2004年,巴東陳向坪東漢墓出土龍虎紋鏡1枚。

    2007年,巴東孔包東漢墓M1出土銅鏡4枚,其中高浮雕神獸鏡1枚,作“青羊作竟(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兮”銘文;四乳櫛齒紋鏡1枚,有“□至三□”銘文;三角櫛齒紋鏡2枚。

    2002年,巴東老苕田東漢墓出土四乳四螭紋鏡1枚。

    2005年,巴東店子坪東漢墓出土鳳凰紋鏡1枚。

    1999年,秭歸臺子灣東漢墓出土四乳四禽紋鏡1枚。

    2007年,秭歸陶家坡六朝墓出土簡化規(guī)矩紋鏡1枚。

    1997-2007年,秭歸何家坪西漢、六朝墓先后共出土銅鏡2枚,其中西漢墓出土四乳四螭紋鏡1枚;六朝墓為櫛齒紋鏡1枚,有“公口吉宜”銘文。

    2000年,秭歸蟒蛇寨東漢墓出土弦紋鏡1枚。

    1971年-1981年,宜昌前坪戰(zhàn)國、兩漢墓先后共出土銅鏡20枚,其中有蟠螭紋鏡5枚;鳥紋鏡1枚;四葉四風紋鏡1枚;四乳四螭紋鏡1枚;連弧星云紋鏡11枚,有“長樂毋事”銘文;四龍草葉紋鏡1枚;三弦紋鏡1枚;蟠螭紋鏡1枚;日光鏡1枚,有“日月心□光□”銘文;雙螭紋鏡1枚,有“位至三公”銘文;畫帶紋鏡1枚,有“□吉力作鏡佳目雙明□□□□□”銘文等。

    1984年,湖南省古丈縣白鶴灣戰(zhàn)國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1枚為四山字紋鏡。

    1987年,慈利縣城關(guān)石板村戰(zhàn)國墓出土方格紋鏡1枚。

    1978年,慈利縣零陽鎮(zhèn)零溪村出土蟠螭紋鏡1枚。

    20世紀80年代,大庸市永定區(qū)環(huán)城西路出土銅鏡1枚,銅鏡為圓形,半球形紐,鏡面紋飾分為三層:第一層有一羊、兩虎、兩龍、五獸,其中兩龍、兩虎相對峙;第二層為中間主題紋飾,七乳之間配置七組紋飾,有羽人對搏、一人獵虎、五馬駕車、騎馬獵羊、騎馬射鳥、犬追鹿兔等圖案。主題紋飾外環(huán)繞一周銘文,共計54字,內(nèi)容為“張氏作鏡大無傷,長保二親樂未央,八字九孫居高堂,左龍右虎主四旁,朱雀玄武仙人羊,為吏宜官至侯王,上有辟邪支不陽,從今世世昌?!敝睆?2.2厘米。其紋飾繁密,題材豐富,工藝精湛,布局工整,堪稱銅鏡中之精品。

    1977年,常德市東江公社和南坪公社東漢墓出土銅鏡10枚,其中有四神規(guī)矩紋鏡1枚。圓紐,圓座,座外有小方欄,欄四角有銘文“長宜子孫”。小方欄外又有大方欄,內(nèi)有乳釘十二個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欄外飾規(guī)矩紋和乳丁八個,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羽人、獨角羊等動物形象。在外區(qū)的邊緣有銘文一周“年有善銅出丹陽,和已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主四向,八子九孫”。直徑21厘米。

    鳥獸紋帶鏡2枚。其中1枚為圓紐,圓座,座外有內(nèi)圈銘文“宜侯王口未央富貴昌”。內(nèi)區(qū)有七個乳丁,乳丁之間有虎、獨角羊、人騎獸、人軀趕獸的圖像。外圈邊緣有銘文“侯氏作鏡大毋傷,巧工刻之為文章,左龍右虎辟不陽,七子九孫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直徑19.8厘米。另1枚為圓紐,四葉紋座,座外銘文“長宜子孫”。內(nèi)區(qū)為連弧紋,連弧紋之問飾以草葉紋。外區(qū)為云雷紋。直徑22.7厘米。

    青羊鏡1枚。圓紐,有兩只高浮雕羊,外區(qū)邊緣有銘文“青羊作競,四夷□□□□國人民息,雷雨時萌,五歲朝”。直徑10厘米。

    直書銘文雙夔鏡1枚。圓紐,圓座,座外有兩條夔龍,一身二首。外區(qū)邊飾連弧紋,座兩邊直書銘文“君宜官,而□□”。直徑13.7厘米。

    1976-1978年,貴州省赫章縣可樂西漢墓共出土銅鏡16枚,其中有四乳鏡5枚,含四乳夔紋鏡、四乳四虺紋鏡、四乳八鳥紋鏡、四乳四神紋鏡;連弧星云紋鏡4枚;日光鏡4枚,銘文均作“見日之光,長不相忘”;昭明鏡2枚,銘文分別為“楊君好皎光而見美擇作配而問速□□而往復存神而不忽”,“內(nèi)而清而質(zhì)以而昭一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而忠不而泄”。

    (二)蜀地墓葬出土銅鏡

    1986年,成都京川飯店戰(zhàn)國墓出土三獸紋鏡1枚。

    1987年,四川省綿陽市游仙鄉(xiāng)東漢墓出土神獸紋鏡1枚,有“銅槃作大毋傷,巧公造之成文章,左右龍虎辟不羊(祥),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便懳摹?/p>

    1989年,綿陽市中區(qū)何家山東漢崖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四乳鳥紋鏡1枚;重列神獸鏡1枚,銘文有隸書44字:“余造明(鏡),□□能容,翠羽秘蓋,靈鶴臺杞,調(diào)(雕)刻神圣,西母東王,堯帝賜舜二女,天下泰平,風雨時節(jié),五谷孰(熟)成,其師命長?!?/p>

    1986年,閬中市沙溪鄉(xiāng)西漢墓出土連弧星云紋鏡1枚。

    1985年,間中市天宮鄉(xiāng)東漢崖墓出土八乳規(guī)矩鏡1枚。

    1983年,閬中市河溪鄉(xiāng)孫家壩東漢崖墓出土五乳尚方銘鏡1枚,有隸書銘文“尚方作鏡自有紀,祥吉清明保父母,長宜兄弟利子孫,為吏高官。”

    1990年,閬中市大鹽鄉(xiāng)東漢崖墓出土龍虎紋青蓋銘鏡1枚,有隸書銘文“青蓋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

    1987年,閬中市石子鄉(xiāng)五村東漢崖墓出土龍虎紋杜氏銘鏡1枚,有隸書銘文“杜市作鏡,杜氏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與天無極。”

    1956年,成都市洪家包西漢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1枚為纏繞式三螭紋鏡;另1枚為素地八凹線連弧紋鏡。

    1955年,宜賓市西郊附安鄉(xiāng)翠屏村東漢墓出土銅鏡1枚,紋飾不詳。

    1954年,成都揚子山西漢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1枚為四乳四螭紋鏡;另1件為五星式星云紋鏡。

    1989年,樂山市中區(qū)大灣嘴東漢崖墓出土朱雀玄武紋鏡1枚。

    1983年,成都鳳凰山園藝場西漢墓出土連弧云雷紋鏡1枚。

    1992年,蘆山縣思延鄉(xiāng)戰(zhàn)國墓出土銅鏡2枚,其中1枚鏡面橢圓形,有柄,柄上飾一虎,鏤空,下部為一變形人面紋,近鏡面為雙線菱形紋。另1枚鏡面亦為橢圓形,有柄,柄上部飾二羊相背而坐,下部呈方形與鏡面相接。這2件銅鏡出于同一墓葬,同出的還有巴式柳葉劍、矛、戈等。

    1990年,寶興漢塔山戰(zhàn)國墓出土銅鏡1枚,圓形帶柄鏡,鏡背飾兩道同心弦紋。方形柄中空,首端一支鏤空的虎,柄前后兩面飾饕餮紋,柄中部一小穿,柄基部為菱形紋飾連珠紋。同出有巴式劍、戈、雙翼鏃等。

    二、巴蜀銅鏡的形制及特征

    從巴蜀地區(qū)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銅鏡的出土情況可見,這一時期銅鏡在巴蜀地區(qū)不僅出土地點多,而且分布范圍廣,在已公布的56處墓葬材料中,共出土銅鏡130枚,其中川東巴地80枚、川西蜀地19枚、湘西15枚、貴州16枚。如果加上未公之于眾的材料,巴蜀地區(qū)銅鏡的出土數(shù)量要遠大于此。

    從出土方式看,巴蜀地區(qū)的銅鏡絕大多數(shù)均為墓葬單件出土,窖藏和遺址中似乎極少發(fā)現(xiàn)。墓葬形制既有戰(zhàn)國和西漢時期的豎穴土坑墓和船棺墓,也有東漢到六朝時期的磚石券頂墓和崖墓。

    從時代特征看,巴蜀地區(qū)的銅鏡從戰(zhàn)國早期一直延續(xù)到六朝時期。其中戰(zhàn)國時期的銅鏡14枚、西漢時期的銅鏡66枚、東漢時期的銅鏡48枚、六朝時期的銅鏡2枚。由此可見,巴蜀地區(qū)的銅鏡從戰(zhàn)國開始,主要流行于兩漢,六朝時期已趨于衰落。

    從形制特征看,巴蜀地區(qū)戰(zhàn)國墓出土的銅鏡以圓板鏡為多,同時有正方形或橢圓形帶柄鏡。紐式主要有橋形紐、三弦紐等。鏡背紋飾主要有弦紋、雙龍紋、菱紋、獸紋、羊紋、饕餮紋、羽狀紋等。鏡面直徑一般8-13厘米;最大21.2厘米,出自湖北宜昌前坪戰(zhàn)國墓;最小7厘米,出自重慶巴縣冬筍壩戰(zhàn)國巴人船棺葬,可能為明器。

    西漢墓出土的銅鏡均為圓板形,其型式主要有星云紋鏡、連弧紋鏡、花草紋鏡、昭明鏡、日光鏡、蟠螭紋鏡、四乳四螭鏡以及各種銘文鏡等。紐式主要有橋形紐、捉鼻狀紐、三弦紐、博山型鈕、連峰紐等。鏡背紋飾主要有云氣紋、連弧紋、云雷紋、花草紋、鋸齒紋、蟠螭紋、四菱紋、星云紋、凸弦紋等。在出土的66枚銅鏡中,有11枚銘文鏡,分別出自重慶臨江支路、忠縣羅家橋、石柱磚瓦溪、巫山麥沱以及貴州赫章可樂等地,銘文內(nèi)容主要有“潔清白而事君,究洹□之弁明,似玄錫之澤流,恐疏而日忘,糜美之窮皚,外承□之可說(悅)?!?、“內(nèi)清質(zhì)以昭明,光輝夫日月,心忽揚而愿忠,然雍塞而乎不泄。”、“長勿相忘,常樂未央”、“樂未央”、“光象夫日月而不泄”、“見日之光,天下大(太)平”、“見日之光,長不相忘”、“楊君好皎光而見美,擇作配而問速□□,而往復存神而不忽”、“內(nèi)而清而質(zhì),以而昭一明,光而象夫日月,心忽而忠不而泄”等。鏡面直徑一般8-15厘米;最大18厘米,為重慶忠縣崖腳西漢墓出土;最小7.6厘米,為巫山麥沱西漢墓出土,可能為明器。

    東漢墓出土的銅鏡亦均為圓板形,其型式主要有規(guī)矩紋鏡、雙龍紋鏡、龍鳳紋鏡、日光鏡、螭紋鏡、鳥紋鏡、龍虎紋鏡以及各種銘文鏡等。紐式主要有半球形鈕、束腰形紐、橋形紐等,以半球形紐為多。鏡背紋飾主要有規(guī)矩紋、卷云紋、蝙蝠紋、雙龍紋、櫛齒紋、柿蒂紋、鳳鳥紋、連弧紋、水波紋、短線紋等。在出土的48枚銅鏡中,有23枚銘文鏡,分別出自重慶昭化寶輪院屋基坡、萬州瓦子坪、萬州桔子梁、巫山江東嘴、湖北巴東大羅圍、巴東將軍灘、巴東孔包、宜昌前坪、四川綿陽游仙、綿陽何家山、閬中河溪、閬中大鹽、閬中石子、湖南大庸永定區(qū)環(huán)城西路、常德東江、南坪等地。銘文內(nèi)容有的因銹蝕模糊不清,能夠辨識的如“長宜子孫”、“青羊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位至三公”、“銅槃作大毋傷,巧公造之成文章,左右龍虎辟不羊(祥),朱鳥玄武順陰陽,子孫備具居中央,長保二。”、“余造明(鏡),口口能容,翠羽秘蓋,靈鶴臺杞,調(diào)(雕)刻神圣,西母東王,堯帝賜舜二女,天下泰平,風雨時節(jié),五谷孰(熟)成,其師命長?!薄ⅰ吧蟹阶麋R自有紀,祥吉清明保父母,長宜兄弟利子孫,為吏高官。”、“杜市作鏡,杜氏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與天無極?!?、“張氏作鏡大無傷,長保二親樂未央,八字九孫居高堂,左龍右虎主四旁,朱雀玄武仙人羊,為吏宜官至侯王,上有辟邪支不陽,從今世世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有善銅出丹陽,和已銀錫清且明,左龍右虎主四向,八子九孫”、“宜侯王口未央富貴昌”、“侯氏作鏡大毋傷,巧工刻之為文章,左龍右虎辟不陽,七子九孫居中央,夫妻相保如威央兮”等等。鏡面直徑一般10~20厘米;最大22.7厘米,出自湖南常德東江;最小6.5厘米,出自湖北巴東龍堆包,可能為明器。

    三、巴蜀銅鏡的源流及功能

    (一)巴蜀銅鏡的源流

    銅鏡作為古代照面的用具,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建國以來,國內(nèi)外學者對銅鏡的起源展開了多方研究,有著多種不同的認識,其中以“鑒來”說最為主要。

    所謂“鑒來”說,即認為我國古鏡是由一種叫做“鑒”的器皿演變來的。最早提出此說的是清末立憲派元老梁善濟之子、《巖窟藏鏡》的作者梁上椿先生,他認為:對于鏡的形容常有“鏡若止水”詞句,由此推想,古人始以自然界靜止的水映照,后逐漸改用銅盆式的銅鑒盛水照面,再后發(fā)現(xiàn)打磨光凈的無水銅鑒底面也能反照,遂演變出今日之銅鏡來。梁先生把“古鏡源流式”歸納為:“止水→鑒盆中靜水→無水光鑒→光面銅片→銅片背而加鈕→素背鏡→素地加繪彩→改繪彩加鑄圖文→加鑄字銘”。郭沫若先生也持此一說。由于商周文字中“監(jiān)”字的造型,就“像人立于水盆視之形”,故認為:“古人以水為鑒,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即稱為監(jiān),以銅為之則作鑒”。日本學者富岡謙藏也持這一觀點。歷史文獻中有許多以“鑒”為“鏡”的例證,如《周禮·考工記》有“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劑)?!编嵭ⅲ骸拌b亦鏡也?!弊钪哪^于《新唐書·卷一一零·魏征》載曰:(唐太宗)“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p>

    鑒、鏡原非一物。鑒本是一種盛水的盆、或盛冰的甕?!墩f文》云:“鑒,大盆也?!?;《周禮·天官·凌人》鄭注“春秋治鑒”云:“鑒如甌,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溫氣?!辩R卻從來就是用于映照形容的,《說文》云:“鏡,景也;從金”。段注:“金有光可照物謂之鏡”。古時鑒鏡混稱,《墨子·非攻》第十八云:“古者有語曰: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边@其實是把“鑒”稱作鏡,后來遂產(chǎn)生鏡源于鑒的說法。

    銅鏡是我國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的銅器器類之一,最早見于黃河上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1975年,甘肅省廣河縣齊家坪第41號墓出土銅鏡1枚,鏡面光素無飾,圓形、橋鈕,直徑12厘米,屬于一次性范模澆鑄成型,被譽為“中華第一鏡”。1976年,青海省貴南縣朵馬臺第25號墓出土銅鏡1枚,鏡背有鈕,飾有七角星圖案,鏡邊沿鉆有兩個小孔,供系繩穿掛之用,直徑9厘米,出土時銅鏡置于墓主人的胸部。齊家文化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銅石并用時期的文化遺存,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的銅鏡雖形制較小且外表粗糙,并不具備好的實用功能,但至少說明,銅鏡的使用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

    殷商時期鑄造的銅鏡數(shù)量很少,迄今為止,在中原地區(qū)(主要指黃河中下游及渭水流域為中心的西周文化分布區(qū))商文化遺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銅鏡僅6枚。1976年,在安陽殷墟5號墓(為商王武丁王妃婦好之陵墓)出土了銅鏡4枚,均為圓形幾何紋鏡,直徑7.1-12.5厘米。另外,1934年,殷墟侯家莊西北岡M1005出土圓形幾何紋鏡1枚,鏡背微內(nèi)凹,半環(huán)形紐,直徑6.7厘米。1986年,安陽大司空村南地M25出土圓形凸弦紋鏡1枚,發(fā)現(xiàn)于腰坑附近,鏡背微內(nèi)凹,半環(huán)形紐,紐外飾三周凸弦紋。直徑7.5厘米。從總體上看,這6枚殷代銅鏡均為原板形,半環(huán)形橋狀鈕,飾凸弦紋或短線組成的幾何形圖案,鏡面直徑較小,表現(xiàn)出樸素粗拙的風格。

    西周時期,中原地區(qū)銅鏡的出土數(shù)量也不多,總數(shù)不過十余枚,分別見于陜西鳳翔南指揮西村、風翔新莊河村、扶風劉家村、扶風白龍村等地。均為圓板形,其中絕大多數(shù)屬素面鏡,鏡面直徑多在7厘米左右。

    春秋時期,銅鏡的出土數(shù)量依然不多,目前出土的不超過10枚。1957年,河南陜縣上村嶺虢國墓出土銅鏡3枚,其中2枚為圓板形素鏡,直徑分別為6.4厘米和5.9厘米;另1枚為線描動物紋鏡,圓板形,半環(huán)形紐,飾有虎、鹿、鳥紋圖案,直徑6.7厘米。由此,有學者認為,素鏡應該是我國銅鏡最原始的形態(tài)。從湖南長沙地區(qū)的發(fā)掘的大量楚墓情況看,春秋至戰(zhàn)國楚墓中隨葬的銅鏡仍然以素鏡為主。

    從戰(zhàn)國早期開始,銅鏡的形制開始定型,形成了內(nèi)凹式鏡緣、三弦鈕,底紋上疊壓主紋,合金也以含錫量23%為主流工藝。戰(zhàn)國時期,銅鏡的出土數(shù)量較以前大大增加,制作也更為精致。從形制上看,戰(zhàn)國銅鏡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形占絕大多數(shù),鏡紐細小,背面多飾幾何圖案和動物圖案,無銘文,常見的花紋有虎紋、山字紋、交龍紋、花葉紋、連弧紋、菱形紋和卷云紋等,其中山字紋是戰(zhàn)國銅鏡紋飾中最有特色的紋樣,它是以漢字“山”子為主體紋樣,其形事變化多端,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等多種構(gòu)成格式。發(fā)展趨勢大都是從薄到厚、從小到大、從無邊緣到有邊緣,從簡單紋樣到復雜精美的紋樣。戰(zhàn)國銅鏡的紋飾,大都采用淺浮雕,并有運用錯金銀和透雕的,在有些透雕圖案里還有嵌石。紋飾題材主要承襲商周彝器的紋飾內(nèi)容,常見的如蟠螭紋、虺紋、獸紋、狩獵紋等。

    從西漢開始,銅鏡逐漸變得厚重,并且隨著文景之治的推行,銅鏡作為生活必需品逐漸普及到平民百姓之中。西漢初期,仍流行蟠螭紋鏡。漢武帝以后主要流行“日光鏡”(因“見日之光,天下大明”銘文而名)和“昭明鏡”(因“內(nèi)清質(zhì)以昭明”銘文而名),形制一般都較小,直徑多在7厘米左右。這時也出現(xiàn)了由蟠螭紋鏡演變而來的四乳四螭鏡。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一種“透光鏡”,其外形與一般銅鏡無異,但當日光或燈光照射鏡面時,與鏡面相對的墻上能映出鏡背紋飾的影像。透光鏡的發(fā)明,反映了兩千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這一時期的銅鏡多半球形紐,紋飾最常見的有蟠螭紋、渦紋、連弧紋、乳狀紋、草葉紋、弦紋等,紋飾布局多采用四分法和環(huán)繞式。由于圓規(guī)畫圖技術(shù)制模在銅鏡上的廣泛應用,使得西漢時期銅鏡紋飾更加規(guī)整而復雜,如出土數(shù)量較大的草葉紋鏡的內(nèi)向連弧達到16個。這種用圓規(guī)畫圖的制模技術(shù),是與戰(zhàn)國制模技術(shù)的根本區(qū)別。

    西漢末至東漢初,除沿襲日光鏡和昭明鏡外,出現(xiàn)了規(guī)矩四神鏡。俗語云:“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所謂規(guī)矩是指在鏡上所飾“T”、“L”、“V”形狀的紋飾,因筆畫相互垂直或呈折直角,極為規(guī)整,故習稱“規(guī)矩紋”?!癟”代表四正,即正東、正南、正西、正北;

    “L”是規(guī)矩中的矩,是木匠用的直角尺,在鏡中位置與代表四正的T相對;“V”為圓規(guī),簡稱規(guī),是畫圓的工具,在鏡中居四隅之位。這類銅鏡多數(shù)都是外圓內(nèi)方,T、L、V代表的是天地間八個方向的位置,亦有八卦的意味。在規(guī)矩紋鏡內(nèi)常飾有象征天地四方的四靈,又稱為四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這種規(guī)矩四神鏡的鈕座邊常有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銘文,外圈常見有“青龍白虎掌四方,朱雀玄武順陰陽”的銘文。西漢末期王莽時代,還出現(xiàn)了紀年鏡。

    東漢時期,鏡面一改先前的那種平板式,變成微凸式,更便于照容。這時主要流行浮雕式的神獸鏡以及畫像鏡,后者多是一些歷史故事,如伍子胥、越王、范蠡等人的畫像,也有西王母、東王公、車馬神人畫像鏡等等。銅鏡的紋飾技術(shù)從線雕逐漸發(fā)展到浮雕技術(shù),這種浮雕制模技術(shù)一直被沿用到唐代。這一時期,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xiàn)了幾個大的鑄鏡中心,如浙江的紹興、江蘇的徐州、湖北的鄂州等,都鑄制了大量的神獸鏡。當時人們多崇尚道家學說,講究升官發(fā)財、多子多福、成仙封侯,神獸鏡的出現(xiàn),是當時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

    兩漢時期,銘文鏡盛行,鏡背面多鑄吉祥語。銅鏡銘文題材多樣,內(nèi)容豐富,涉及現(xiàn)實生活中的諸多方面。

    有表現(xiàn)愛情生活的銘文,如“大樂未央長相思,愿毋相忘”、“長相思,毋相忘”、“久不相見,長毋相忘”、“與天無極,與地相長”、“見日之光,美人在旁”、“心思美人”、“大富貴,宜酒食,樂無事,日有喜”等。

    有表現(xiàn)妻子思念丈夫的銘文,如“君行卒,予志悲,道路遠,侍前稀”、“君有行,妾有尤(憂),行有日,反(返)毋期,愿君強飯多勉之,仰天太息長相思”等。

    有表現(xiàn)人們期待美好生活的銘文。如“錢金滿堂”,“家大富”、“延年益壽去憂事,長樂萬事宜酒食”、“買此鏡者家富昌,十男五女為侯王”、“服者富貴,延年益壽,子孫蕃昌”、“買者大富且昌、長宜子孫,延壽命長”等。

    有表現(xiàn)為官升遷的銘文,如“位至三公”、“官至三公”、“位至公卿”、“高遷三公九卿”、“吏人服之宜官鐵”、“長吏買鏡位至三公”、“服者高官,位至三公”、“服者萬年,位至王侯”、等。

    有表現(xiàn)百姓期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銘文,如“青羊作鏡四夷服,多賀國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得天力?!?、“王氏作鏡四夷服,多賀新(新莽)家人民息,胡虜殄滅天下復,風雨時節(jié)五谷熟,長保二親子孫力,傳吉后世樂無極?!钡取?/p>

    有表現(xiàn)儒家孝道的銘文,如“長保二親得天力”、“長保二親樂無極”、“長保二親得酒食”、“大樂富貴,千秋萬歲,宜酒食”等。

    有表現(xiàn)儒家多子多福觀念的銘文,如“八子九孫”、“八子十二孫”、“九子九孫”、“十男五女”等。

    有表現(xiàn)銅鏡性能優(yōu)良的銘文,如“清且明”、“清而明”、“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光輝象夫日月”等。

    有表現(xiàn)當時官營作坊的銘文,如“尚方作鏡真大好”、“尚方作鏡真太巧”、“尚方作鏡佳且好”等?!吧蟹健笔浅⒅醒肷蟹搅钏鶎僮鞣划a(chǎn)品的專有稱號。

    有表現(xiàn)制鏡人姓氏的銘文,如“許氏作鏡自有紀”、“朱氏明鏡快人意”、“龍氏作鏡大毋傷”等。

    六朝時期,北方戰(zhàn)亂,銅鏡制造受到影響,但江南一帶經(jīng)濟穩(wěn)定,市場繁榮,以致東漢盛行的“車馬鏡”和“神獸鏡”在六朝時期依然盛行,除此之外,常見的鏡群還有:規(guī)矩式鏡、禽獸帶鏡、畫像鏡、龍虎鏡、獸形方銘鏡、翔鶴飛鴻鏡、獸形肖生鏡等。

    巴蜀地區(qū)出土的銅鏡,主要流行于戰(zhàn)國到兩漢,六朝時期數(shù)量明顯減少。其中銘文鏡則主要流行于西漢和東漢。從形制、紋飾特征以及銘文內(nèi)容看,受楚文化以及江、浙一帶吳、越文化的影響較大,也或是巴人仿楚式鏡或吳、越式鏡而鑄造的。

    (二)巴蜀銅鏡的功能

    銅鏡作為古代照面的生活用具,在歷史文獻中多有記載,如《韓非子·觀行篇》云:“古之人目短之自見,故以鏡觀面。”《戰(zhàn)國策》中鄒忌“朝服衣冠窺鏡”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但據(jù)現(xiàn)代學者的深入研究,銅鏡在古代社會除用于照容外,可能還有宗教方面的意義。

    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早期銅鏡多出土于墓葬,而且其位置又多放置在墓主人身上或附近。如青海省貴南縣朵馬臺齊家文化墓葬發(fā)現(xiàn)的銅鏡,出土時就壓在俯身葬的墓主人胸下,可能是作為死者胸前佩飾而隨葬的。安陽大司空村南地M25出土的銅鏡,也是發(fā)現(xiàn)于墓主人身下的腰坑附近。寧城南山根M102石槨墓發(fā)現(xiàn)的銅鏡,據(jù)發(fā)掘者介紹,出土時與銅刀一起置于墓主人的腰間,因此人們推測,它很可能是墓主人胸前或腰間的佩戴物。此外,遼寧沈陽鄭家洼子發(fā)現(xiàn)的一座相當于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五面銅鏡,從頭到腳一字排列在墓主人身上。這顯然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

    實際上,在古人的觀念中,銅鏡被普遍認為具有避邪消災的作用。例如漢代銅鏡銘文中常見有“去不祥”、“辟不祥”、“避去不祥”的辭句。由于對銅鏡的迷信,人們還常常用鏡子來預測吉兇,文獻中稱為“鏡聽”。唐代大詩人王建的《鏡聽詞》(《全唐詩》卷二九八),就是寫一個貧家婦女憑“鏡聽”來占卜她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歸期和吉兇。古代道士對鏡子的魔力更是篤信不疑。魏晉時葛洪在《抱樸子·登涉篇》中云:“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托人形,以?;笕四?,而常試人,唯不能于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之人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以上懸于背后,則老魅不敢近人,……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貌皆見于鏡中也。”隋人王度的《古鏡記》中也記述了自己曾于汾陽人侯生處得到一枚神鏡,持此鏡“則百邪遠人”。這些說法顯然十分荒誕,但它卻反映了古代人們對鏡子的迷信。另據(jù)清代何秋濤《朔方備乘》卷四五記載,銅鏡是巫師做法時最重要的法器,被視為“神鏡”,認為它象征著太陽的光芒,具有避邪穢、照妖魔、醫(yī)治疾病等作用。古人對鏡子的崇拜,在今天的一些民俗中也還有遺留,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qū),人們常常在自家的大門上鑲嵌或是懸掛一面明鏡,據(jù)說它可以“辟邪驅(qū)鬼”。

    由此可見,古代銅鏡不僅可以照面,同時還具有宗教方面的意義,而且越是在早期社會,它的宗教意義可能越為突出。縱觀中國銅鏡發(fā)展史,從距今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開始一直到明清,圓板具鈕形式一直是銅鏡發(fā)展演變的主流,這可能與人們的尚圓心理有關(guān),中國人一貫講究功德圓滿、合家團圓,圓是人們的追求和夢想,中國人對圓與結(jié)有永遠不了的情結(jié)。

    四、結(jié)語

    總而言之,銅鏡作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器物,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流傳到明清時期,其流傳時間之長、出土器物之多、受各種文化的影響之大,都堪稱青銅器之最。巴蜀地區(qū)戰(zhàn)國到兩漢時期墓葬出土的銅鏡,從形制、紋飾特征以及銘文內(nèi)容看,受楚文化以及江、浙一帶吳、越文化的影響較大,也或是巴人仿楚式鏡或吳、越式鏡而鑄造的。對巴族地區(qū)銅鏡的深入研究,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更多巴族青銅文化的內(nèi)涵,同時對于探討巴文化與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關(guān)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實物資料,甚至對于研究巴族及其后裔土家族的民俗文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發(fā)現(xiàn)銅鏡巴蜀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川渝兩地攜手共建“巴蜀電影聯(lián)盟” 聯(lián)合打造巴蜀特色電影
    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銅鏡
    論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兩面珍貴銅鏡
    收藏家(2021年10期)2021-01-17 14:02:35
    建平博物館藏遼宋銅鏡簡述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國學(2020年1期)2020-06-29 15:15:34
    宋代巴蜀書法綜述
    遼宋金銅鏡辨識舉例
    奈曼旗| 长寿区| 苏尼特右旗| 仁布县| 河北区| 通化市| 遂昌县| 宁城县| 海伦市| 德安县| 昌乐县| 修武县| 滕州市| 南丰县| 建宁县| 涟水县| 广灵县| 玉田县| 叶城县| 柳江县| 都江堰市| 郁南县| 桂东县| 普宁市| 安化县| 洪湖市| 武穴市| 长沙市| 河南省| 日照市| 德惠市| 米林县| 黄山市| 清原| 东明县| 长沙县| 巴南区| 广西| 长汀县| 黔西县|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