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旸
摘 要:古典詩詞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其語言、內(nèi)容、意境、韻律都值得深入品鑒和研究。古典詩詞教學能對高職學生的精神層面進行引導,使其在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傳承詩意流轉(zhuǎn)的中國文化和溫良敦厚的人文精神。教師在講授時需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采用配樂編曲吟唱等方法縮短時空和審美距離,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高職院校;配樂編曲吟唱;古典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7)12-0183-02
Abstract: Classical poetry carrie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ts language, content,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rhythm are worthy of tasting and researching.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can guide vocational students' spirit, so that the poetic Chinese culture 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gentility and honesty can be carried on in a silent and imperceptible process. Teachers need to chang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and adopt incidental music and other methods to shorten the space and aesthetic distance,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cidental music, music composing and singing; classical poetry teaching
現(xiàn)代高職教育的核心目的和任務是育人,是培養(yǎng)高素質(zhì)技能人才。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改革要求,推動了高職語文教學的改革,而古典詩詞的唱讀欣賞對于塑造和提升高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古代開始,我國就有用詩歌進行人文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014年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范大學視察時曾表示:很不贊成把古代經(jīng)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斑@些詩詞都好。從小就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終生的民族文化基因。”近期央視推出的《詩詞大會》更是讓許多國人重新審視古典詩詞“古為今用”的深厚魅力。筆者也在高職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上做了一些提升教學效率的嘗試與實踐,以期提升學生的審美品位和綜合素質(zhì)。
一、傳統(tǒng)古典詩詞教學模式之局限
近年來,古典詩詞雖然出現(xiàn)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學前兒童文學》等教材中,但“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仍顯陳舊,將閱讀與背誦設(shè)置為課后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機械而枯燥。經(jīng)筆者在本校調(diào)查,65.6%的學生認為古典詩詞是“太遙遠”的“古代文學作品”;21.3%的學生覺得古典詩詞朗朗上口,音韻和諧,但“讀不懂”;13.1%的學生連接近和欣賞的念頭都沒有。由此觀之,與其說教學的目的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筆者認為更需要授人以“欲”,學生有了自主學習的欲望,才能打破他們和古典詩詞之間的“壁壘”,形成超越時空的“對話”。
二、古典詩詞教學改革實踐之嘗試
(一)以“詩”介“史”,入境提欲
文學作品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獨特的閱歷體驗。傳統(tǒng)的“今天我們先來介紹這首詩(詞)的歷史背景,公元ⅹ年,發(fā)生了……”已略顯老套和冗長,不如以“史”成“詩”,以精煉、通俗的詩歌語言創(chuàng)設(shè)具體情境,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激發(fā)其讀詩欲望。如在講解杜甫的《登高》時,筆者嘗試以配樂朗誦原創(chuàng)打油詩的方法導入:“長江之濱有夔州(現(xiàn)在的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水急風大多猿猴。安史之亂結(jié)束后,老身已是五十六。地方軍閥搶地愁,南下僅有一孤舟。民不聊生居無所,食不果腹志未酬。新添肝病糖尿癥,肺病纏身多年久??咳司葷鷱姸热?,近來一連失三友(李白、高適、嚴武)。本是賞菊九月九,國破體弱難遣愁?!睒芬羝?,詩讀畢,學生對《登高》的創(chuàng)作背景已了然于心,新穎的導入方式讓其從興趣索然轉(zhuǎn)變?yōu)榕d趣盎然,對后續(xù)講解有很好的情境帶入作用,課后學生表示對詩中杜甫登高之滿目瘡痍、孤獨無依、壯志未酬的感情體味得更深刻。
(二)辨“序”識“隱”,巧疏文意
有了情境導入和興趣激發(fā)作基礎(chǔ),在疏通文意上也可創(chuàng)新。古典詩詞大多為古之歌詞,為符合韻律、篇幅等限制條件,詩人會隱去冗詞,調(diào)換語序。古典詩詞具有不可譯性,逐句翻譯往往會失卻和諧的韻律和含蓄的意境,教會學生辨“序”識“隱”,打開一條自主鑒賞的“通道”,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講解李清照的《減字木蘭花》時,筆者引導學生自己完成顯“隱”和辨“序”工作: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賣花擔上,(“我”)買得一枝春欲放。
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我”將)(“春欲放”)斜簪(于)云鬢,徒要教郎比并看。
學生在還原語序和添加“枝蔓”的過程中,已基本自主疏通了該詞文意,比逐句翻譯要有趣得多。此時教師只要再針對“春欲放”“淚染輕勻”“徒要教郎比并看”等重點詞句進行點撥,學生便能自主領(lǐng)會一個春日清晨里,處于新婚時期的詞人買花——惜花——“妒”花——“花”“人”爭寵于夫的所有心理活動,進而品鑒其豐神如畫的寫作技巧和“樂而不淫”的藝術(shù)境界。
(三)因“樂”入情,披情誦文
在歷史的行進過程中,詩歌與音樂一直緊密相連。昔時孔子曾撫琴唱詩教化民眾,以正民風。雖然古典詩詞在字、詞、句的用法上與現(xiàn)代漢語不盡相同,但是音樂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當學生意識到曾經(jīng)的《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并非純文學性文字,而正如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時,抵觸感和距離感隨之消除,調(diào)動其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不難了。
1. 以同主題同風格配樂入境
教師可根據(jù)樂器的音色特點或是樂曲本身所表現(xiàn)的主題為切入點,選擇貼合詩詞內(nèi)容的配樂進行導入和輔助朗誦。如富有表現(xiàn)力的琵琶曲、古箏曲,既可用來表現(xiàn)鏗鏘、剛毅的戰(zhàn)爭場景,也可用來描述柔美和哀傷的情懷(《琵琶行》《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沉郁雄渾的古琴曲可為李白《將進酒》配樂,以其獨特音色表現(xiàn)詩人桀驁之性情和對富貴之藐視;鋼琴曲《平湖秋月》風格婉轉(zhuǎn),干凈流暢,可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配樂,引發(fā)懷人思想的情感共鳴。古琴歌《陽關(guān)三疊》所表現(xiàn)的是送別之境,教師可從柳永《雨霖鈴》的情人之別展開,再拓展到高適《別董大》、王維《送元二使安西》的友人離別、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夫妻之別、生死之別。學生通過對樂曲的感知,可直接體會到詩人的離別之境,自主分析以上詩詞中的雨、酒、柳、曉風、殘月等離別意象。在音樂和文學相得益彰的一體配合下,學生可以脫離重點詞句釋義、逐句翻譯、機械背誦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吟唱或誦記。葉圣陶先生曾說:“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惫P者認為:只有真正“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才能在此基礎(chǔ)上指導抑揚頓挫,“以字行腔,字聲相諧”,披情以誦文,學生聽賞和誦記古詩詞的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2. 以原文原韻古典詩詞歌曲“唱”詩
由于年代久遠,古代詩歌樂譜大多失傳,我國近現(xiàn)代不少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作曲家將西方作曲技法和古詩詞結(jié)合在一起,選用各個時期詩人較有影響力的作品,仔細考究原詩文的韻律情感,配以優(yōu)美的旋律,許多優(yōu)秀曲目傳唱至今。如青主編曲的《卜算子·我住長江頭》(宋·李之儀)、黃自編曲的《花非花》(唐·白居易)、冼星海編曲的《竹枝詞》(唐·劉禹錫)、劉雪庵編曲的《紅豆詞》(清·曹雪芹)等等。鄧麗君《水調(diào)歌頭》《人約黃昏后》等專輯中就有十二首歌詞均為宋詞中的名篇,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長久》(宋·蘇軾)傳唱度就很高。歌星楊小琳(藝名敬善媛)于1998年發(fā)行的專輯《綠蓑衣》中也引用了《西江月》《一剪梅》等詩詞,并曾在北京成功舉辦個人演唱會《敬善媛新古典詩詞音樂唱誦會》。筆者將這些古典詩詞歌曲作品在教授時為己所用,讓學生用“歌唱”的形式感悟這些詩詞杰作,從中獲得審美愉悅和藝術(shù)熏陶。
3. 以引用化用古典詩詞的流行歌曲為“媒”
古典詩詞對后代詩歌及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許多流行歌曲在寫作技巧、意境、詞句上均對古詩詞有所引用或化用。如徐小鳳的《明月千里寄相思》無論主題還是詞句都承襲自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甄 傳》主題曲取材于溫庭筠《菩薩蠻》;《還珠格格》主題曲《當》的靈感來自于詩經(jīng)《上邪》;著名音樂人蘇越取材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編曲而成《月滿西樓》;《新鴛鴦蝴蝶夢》中的歌詞沿用了李白的《宣州謝 樓餞別校書叔云》,但主題由懷才不遇的苦悶轉(zhuǎn)換為了對愛情的追求和感情的珍視。周杰倫《發(fā)如雪》中將李白“舉杯邀明月”拆開化用為“邀明月,讓回憶皎潔”和“我舉杯,飲盡了風雪”……類似例子如恒河沙數(shù),不再贅述。在筆者看來,以《青花瓷》《東風破》《卷珠簾》等為代表作的歌壇“中國風”之所以為大眾青睞,正是因為它們多方面地承襲了古詩詞的雋永意蘊和優(yōu)秀詞句,甚至有些融合得天衣無縫而不被察覺。筆者在課堂上嘗試通過將流行歌曲和古詩詞原文進行對照,以此為“媒”,架品鑒之橋,將詩詞、音樂和現(xiàn)實生活無縫對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啟發(fā)學生利用課堂所學詩詞進行現(xiàn)代詩或流行歌詞創(chuàng)作,提升文學素養(yǎng),學生紛紛表示古典詩詞“其實不難”。
綜上所述,古典詩詞教學是美和情感的教學,應打破生字詞、翻譯、背誦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樂音中,或唱或誦,或思或悟,用愉悅的心情感受古典詩詞的留白藝術(shù)和美妙意境。筆者將繼續(xù)在配樂編曲吟唱與古詩詞融合的教學模式上做更多嘗試,與學生一起探尋古詩詞充沛之感情,流蕩之氣勢,和諧之聲韻,婉轉(zhuǎn)之音調(diào),使古詩詞不再“寂寞開無主”,更有“香如故”。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古典詩歌吟誦九講[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董兵,王倩.中國古典詩詞歌曲之唱論研究[J].北方音樂,2012(07).
[3]王福生.詩歌朗誦藝術(shù)[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