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梁胡權勢網(wǎng)絡對比看新文化運動的話語權轉(zhuǎn)移

      2017-05-30 10:48:04魏萬磊
      關東學刊 2017年11期
      關鍵詞:新文化運動梁啟超胡適

      [摘要]新文化運動中存在著一個話語權轉(zhuǎn)移的過程,年輕一代的胡適等學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把控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資源,加強了本派的話語權。學術話語權的獲得和學術資源支配權的擁有,兩者互為表里,互為因果。新文化運動中胡適與梁啟超的易位,胡適等新文化干將逐漸取代梁啟超為代表的上一輩學人,實現(xiàn)了話語權的轉(zhuǎn)換,這也一向被作為解釋新文化運動取得成功的象征。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代際更替,內(nèi)中含有眾多變革的因子,從梁啟超和胡適權勢網(wǎng)絡的對比可以考察胡適何以能成就“胡適派學人群”,在新文化運動中掌握權勢,成為一派重要的學術勢力,而梁啟超在學人圈的建構中為何面臨種種障礙和困難。

      [關鍵詞]梁啟超;胡適;新文化運動;權勢網(wǎng)絡;話語霸權

      [作者簡介]魏萬磊(1978-),男,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北京 102488)。

      錢玄同在回顧思想學術革新事業(yè)時,將梁啟超、章太炎歸入“國故研究之新運動”第一期的代表人物,把胡適作為第二期的領袖。

      錢玄同:《〈劉申叔先生遺書〉序》,《錢玄同文集》第4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19-320頁。新文化運動中梁啟超和胡適的易位是顯而易見的,但梁啟超的新文化事業(yè)無疑是整個新文化事業(yè)中重要的組成,他的事業(yè)熔鑄了深厚的儒家關懷,為主流的新文化事業(yè)糾偏補正,對今天的文化建設和發(fā)展亦有重要的警醒和啟示??辞辶簡⒊捌鋵W人群相對于主流派和反對派皆保持著張力,他們堅持著一種居中調(diào)適的位置和作用,才能夠更準確地看待和理解梁啟超及其學人群在新文化運動的動力結(jié)構中的實際位置和作用。更進一步,對所謂“保守主義”陣營也就有了更清晰更準確地認識和分析,從而對新文化運動的全景和結(jié)構有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本文試從權勢網(wǎng)絡對比的角度探討這一現(xiàn)象,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一、由學界領袖到前朝遺圣

      1920年梁啟超一行在歐游途中就具體規(guī)劃了歸國后要從事的事業(yè),他和研究系同仁延攬人才,辦學講學,擴大輿論陣地,力求在思想文化界進行“文化圈地”,展開勢力擴張,在研究系原班底的基礎上,結(jié)交同志,建構網(wǎng)絡,形成一個求同存異的文化大“圈子”。然而,事實上這個圈子的建構,網(wǎng)絡的編織并不順利,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學衡”派創(chuàng)辦的《學衡》雜志以鮮明的保守色彩被時人和后世學者納入了“東方文化派”的陣營,梁啟超歐游歸國后也因發(fā)表《歐游心影錄》被視為保守派的中堅力量。按說無論是在精神氣質(zhì)上還是在文化觀念上,雙方都會有不少默契,應該能擦撞出許多火花來,而且梁啟超在1922年夏又被邀請至東大講學,實在是進行思想砥礪、學術交流的良好機遇,遺憾的是東南大學期間,雙方并未開展良性互動,也未形成和諧的良好關系。在東南大學最具勢力的是江蘇教育會,梁啟超頗費心思地和該會處理好關系,積極參與其中活動,開拓局面。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東南大學一派教授勢力(包含部分“學衡派”成員)對江蘇教育會把持東大不滿,把梁啟超也看成對立勢力,加以排斥?!皩W衡”中的年輕學人低頭耕耘自己的學術園地,盡管沒有明顯視梁啟超為“敵手”,但也沒有什么交往。

      關于梁啟超與“學衡派”的關系,筆者另有專論,此不贅述。這位領袖群倫的思想家何以成為前朝遺圣,內(nèi)中原因讓人唏噓。

      當時學界思想界因梁啟超研究系的政治背景關系,對待梁啟超的態(tài)度頗為冷淡,在他們眼中,梁啟超系好政治投機、愛走權貴路線,并對此不以為然。梁啟超諸人自歐游歸來后轉(zhuǎn)向新文化運動,由于蔡元培和胡適在學術思想界的地位,急欲與蔡、胡聯(lián)手,并曾設想以胡適為中介打通北大,共擁蔡、梁為領袖,后因蔡元培的堅持,梁啟超等人的北大路線破產(chǎn)。對于各政治派系對學院派的拉攏,1921年初李大釗給胡適的信有生動描述:“現(xiàn)在我們大學一班人,好像一個處女的地位,交通、研究、政學各系都想勾引我們,勾引不動就給我們造謠,還有那國民系看見我們?yōu)檫@些系所垂涎,便不免引起點醋意,真正討嫌!”

      李大釗:《致胡適》,《李大釗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915頁。1922年4月間,林長民曾多次做蔡元培、胡適等人的工作,希望以研究政治社會的名義組織團體,胡適可以定規(guī)則起草宣言,蔡、胡都婉言拒絕了。然而5月份蔡元培、胡適等人排除各政治派系聯(lián)名發(fā)表《我們的政治主張》,梁啟超對此十分不滿,憤憤表示“我一個人也可以發(fā)表宣言!”林宗孟自我嘲諷:“適之我們不怪他,他是個處女,不愿意同我們做過妓女的人往來,但蔡先生素來是兼收并蓄的,何以也排斥我們?”胡適:《胡適日記》,《胡適全集》第29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94、604、624頁。之后,梁啟超再也沒能發(fā)表有同樣影響力的宣言,其理想力和感召力已今非昔比了。

      在當時的政治事件中,梁啟超被視為名利場中人和保守分子。在1924年的“溥儀出宮”事件中,胡適以新派領袖的身份發(fā)表意見,極力反對政府背信棄義,修改清室優(yōu)待條件,認為此事有辱新政府的聲譽,對溥儀表示同情,此事引起了社會各方對胡適的強烈不滿,北大學生甚至在廁所涂鴉謾罵胡適等人:“梁啟超、章士釗、胡適三人現(xiàn)(拜)把為兄弟,擁戴段祺瑞為父,并追認袁世凱為祖父,溥儀為曾祖!”“章、梁、胡曾(真)可謂兄弟,均曾賣身于段賊,袁與溥實段之祖與曾祖也?!?/p>

      王文彬、甘大文:《王文彬、甘大文致胡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315頁。這種破例將胡適與梁啟超、章士釗并列的做法,從相反的角度反映了在青年人心中,章士釗是老頑固,梁啟超是實實在在的“前清遺老”和保守派,更是政治名利場中人。

      當時,梁啟超的學生輩對梁啟超和政治的曾經(jīng)親密關系也耿耿于懷,他們更親近于學者身份的梁啟超,對梁啟超從政論政甚至厭惡和戒懼。“學衡派”年輕的后學繆鳳林認為梁啟超終無法“忘情于政治活動”,講學也是出于政治目的:“講學之余,常思組織一黨以握政權,時或借講學以散播種子”

      繆鳳林:《悼梁卓如先生》,夏曉虹編:《追憶梁啟超》,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第116頁。。1923年講學于清華學校的梁啟超在發(fā)表了《雙十節(jié)國慶演講》后,清華學生王造時寫下了一篇讀后感,代表了學生對政治家和學者雙重身份的梁啟超的矛盾感受,“我們十二分崇拜學者的梁任公先生,同時我們也十二分懷疑政談的梁任公先生;我們十二分歡迎梁任公先生講學問,同時我們也十二分畏懼梁任公先生談政治?!?/p>

      王造時:《梁任公先生的講學態(tài)度與聽講的態(tài)度》,《清華周刊》第292期,1923年11月。當時廣受學生及知識界歡迎的《晨報》,也因與研究系的關系讓學生心有余悸,1922年胡適接到一個學生書信,起因是該學生聽說《晨報》是研究系機關報,自己再讀《晨報》時便覺得確實有為研究系護短的嫌疑,而研究系“壞得不能說”,要不要以后再也不讀《晨報》。

      《張梵致胡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第502頁??梢姡簡⒊蜓芯肯翟谡拿暥芰藸窟B。

      從上述事件和言論所傳達的信息告訴我們,梁啟超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因之前參與政治的影響,給時人留下了先入為主的不良印象,這種首因效應往往會影響人們的深入觀察,進而影響和梁啟超的合作。辛亥革命以后,政治社會并沒有出現(xiàn)新的氣象,國家權力依然被前清一幫腐朽敗壞的官僚集團勢力所把持,這是當時人都反復痛心指斥的一點。五四新文化運動之興起,正是受激于這個背景——辛亥革命沒有真正的革命,惡腐勢力沒有被清除,時代精英和先進的知識分子在政治革命之后要大興文化革命,他們要真正的徹底的破舊立新,為社會政治改造建立一個社會文化基礎。在晚清政壇中頗為活躍的立憲黨人梁啟超無疑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被列為“革命”的對象。身份清白的胡適自然無身份之虞,在上述的“溥儀出宮”事件中,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以欲抑先揚的口氣致函胡適:

      比年以來,先生浮沉于灰沙窟中,舍指導青年之責而為無聊卑污之舉,擁護帝制余孽,嘗試善后會議,諸如此類,彰彰皎著。近更倒行逆施,與摧殘全國教育,蔑視學生人格之章賊士釗合作,清室復辟函中又隱然有先生之名。嗚呼,首倡文學革命之適之先生乎?

      《上海學生聯(lián)合會致胡適》,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上),第341頁。

      信中發(fā)表了對胡適這一行為的斥責,同時傳達出一層微妙的情感來:胡適的行為是受了蠱惑,被某些不良人士帶壞了,對胡適交友不慎頗有憂懼。同樣,梁啟超的政治背景是他在新文化運動中未能擴大權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政治與學術的轉(zhuǎn)型對比

      盡管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已經(jīng)開始注重學術制度的內(nèi)在變革,但他們依然延續(xù)“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一面是兼善天下的士大夫情結(jié),一面是“出山不如在山清”的士君子遺風。梁啟超和胡適作為學術思想界的巨擘,都參與過政治。胡適從美國留學歸來,曾發(fā)誓“二十年不談政治,二十年不干政治”。好友丁文江卻認為中國政治混亂的根本原因在于“少數(shù)人”沒有責任心和沒有負責任的能力。后來胡適說政治是自己“不得已的努力”,1922年5月7日《努力周刊》創(chuàng)刊是胡適決心參與政治的開始。蔡元培、胡適等人聯(lián)署的《我們的政治主張》(《努力周刊》第2期)公開提出“好政府主義”,希望建立一個“好人政府”,由全國公認的“好人”擔負起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責任來,并且提出舉行南北和會、實行廢督裁兵,恢復舊國會,制定憲法,行聯(lián)省自治,停止內(nèi)戰(zhàn),以實現(xiàn)和平統(tǒng)一等政治主張。是文發(fā)表后,在政治界和思想界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因財政和政爭,王寵惠內(nèi)閣不久就垮了臺,黎元洪被逐,曹錕通過賄選上臺執(zhí)政,武夫治國無從改變,胡適等人直言“好政府主義”的政治設計破產(chǎn)了:“我們談政治的人,到此地步,真可謂止了壁了”胡適:《一年半的回顧》,《努力周報》1923年10月21日,第2版。,并宣布《努力周刊》雜志???。

      在政治上的“好政府主義”受挫伊始,胡適諸人感到談政治難以為繼,就開始謀求回歸思想文化界,以求事業(yè)上的新突破。1923年抓住公開批判張君勱講演的新契機,推動“科學與人生觀”的論爭。胡適等人在“談政治”慘敗后,回歸象牙塔,開始“談文化”。之后,胡適以自由主義斗士的角色,對政治展開批判,在20年代后期主持中國公學期間,拒絕黨化滲透,批評國民黨的文章觸怒了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公學的立案。

      1927年12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了《私立大學及專門學校立案條例》,規(guī)定私立大學及專門學校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方能立案,一般私立大學能否立案,除須考察自身條件是否符合各條令外,與政府及黨部的關系如何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1927年,中國公學就曾向國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員會申請立案,但因胡適曾經(jīng)對國民黨進行批判,觸怒國民黨上海市黨部執(zhí)委、市政府教育局局長陳德征,在中國公學立案問題上,以中國公學不符合教育部規(guī)定的大學設立標準以及學科設置不符合教育部相關規(guī)程為由,多次駁回中國公學立案的申請。直至胡適辭職,立案一事才得到解決。參見嚴海建:《胡適任中國公學校長史事述論》,《安徽史學》2014年第5期。胡適與黨部的矛盾也是導致其辭職的直接因素。胡適在當時成功地實現(xiàn)了轉(zhuǎn)型,盡管終其一生不能與政治絕緣,但作為一個堅守自由主義的學者長期在體制內(nèi)外對政治保持一種批評的姿態(tài),努力展現(xiàn)出學者的獨立氣質(zhì)。

      梁啟超一行在赴歐出發(fā)前曾與張東蓀、黃群通宵暢談,相約“決然舍棄政治活動”,而要“從思想界盡些微力”。

      梁啟超:《歐游心影錄》,《飲冰室合集》第7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9頁。包括對梁啟超執(zhí)弟子禮的張君勱在去歐后亦對往日熱衷政治深表懺悔,“將自己生世細細一想,覺十年來為經(jīng)世一念所誤,躑躅政治,至今不得一字。其鍥而不舍乎,其棄之而別圖安心立命之所乎,此兩念往來胸中,不能自決。近月以來,痛下功夫,斷念吾第二生命之政治已略決定。”

      張君勱:《致林宰平學長函告倭氏晤談及德國哲學思想要略》,《中西印哲學文集》(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第1116頁。但是梁啟超在20年代新文化的舞臺上盡管深耕學術,但依然和政治有離不散的情緣。

      20年代北洋軍閥政權更迭,但北洋政權中有梁啟超的許多老友故知,他們給梁啟超設定的角色依然是政治人物,段祺瑞執(zhí)政府每月還給予梁啟超一定的經(jīng)濟支持。1925年8月在寫給女兒的信中,談到當年家計很是寬裕,其原因之一在于“執(zhí)政府每月八百元夫馬費,已送過半年,現(xiàn)在還不斷。”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050頁。1920年受命組閣的靳云鵬在得知梁啟超歸國后,力邀梁啟超北上

      《申報》1920年3月28日。。1921年,梁啟超親自為黎元洪操刀寫作,“八月湘、鄂戰(zhàn)事起,同人中頗多活動于其間者,先生雖未加入旋渦,但曾參與其事,除數(shù)次為捉刀的文章外,并曾親致吳子玉一書,表示對于時局的主張。”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931頁。20年代段祺瑞政府希望梁啟超能夠擔任北大校長一職,以期在教育事業(yè)上有較多回旋?!叭諄碓S多‘校長問題,糾纏到我身上,亦致忙之一。師大不必論,教職員、學生、教育部三方面合起來打我的主意。北大與教部宣戰(zhàn),教部又欲以我易蔡……”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1058頁。梁啟超在1926年6月29日給時任教育總長的任可澄的復信中熱心地談議北大的易長一事:

      所言兩大問題中,其一改組京師大學事,其前提須先問校長人選之有無,質(zhì)言之,則此問題與仆個人之出處有密切關系。若合并改組后而無主持之人,則精神無所寄,不如其已也。仆之出既為多數(shù)同志所不欲,自不宜孟浪;然于仆外別求一人,恐踏破快鞋終無覓處。萬一因人選而起糾紛,則良法美意,或反為無聊之事實所掩,而茲詬病,此不可不慎也。無已,或不用校長制,而設一中央高等教育委員會之類,而以委員長綜攬改組進行事宜,亦未始不可。然于治事之敏捷已遜一籌矣。且此委員長計亦非仆自任不可,然則仆仍投旋渦中,特名義上多有數(shù)人分擔責任耳。茲事請公與石青細思,且熟察四周情形,博征同人意見。但使人的問題略決定,則關于制度方面仆自當更為草一較詳密之計畫。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1081頁。

      梁啟超積極參與北大高層的政治設計,不斷有傳言梁啟超要接任蔡元培擔任北大校長,看來并非空穴來風。如前所述,梁啟超和東南大學的尷尬關系就在于摻入了政治等因素。

      章清通過對30年代《獨立評論》群體的研究得出結(jié)論,大多數(shù)自由知識分子都堅守不入政府的底線原則。

      參見章清:《“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wǎng)絡”——〈獨立評論〉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這反映了公共知識分子的心態(tài)和社會的普遍心理,梁啟超20年代之前積極參與政治,直接介入政治斗爭和政權建設,20年代之后和政治當局依然保持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糾葛,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觸及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心態(tài)底線。墨子刻(ThomasA.Metzger)認為西方知識分子在評估國家政治發(fā)展時,既可以用激進主義也可以用保守主義的觀點,但中國知識分子無法做到“平情之心”,如果用保守主義觀念評價政府,就會被視為政權的“御用文人”。墨子刻:《政治發(fā)展與知識分子》,《中國時報》(臺北)1983年3月21日。這個看法相當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啟超在20年代的思想舞臺上不斷受冷遇的原因。

      同時,還有一個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辛亥革命后的北洋政權和前清腐惡官僚集團一脈相承,政治敗壞,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和青年對北洋政權有一種典型的必除之而后快的社會心理,所以和北洋政權根本不予合作,并將與北洋政府的合作者視為同流合污,斥為異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社會心理作用之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大多擁護國民革命,對之報以厚望,并積極參與南京國民政府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新文化運動為國民革命提供了思想和干部。反之,梁啟超在辛亥革命之后滿懷理想激情和北洋政府幾度合作,并且對國民革命的態(tài)度顯然不善,國民革命政府對他也極不友善。這與當時先進知識分子和青年的社會心理及時代主潮是背道而馳的。

      梁啟超和胡適兩代學人在積極建構“學術社會”的同時,努力發(fā)揮公共知識分子做社會和國家“牛虻”的角色,針砭時事以推動社會、政治發(fā)展。不同的是胡適和其學人群體力圖保持超然獨立的地位,通過辦刊物等形式,形成一個對政治權勢產(chǎn)生壓力的集團,他們對知識分子直接介入實際政治保持著相當?shù)木X意識。梁啟超雖然積極投入新文化運動,并成為樹立學術新典范的國學大師,但他始終沒有真正擺脫“立憲黨人”的陰影,始終沒有與腐惡的北洋政府和政治絕緣,這極大地影響了他在五四后先進青年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從這個角度來說,梁啟超參與北洋政治拖了其文化事業(yè)的后腿。

      三、學閥的形成與話語權的轉(zhuǎn)移

      “學閥”是一個舶來詞,源自日本。在近代中國的思想語境中,一般是指在文化教育界具有巨大權勢和影響力的人物,多帶有貶義,學界多攻擊胡適、傅斯年為“學閥”,以表達對學界專制現(xiàn)象的不滿。1921年10月11日,胡適在北大的開學典禮上特別提到“學閥”的另一重含義:“人家罵我們是‘學閥,其實‘學閥有何妨!我們應該努力做‘學閥學閥之中還要有一個最高的‘學閥”

      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編》(第3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96—497頁。在他眼中,“學閥”是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思想群體或個人。實際上,學閥在傳統(tǒng)進學途徑廢除、新式教育興起的時代下,章清認為,民國時期“學閥”的共同點是,留學歐美,學校任教,能夠有效利用報紙、雜志、出版等傳媒網(wǎng)絡;在高等院校、全國性學術團體、大型文教基金會都有聯(lián)絡?!皩W閥”要有能力在政、商、學各界建構起“權勢網(wǎng)絡”,并藉此打通向上、向下的通道。

      章清:《“學術社會”的建構與知識分子的“權勢網(wǎng)絡”——〈獨立評論〉群體及其角色與身份》,《歷史研究》2002年第4期。

      胡適是“學閥”,眾所周知。從以上幾點看,梁啟超著實算不上“學閥”,因為他學術資源相對單一,關鍵并無強大的經(jīng)濟基礎。

      經(jīng)濟基礎是文化事業(yè)開展的前提條件。在民國時期,囿于財力和觀念認識等因素,政府對學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民間對學術研究基金募集來源和金額都不穩(wěn)定。中基會相對卻能為文化事業(yè)提供資金幫助。中基會是“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的簡稱,1908年和1924年,美國分兩次將大部分庚子賠款退還我國,中基會就是為管理第二次退款成立的由中美人士聯(lián)合組成的一個機構,負責庚款的保管與分配。上層知識分子往往因?qū)W術基金會的資源而聲名日隆。王汎森在評析傅斯年時也認為,“學閥”有政府關系的背景,更重要的是掌控當時僅有的一些基金會如“中基會及中英庚款委員會”的資源。

      王汎森:《思想史與生活史有交集嗎?——讀〈傅斯年檔案〉》,《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第514頁。雖然胡適并不是中基會成立早期的董事,但是因他同美國駐華公使休滿私交甚厚,中基會的美方首席董事孟祿和董事杜威都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是胡適大學期間的授業(yè)恩師,并且國內(nèi)的10名董事多是其同事或熟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庚款的具體投向

      季維龍:《胡適與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耿云志編:《胡適評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19頁。。1927年6月29日,胡適在中基會第三次年會上正式當選為董事,在很長時間內(nèi)他在中基會的職務是董事和名譽秘書,在中基會改組、存廢、補助政策制定、董事人選推舉等重大事宜上胡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并由此對受中基會支撐的社會調(diào)查所、北大合作研究特別基金會、編譯委員會等重要學術機構產(chǎn)生支配影響。胡適甚至被一些學者稱為“中基會的靈魂”。

      耿云志:《胡適一生的五個階段》,耿云志:《胡適評傳》,第10頁。學術界非常借重胡適在中基會的地位,因?qū)W術支持和人事等方面多有求助。胡適在中基會內(nèi)的權勢影響彌散到政商界,加之其本人的熱情好客,造就了“我的朋友胡適之”的時代。胡適對中基會這一重要學術資源的掌控,為胡適“學閥”地位和學人群的聚集提供了必要的經(jīng)濟基礎。

      梁啟超在20年代的新文化舞臺上,經(jīng)濟問題深深束縛了他的手腳。他和研究系同仁沒有介入到中基會及中英庚款委員會等此類的工作中來,無從通過資源調(diào)配來聚合人才。30年代的顧頡剛身邊也聚集了一大批青年學人,其人脈及學術資源在華北學界頗成氣候,幾乎與胡適、傅斯年并肩,社會上傳言說北平教育界三大后臺老板分別是胡適之、傅孟真、顧頡剛。好友鄭振鐸以此相告,顧頡剛認為自己執(zhí)教于北平城外的燕京大學,遠沒有胡、傅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作后盾,沒有可比性。梁啟超就深陷這樣的困境中。實際上,梁啟超及其研究系學人雖然也注重經(jīng)濟基礎的培育,并在歐游歸國途中謀劃的事業(yè)中就涉及到公司發(fā)展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第896頁。,在他們的圈子中也有張嘉璈、楊瑞六等經(jīng)濟專家,但無奈事業(yè)太多,資金一直成為困擾他們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梁啟超多次為了資金籌集四處化緣,他籌集資金的對象往往是和他有一定交往的社會名流和紳董。民國以來,民族資本構成上出現(xiàn)了較大變化,出現(xiàn)了具備完全資本人格的新興的民族資本家。他們不同于傳統(tǒng)的具有連結(jié)友誼、崇尚名節(jié)的紳董。梁啟超跟這些民族資本家沒有緊密關系,尤其是經(jīng)濟中心上海方面。梁啟超和穆藕初、聶云臺等資本家交往,也是來自于蔡元培的介紹。對梁啟超而言,除了張謇、張嘉璈、黃群、王敬芳、徐新六等以外,他并沒有其他的經(jīng)濟支持。

      正因為胡適把握了對教育擁有資金分配權的中基會,盤活了學界思想界甚至政界的一大批資源。尤其中基會和北大的合作是胡適直接促成的,可以說北大是中基會資金最大的受益者。這筆合作基金主要用于聘請科研教授,胡適的決策權對這批基金投向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各學科名家教授的聘請方面他一言九鼎。正因手握經(jīng)濟大權,胡適和武漢大學等著名高校也建立了良好的關系。學術界進入“我的朋友胡適之”時代。和胡適相比,梁啟超和同仁沒有掌控關鍵的學術資源,這是最致命的打擊。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對學術話語權的支配。

      梁啟超不僅是學問家更是觀察敏銳的教育家。就其學問而言,我們通過不同時代的思考評判進行觀察。1920年身處東北,遠離新文化中心的金毓黼在11月24日的日記中記述了他對《歐游心影錄》的觀感,“梁任公作《歐游心影錄》,用語體文作游記,可謂別開生面,造語雋永,富于趣味,蓋以說部體出之者也。其于世界現(xiàn)勢及政治學說,均用綜合法出之,附以批評,并加之以推測斷案,讀之所以有味?!眱?nèi)中肯定“能知之而能言之,言之又能盡量發(fā)揮者,惟梁氏耳”。進而指出“近頃能以白話文談學理而又引人入勝者,厥惟胡適之氏,實可與梁任公并立兩大。其大別,則梁氏于政治外尚乏他科專門學識耳,即此一節(jié),乃梁不如胡處”

      金毓黼:《靜晤室日記》第1冊,沈陽:遼沈書社,1993年,第160頁。通覽金毓黼在這一時期的日記,大致可以判定他對新文化運動多持論平和,這和他遠離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有一定關系的。但顯然金毓黼已將是否有所專長作為衡量學者的重要憑據(jù)。在肯定梁啟超的同時,他亦能自覺運用學科發(fā)展意識指出梁氏在學識上已處下風。用中心和邊緣的不同視角觀察新文化運動是一個頗為有趣的嘗試

      參見章清:《五四思想界:中心與邊緣》,《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3期。,運動中心刀光劍影、劍拔弩張是司空見慣的,而邊緣的觀察可能少受主流觀念和態(tài)度的影響,相對客觀。桑兵曾將梁啟超與研究院的王國維、陳寅恪相比,認為梁氏雖然在研究方面不如其他三位導師,但對于初窺學問門徑的學生,在教學上反而更能讓學生得其門而入,但等學生學術精進,他就無能為力了,“所以,梁啟超是蒙師而非導師,能提倡而鮮創(chuàng)造?!?/p>

      桑兵:《陳寅恪與清華研究院》,《歷史研究》1998年第4期。對于這一點梁本人亦有相當?shù)淖杂X,“啟超務廣而荒,每一學稍涉其樊,便加論列;故其所述著,多模糊影響籠統(tǒng)之談,甚者純?nèi)诲e誤”。并以此告誡愛女在為學上千萬不要步其后塵,染此習氣:“吾學病愛博,是用淺且蕪,尤病在無恒,有獲旋失諸。百凡可效我,此二無我如?!绷簡⒊骸肚宕鷮W術概論》,朱維錚校注:《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73頁。對于梁氏學問的粗淺博雜,胡適、周善培、容肇祖等人均有所論及。梁啟超學術領域和研究方法的駁雜限制了學界對其學術能力的認可。

      梁啟超心目中的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既要著眼于當代歐洲的自我反思,又要從深植于固有的文化土壤中萃取傳統(tǒng)精華以適應世界文明發(fā)展的新潮流、新趨勢,這二者化合出的“新文化”能及時糾治現(xiàn)代化社會已出現(xiàn)的弊端和問題,中國在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落后之優(yōu)越性”也能夠發(fā)揮出來,以兼具理性與宗教精神的人生觀作為中國人民的安身立命之道,徹底解決因社會轉(zhuǎn)型形成的“意義危機”。

      如果將從儒家意識形態(tài)范式向現(xiàn)代性范式轉(zhuǎn)變作為轉(zhuǎn)型期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或最大的時代問題,那么,梁啟超的新文化運動方案設計和實踐代表著傳統(tǒng)士大夫向現(xiàn)代知識分子轉(zhuǎn)型中雙重身份、雙重人格的現(xiàn)實回應。在“為往圣繼絕學”的傳承意識與“為萬世開太平”的創(chuàng)新觀念發(fā)生矛盾時,他的文化態(tài)度沒有墮入前者的復古和后者的全盤拋棄兩個極端,而是走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的本命題中,作出建設既適應現(xiàn)代社會又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的“新文化”的選擇。他不反對現(xiàn)代性,而且高度認同現(xiàn)代性是中國必須要接受的歷史大勢;但他同時相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過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后能夠與這個現(xiàn)代性高度融合,從而產(chǎn)生一種有別于西方物質(zhì)主義以及新文化運動主流派惟科學主義的新的“現(xiàn)代性”。這種新的“現(xiàn)代性”是需要建設的,但這種“立新”并非建立在“破舊”基礎上。更為重要的是,與大多數(shù)流于思想闡發(fā)而少實際操作的思想家不同,梁啟超進行了諸多讓其新文化方案落地的實踐活動,并在與各派的互動中不斷調(diào)適自己的思想與行為,他始終以儒家的“時中”之道建構、動員、組織研究系內(nèi)外的學術力量和權勢網(wǎng)絡,而且他并沒有忽視中國內(nèi)部不同民族特性的現(xiàn)實,希望以試點的方式逐步推行他的國民性改造方案,盡管這種溫和理性的“時中保守主義”與傳統(tǒng)保守主義大相徑庭,也與新文化運動吸引青年的激進話語捍格不入,但卻代表著一個思想成熟的思想家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負責而又深沉的赤子之心。

      猜你喜歡
      新文化運動梁啟超胡適
      《胡適》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楚怡學校與湖南新文化運動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海峽姐妹(2020年5期)2020-06-22 08:26:12
      SOLO理論指導下的聽評課——以《新文化運動》觀課為例
      瞻仰胡適故居 見其未知一面
      華人時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1
      尊經(jīng)或貶經(jīng)?——胡適等人對“六經(jīng)皆史”的不同解讀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探討——基于“新青年”和《新青年》的角度觀察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松江区| 华阴市| 石首市| 射阳县| 临漳县| 梧州市| 静宁县| 德阳市| 思南县| 饶平县| 两当县| 资兴市| 通化市| 峨边| 木里| 双辽市| 光泽县| 景洪市| 资兴市| 荣昌县| 恩施市| 郸城县| 合川市| 金平| 霍邱县| 磐安县| 长岭县| 稷山县| 逊克县| 全椒县| 吉林省| 巴马| 石泉县| 富民县| 通城县| 徐闻县| 烟台市| 县级市| 张掖市| 新乐市|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