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珊
摘要:信息化教學已在各職業(yè)院校大力推廣、普及,深刻影響著新一輪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作為中職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語文,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實踐,已成為必然的趨勢。信息技術帶來的意義以及如何運用是本文探究的重點。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改革;中職語文
英國學者柯里福(Ray Cliford)說過:“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會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在現代教育中,信息技術等先進的科技手段無孔不入,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網絡交互平臺、新型媒體等先進的技術手段,使得教學內容更加充實,教學形式更加豐富,教學情境更加接近學生,師生交流平臺更加寬闊。信息化教學的普及、廣泛地應用,讓傳統(tǒng)的學科,例如語文,也迎來了一場改革的“春天”。
一、信息化教學的含義
根據360百科給出的定義,信息化教學是以現代教學理念為指導,在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現代化的教學方法,開發(fā)教育資源,優(yōu)化教育過程,使教學的所有環(huán)節(jié)數字化,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形成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打破了以往只以教師、學生、教材三個要素構成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現代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下,增加了教學媒體的要素。運用媒體的手段也從最初的使用幻燈屏、投影儀發(fā)展到多媒體教室、互聯網、手機等各種發(fā)達的新媒體。課堂形式的變化也隨之而來,從以前的公開示范課到現在的慕課、微課、磨課、翻轉課堂。
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學生們,跳出了“只聽不動”、“只按部就班不創(chuàng)新思維”的“尷尬”局面,不再是“老老實實”地被動接受知識。他們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利用媒體主動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xié)作學習和會話交流。信息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們真正地“動”了起來,創(chuàng)造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huán)境,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
二、信息化教學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養(yǎng)中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借助信息技術以及多媒體,可以生動地展示語文教學中所需的圖片、文字、聲音,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生動直觀的展示,不僅有利于學生較快地理解教學內容,還可適當地對他們進行引導,借助信息技術、多媒體展示,將一個語文知識點延伸到一種社會現象、時下熱點,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讓他們了解更多的知識和內容,進而培養(yǎng)出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二)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
近年來,各類職業(yè)院校都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行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教師們課改任務重、教學壓力大已是不爭的事實。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普及,讓教師們可根據自身需要在網上找尋到優(yōu)質課件備用,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修改、重組,并下載到豐富的視頻、影像資料,讓學生們身臨其境、產生共鳴,教師們輕松玩轉課堂。便捷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還能展現自己的個人風格。
(三)有助于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機遇
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平臺,促進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打破了以往“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上講臺的傳統(tǒng)局面,豐富了教學模式,搭建起了多種有效的互動平臺。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打破了時空的限制,讓教學資源最大程度地進行共享和使用。語文學科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可迅速發(fā)展成為一種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立體交互式的應用學科。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在中職語文課堂上的運用
(一)拓展學生自主學習平臺(預習、團隊合作)
現代信息技術不僅給教師帶來了便捷,也為學生帶來了一場學習的革命。教師們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學生提前預習,利用互聯網查找相關知識。師生之間也可以通過網絡等新媒體增強即時交流,一起探討問題。通過將學習任務發(fā)布到校園內網、QQ、微信、微博等平臺,彼此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開展合作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自主學習模式。教師轉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身份角色,通過合作學習,中職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合作與分享,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和團隊合作的能力。
(二)創(chuàng)設情境,豐富教學內容
中職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 可從導入部分開始,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與課文相關的社會現象,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引發(fā)學習欲望。在講解課文或者知識點時,通過下載與教學相關的影像資料,創(chuàng)設情境,安排學生出演書中人物角色,使得學生能主動地探索知識,讓學生在強烈求知欲的引導下和教師共同學習,再進一步探討學習內容。學習者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協(xié)作與會話,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自我消化。教學過程也由講解說明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主體的情景創(chuàng)設、問題探究、協(xié)商學習和意義建構的過程。媒體的作用也由教師的講解、演示工具轉變?yōu)閷W生主動學習、協(xié)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
(三)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以前在中職語文課堂上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可以說是難以實現。但是有了智能手機等新媒體,可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模擬真實的學習環(huán)境,使得學生身臨其境,安排他們共同排練小情景劇。運用互聯網等學校平臺,互相交流、切磋,讓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對所學知識起到一個鞏固的作用。教師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QQ群等及時了解學生的實踐狀況,給予必要的指導幫助,解決有限的課堂交流時間,有利于實踐活動的深入開展,不斷提高中職學生語文綜合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小結
當然,信息化教育不僅僅只是信息技術,它需要在先進、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有效的教學,它的本質是教育理念與信息技術的有機融合。如果只把目光聚集在信息技術的操作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學習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學效果勢必與傳統(tǒng)教學差別不大。只有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與學科教學有效地整合,信息化的教學才是“錦上添花”的“真正武器”,才能真正有效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林書兵.張倩葦.我國信息化教學模式二十年研究述評:借鑒、變革與創(chuàng)新[J].中國電化教育,2015,9:103117.
[2]李維.淺談中職語文教學中信息化手段的運用[J].基礎教育,2016,5:121122.
[3]李曉勇.中職語文信息化教學初探[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6,7: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