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娣
摘 要:在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發(fā)展空間。茶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中國文化元素,如何向外國讀者展現(xiàn)我國悠久的茶文化歷史至關(guān)重要。本文意在通過借鑒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研究如何傳遞中國茶文化。
關(guān)鍵詞:“一帶一路” 茶文化 交際翻譯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6(b)-048-02
在翻譯界,有許多種翻譯理論、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豪斯的顯性翻譯和隱形翻譯,紐馬克的交際翻譯和語義翻譯,萊斯、費米爾、霍茨和諾德的功能理論翻譯,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翻譯等翻譯策略和理論在翻譯史上百花齊放,對語言翻譯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無論是歸化和異化之爭還是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之爭,為翻譯提供了巨大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總結(jié)。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世界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我國逐步超過許多發(fā)達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jīng)濟體。為了打造屬于自己的中華體系,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提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歷史上,有“絲之路”,很少提及“茶之路”,但是“絲之路”,和“茶之路”是并行發(fā)展的。由于茶葉的地域特色,以及北方民族的生活習慣,茶葉慢慢被當?shù)鼗?,那么在“一帶一路”這個全新的時代背景下,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也將被全面推廣。為了更好地傳播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茶文化的英文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在翻譯中,既要保持我國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又要準確體現(xiàn)中國茶文化的茶名和茶葉品性。在茶葉文化翻譯中,我們需要注意翻譯方法的多樣性和靈動性。因此,筆者認為,基于宣揚中國茶文化的文化內(nèi)容和達到交際目的,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和指導價值。
1 交際翻譯理論和文本類型
著名的英國翻譯理論家,皮特·紐馬克(Peter Newmark)提出兩種翻譯模式,即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語義翻譯通常是在目的語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進行的形式上的翻譯,更注重翻譯文本準確地傳遞原文信息,比如科技文、說明文等。語義翻譯力圖在譯語語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準確再現(xiàn)原文的語境意義。交際翻譯具有相對意義。哈蒂姆和梅森(Hatim&Mason)指出,翻譯是“發(fā)生在某個社會情境中的交際過程”。而紐馬克指出:交際翻譯努力使譯文對目的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相同。茶文化的交際翻譯目的在于通過讀者對文本的閱讀,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及歷史[1]。翻譯是對文本的翻譯,因此紐馬克將所有的文本分為三大類:分別是表達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喚型文本(vocative text),在將所有的文本類型分類的前提下,不同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文學作品和權(quán)威性言論等為表達型文本,閱讀時不需要考慮讀者的反應;教材和學術(shù)論文等為信息型文本,強調(diào)文本的真實性和規(guī)范性;而通俗讀物等為呼喚型文本,起到號召和宣傳作用。茶文化的交際翻譯集歸化翻譯和意譯翻譯的優(yōu)勢。
中國茶文化的相關(guān)閱讀資料,有《舌尖上的中國茶》、《大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茶文化》、《茶經(jīng)》等,以《大中國上下五千年:中國茶文化》為例,該書從文化角度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詳細生動的描述,讓讀者了解茶文化的認識和加強鑒賞能力。在外國友人閱讀時,簡單明了地理解我國茶文化和解讀源語言文化與信息,在翻譯過程中,詞語和句子要盡可能翻譯出源語言的文化特色。翻譯文本時不僅要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還應將中國特色的藝術(shù)魅力和東方文化內(nèi)涵傳遞出去,對不同的文化特色的詞語和句子根據(jù)不同的特點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茶文化文本中多散句和短語,翻譯中要體現(xiàn)漢語散文形散意不散的特點,采用音譯、直譯、意譯等不同方法,對文本的句子進行拆分、整合。因此筆者認為,根據(jù)中國茶文化的文本類型,交際翻譯具有很強的適用性。
2 中國茶文化翻譯技巧
將中國的茶文化通過文本翻譯的方式,不僅讓外國讀者不僅了解中國的茶文化,更了解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其他文化等諸多領(lǐng)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茶文化的翻譯是跨文化文本翻譯,涉及兩種文化,包括語言,是將源語言文本與目標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際行為或者交際活動的一部分。翻譯的茶文化文本可以被視為交際情景中交際符號的綜合,但是文本翻譯的情景和翻譯文本接受時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利用翻譯文本所要實現(xiàn)的意圖決定文本翻譯時所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主要有以下幾種翻譯手段。
2.1 直譯
紐馬克認為特定的時間內(nèi)與特定的文化所發(fā)生的事,適合采用語義翻譯,保留地方特色。這里所說的語義翻譯比較接近直譯。茶文化翻譯內(nèi)容只要是包含民族特色和茶葉產(chǎn)地,茶葉形色時,可采用直譯法。比如西湖龍井,所產(chǎn)地為西湖,茶色嫩綠,茶味甘醇,形狀扁平挺直。這里的西湖龍井譯為“West Lake longjing tea”,句子可翻譯為“Longjing green color,aroma,mellow refreshing,shaped like Buxus”。由于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有自己的生活習慣,產(chǎn)生了與之相適應的“邊茶”,這里的邊茶翻譯為“border tea”。在翻譯茶器名稱時,也可采用直譯法,比如紫砂茶壺,可譯為“purple sand teapot”,翻譯時點出了色澤、材質(zhì)、器物等要點。
2.2 意譯
對于中國茶文化中的神話人物和古代詩人的詩句可采用音譯的方式。音譯是看重原文,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在中國茶文化中,有“斗茶”這一說法,如果采用直譯的方式,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歧義,將“斗”誤解為打斗、斗爭的意思。但是歷史上,我們可知“斗茶”是一項文雅的活動。那在翻譯的時候,如何讓外國友人不產(chǎn)生誤會,而且又能將這一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傳遞出去呢?因此,根據(jù)“斗茶”的歷史記載,我們可知,這是一項競賽,因此,我們可將“斗茶”翻譯成“tea competition”。關(guān)于茶文化的詩句,比如白居易有“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的《兩碗茶》,所包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就需要翻譯者針對詩句的意思,進行英文翻譯,向外國友人傳達更加準確的原文意思,表達獨特的美感。
2.3 音譯加注釋
音譯是對中國茶文化中茶葉名稱、產(chǎn)地、區(qū)域適合的翻譯方式,有些茶葉名稱和茶葉品質(zhì)體現(xiàn)了悠久的中國歷史,體現(xiàn)中國茶文化的內(nèi)涵和文化魅力,可以增加注釋,例如武夷山的大紅袍,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因此在翻譯時,可譯為Dahongpao Tea(Wuyi Mountain Rock Tea)。
3 “一帶一路”背景下的茶文化翻譯探索
3.1 外宣翻譯理論策略
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外宣對于任何國家或地區(q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外宣翻譯可以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貿(mào)易國家的文化傳播。因此要求外宣翻譯者潛心研究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思維模式,善于發(fā)現(xiàn)和分析中外文化的差異和特點,在抓住茶文化文本主旨、領(lǐng)會其精神的前提下,翻譯時對茶文化文本中的茶葉科學知識、茶葉文化進行直譯、音譯、整合、意譯等方式加詞、刪減等[2]。在外宣翻譯中,交際翻譯又是最主要的翻譯策略,其遵循讀者第一的原則,把讀者的反應和讀者的文化背景作為核心,力爭翻譯的文本通俗易懂,同時通過語義翻譯,最大程度地傳遞中國茶文化的語義信息和美學信息。
3.2 “歸化翻譯”與“異化翻譯”互相補充策略
茶文化的文本翻譯中,“異化翻譯”是“歸化翻譯”的基礎(chǔ),“歸化翻譯”是“異化翻譯”的補充。“異化翻譯”講究的是“在兩種異質(zhì)文化存在的前提下,將不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guī)范;關(guān)注國家間,民族間文化的差異,堅持茶葉文化的真實性,茶葉的品性或采用目的語中的特色詞語來解讀茶文化中的藝術(shù)美感,目的是為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針對我國茶文化從屬于儒家文化,茶文化文本的翻譯應當堅持異化翻譯 。而茶文化中包含了相當多的農(nóng)業(yè)科技,這些科技論文采用歸化翻譯更加適合。
3.3 交際功能翻譯策略
跨文化文本翻譯涉及兩種文化,包括語言,將源語言文本與目標文本嵌入到一定的情景中,因此屬于交際行為或者交際活動的一部分。茶文化翻譯的文本可以被視為交際情景中交際符號的綜合,但是文本翻譯時的情景和翻譯文本接受時的情景是完全不同的。茶文化譯本需要反映原茶文化的有關(guān)特征,讀者因為在不同的文化中長大,所以其對世界的了解、生活方式、對事物的觀點以及閱讀目標語文本時的體驗均有所不同。交際功能是中國茶文化文本翻譯的決定性標準,翻譯的文本的語義特征和句法特征都從屬于這一標準。
4 結(jié)語
隨著我國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國茶文化的英文翻譯已經(jīng)成為促進茶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中國的茶文化是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下,茶文化也將走向更國際化境界。紐馬克的交際翻譯理論,為茶文化翻譯提供了新的視角,只有實現(xiàn)茶文化的信息傳遞,才能進一步弘揚我國悠久的中華文化,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茶文化。
參考文獻
[1] Newmark P.Communicative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申雨平,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2] 張健.外宣翻譯導論[M].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3.
[3] 林治.以茶文化優(yōu)化“一帶一路”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J].西部大開發(fā),2016(7).
[4] 喻霜霜.文化文本的英譯策略探索[D].湘潭大學,2015.
[5]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續(xù)編[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