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真性”與“善端”:先秦時期的兩種人性思想

      2017-05-30 22:17:14曾振宇
      孔學堂 2017年2期
      關鍵詞:真性

      摘要:莊子與孟子對人性的思考,代表先秦時期人性思想最高水平。莊子從形而上的道論高度論人性,人有現(xiàn)象自我與本體自我之分,有“人之性”與“真性”之別。在本體自我意義上,人性至善自足。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學根據(jù)在于“道”,“道”決定了人性的本質,“道”先驗至善!道分化在人而為“德”,因為道善,所以性善,“道”因此也暴露了人逍遙自由的形上學根基。孟子則較多從經(jīng)驗世界領域證明人性有“四端”。仁義禮智“四端”源自天,存諸性。在“君子所性”層面,人人應當自覺地以“四端”為性,而不是以“小體”為性。 莊子與孟子人性學說的相通之處在于倡導人性平等,在人性平等基礎上進而論證內在超越如何可能。

      關鍵詞:真性 四端 人性平等 內在超越

      作者曾振宇,華僑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 廈門 361021)。

      中國古代的人文思潮從西周開始萌芽,禮樂文化取代了祭祀文化,對人與人性之思考逐漸取代對神與神性之關注。如果說《商書·西伯勘黎》中的“不虞天性”還屬于對神性之描述,那么《詩經(jīng)》出現(xiàn)對人之欲求與人之本質的思考,應當是合乎邏輯的演進:“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比酥驳?,源自于天。孔子提出“仁者安仁”,以仁為安,就是以仁為樂。仁顯然與人性有關聯(lián),仁內在于人性。徐復觀指出,孔子認定“仁乃內在于每一個人的生命之內,”仁之基本內涵為“愛人”,所以孔子“實際是認為性是善的?!备鶕?jù)朱熹的考證,莊子與孟子年齡相仿。孟子一生所愿是“學孔子”,莊子年輕時期受到儒家思想熏陶,也是言出有據(jù)。莊子與孟子的人性學說可以說是先秦時期的兩座巍峨“山峰”,交相輝映,代表了先秦時代最高哲學水平。

      一、莊子:人性是“道”之“德”[見英文版第51頁,下同]

      在莊子思想體系中,“道”位格最高。道是哲學形上學范疇,道論也可稱之為中國哲學“本體論”。在哲學意義上,莊子之“道”有四大特點:

      其一,在時間層面,“道無終始”?!岸攘繒r間”意義上的始與終,不適合用于描述作為本體論意義上的道,道是“無始”。

      其二,在空間層面,“道未始有封”“物物者非物”。道是“獨”,道不是一“物”,不具有物的物理特性。

      其三,“大道不稱”,“道不當名”。道不可被言說,“道無問,問無應”??裳哉f者非道之大全,而只是道之一偏。

      其四,道是價值本源。莊子哲學體系中的“道”,并不單純只是本體論意義上的終極依據(jù)。更重要的還在于——道是價值本源。道是仁義等具體德目存在的形上學根據(jù),道是人類生命存在意義——自由——的價值根據(jù)與價值指向。莊子一以貫之地表述一個核心觀點:自由是人的本質,人在本質上逍遙自由。莊子的自由,哲學性質上屬于殷海光晚年所界說的“內心自由”“開放心靈的自由”,與以賽亞·伯林“積極自由”也有幾分近似之處。隨之而來的問題在于:人逍遙自由是否可能?何以可能?莊子及其后學對“人逍遙自由何以可能”有一個深入而全面的證明過程。莊子將逍遙自由哲學建基于人性論基石之上。在人性論上,莊子有一個基本觀點:人有現(xiàn)象自我與本體自我之分,在本體自我意義上,人性至善自足。正因為人性至善自足,逍遙自由生命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得以可能。那么,人性至善自足的形上學根據(jù)又何在?莊子的回答是“道”,“道”決定了人性的本質,“道”先驗至善!道分化在人而為“德”,因為道善,所以性善,“道”因此也暴露了人逍遙自由的形而上根基。在人性論、逍遙自由生命理想境界與道論三者的關系上,莊子的證明過程井然有序,遞進遞佳:

      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庇墒怯^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故曰: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掊擊圣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莊子·胠篋》)

      在小強盜與大盜跖的對話中,表面上是在討論仁、義、智、圣、勇等倫理價值觀是否具有普適性?大盜跖立場堅定地認為“盜亦有道”,仁、義、智、圣、勇不惟善人信奉,強盜對這一“圣人之道”的尊奉較之善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在更本質的意義上,莊子及其后學于此提出了一個質疑:世俗社會中的仁、義、智、圣、勇倫理價值觀存在的正當性、合法性何在?缺乏合法性、正當性證明的倫理價值體系,其背后起支撐作用的人文精神往往缺位。人文精神缺位的倫理價值體系又何以能為人們所普遍信仰?如果說在《胠篋》篇還只是提出了一個疑問,那么在《天道》篇中,莊子及其后學開始從人性論高度探討仁義與人性的關系:

      孔子西藏書于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笨鬃釉唬骸吧啤!蓖娎像酰像醪辉S,于是繙十二經(jīng)以說。老聃中其說,曰:“大謾,愿聞其要?!笨鬃釉唬骸耙谌柿x?!崩像踉唬骸罢垎?,仁義,人之性邪?”孔子曰:“然,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仁義,真人之性也,又將奚為矣?”老聃曰:“請問,何謂仁義?”孔子曰:“中心物愷,兼愛無私,此仁義之情也?!崩像踉唬骸耙?,幾乎后言!夫兼愛,不亦迂乎!無私焉,乃私也。夫子若欲使天下無失其牧乎?則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遁道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意,夫子亂人之性也?!保ā肚f子·天道》)

      在老聃與孔子的對話中,已開始論證仁義與人性的內在關系:仁義是否源自人性?這一探討極具哲學價值,所達到的思想深度令人欣慰。在《莊子·天道》篇中,盡管孔子(寓言意義上的孔子)已從人性論高度證明仁義的正當性,但是,老聃仍然批評孔子是“亂人之性”,其緣由在于孔子沒有從本體論(道論)高度證明仁義與人性的內在關系。這種沒有“放德而行,遁道而趨”的人性學說,其存在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依然可疑,“兼愛無私”實際上只是“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莊子·齊物論》)層面上的偏曲私愛。

      在反駁與批判的同時,莊子及其后學繼而從正面論證道與人性、仁義的關系。在《齊物論》中反復出現(xiàn)“真君”“真宰”概念,類似概念在《荀子·天論》和《管子·心術上》篇也出現(xiàn)?!罢婢薄罢嬖住币馕吨y(tǒng)攝、主宰與支撐,釋德清說:“天真之性為之主宰?!薄疤煺嬷浴庇袆e于世俗社會的人性,“天真之性”源自道,“天真之性”在《莊子》各篇章中稱之為“常性”“真性”:“夫道,淵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萬物孰能定之!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于事,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采之。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蕩蕩乎!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此謂王德之人?!保ā肚f子·天地》)“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一句非常重要,道、德與生(性)三者的關系已挑明。成玄英《疏》云:“德者,得也。”道得之于人心為“德”為“性”,所以“立德”的目的在于“明道”。據(jù)徐復觀先生考證,《莊子》諸篇中的“道德”就是“德”,“德”即“性”,這一結論持之有故,給人啟迪?!耙蛑约词堑?。道是無,是無為,是無分別相的統(tǒng)一;所以性也是無,也是無為,也是無分別相的一。更切就人身上說,即是虛,即是靜。換言之,即是在形體之中,保持道的精神狀態(tài)。凡是后天滋多繁衍出來的東西都不是性,或者是性發(fā)展的障礙。”性源于道,性就是德,有道性才有人性,“合乎人性以合乎天性為其實質的內涵?!鼻f子及其后學的這一觀點,已從哲學形上學高度證明人性存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

      孟子從天論,莊子從道論,他們不約而同地從哲學形上學高度論證人性本質與存在正當性,先秦時代所達到的哲學成就令人驕傲!“真性”是“道德”,源自道,以道為哲學形上學依托,性作為道之德,自然而然稟受了道性。道自身先驗性具有仁義屬性,“道德明而仁義次之”(《莊子·天道》),“吾師乎,吾師乎!虀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保ā肚f子·駢拇》)仁義是道固有的本質屬性,所以道至善?!洱R物論》中的“無己”“無功”“無名”,表面上是贊頌真人之德,實際上是表述道之品性,因為真人、圣人、至人都是道之人格化形象。道至善,在《駢拇》篇中直接表述為道“臧”:“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于五味,雖通如俞兒,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吾所謂臧者,非仁義之謂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臧”即善,成玄英《疏》云:“臧,善也”。德源出于道,德“臧”自然以道“臧”為前提。“臧于其德”和“任其性命之情”,都是指道在人性之彰顯。道善決定了人性善,人性(“真性”)中的仁義是“道德不廢”意義上的仁義,這種仁義是“大仁”“至仁”。

      在莊子所建構的諸多寓言中,“渾沌之死”發(fā)人深思:“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保ā肚f子·應帝王》)呂惠卿認為“渾沌之死”意味著“喪其素樸”,釋德清認為“渾沌之死”象征“喪其天真”,“視聽食息”代表人的感性欲望,七竅開而渾沌死。真性一旦死亡,“人之性”就隨之而生。因此,在莊子人性學說中,存在著兩種性質不同的人性概念:

      其一,“人之性”?!胺蛑恋轮?,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及至圣人,蹩躠為仁,踶跂為義,而天下始疑矣。澶漫為樂,摘僻為禮,而天下始分矣。故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道德不廢,安取仁義!”(《莊子·馬蹄》)“真性”與“人之性”不可混同。毀壞白玉而成珪璋,毀壞道德而成仁義。“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人之性”已經(jīng)與“道”和“德”相割離。當年孟子與告之為“仁義內在”還是“仁義外在”辯論不休,莊子所言“人之性”,近似于告子所主張的“仁義外在”之性。仁義是人類社會自黃帝、堯舜以來的矯情偽性之作,屬于“人偽”。(《莊子·漁父》)“出乎性”“侈于德”,(《莊子·駢拇》)人性與道與德相割離,所以這種仁義猶如“附贅縣疣”,不僅對人性無益,反而“殘生損性”。(《莊子·馬蹄》)世俗社會中的仁義不是“大仁不仁”意義上的“大仁”,而是“虎狼,仁也”意義上的小仁小義,是“道德”已廢前提下的仁義,這種仁義價值觀散發(fā)出世俗社會的功利、自私與邪曲的“氣味”。“愛民,害民之始也;為義偃兵,造兵之本也。君自此為之,則殆不成。凡成美,惡器也。君雖為仁義,幾且偽哉!”(《莊子·徐無鬼》)假仁義之名,行蠅營狗茍之事,“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不過是為了“養(yǎng)吾私”。(《莊子·徐無鬼》)人類社會自黃帝、堯舜就開始“以仁義攖人之心”(《莊子·在宥》),人類由此進入了“大惑易性”時期,“自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義。是非以仁義易其性與?”(《莊子·駢拇》)因為圣王明君“制造”出來的仁義外在于人性,并且與“道”相懸隔,千百年來蕓蕓眾生一直陷于“大惑”生命境地?!恶壞础菲啻伟l(fā)出的“意仁義其非人情乎”的吁喊,既是智者的覺醒,也是智者的痛苦。

      其二,“真性”。在莊子人性學說中,既然性就是“道德”,性就是“道”在人之德,道德之性就不可等同于世俗社會中的“人之性”:“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為賜。是故行而無跡,事而無傳?!保ā肚f子·天地》)“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莊子·山木》)仁義忠信內在于人性,源自道,得之于人心而為“德”。所以這種先在性蘊涵仁義的人性是“道德之正”。(《莊子·駢拇》)多次出現(xiàn)“不知”,旨在說明仁義忠信不是堯舜等帝王發(fā)明的,也不是世俗社會從外在強加于我。仁義忠信禮內在于生命,不假外求,猶如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道性至善,所以人性(道德)至善完滿。人性完滿自足的這一理想境界,莊子稱之為“愚而樸”。(《莊子·山木》)

      莊子立足于道論證明人性善,其哲學意義在于——人性平等。真正的自由必須建基于平等的文化基石之上,否則所謂的自由只是王公貴族少數(shù)人的自由。無論你出身于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德性皆來自道性,德性的光芒無尊卑貴賤之分。莊子“德性源起于道性”的觀點,有別于西方中世紀神學家宣揚的人之德性是“神的直接啟示”,道不是上帝人格神,道只是形而上學本體。人生而逍遙自由,逍遙自由體現(xiàn)在精神與道德層面,具體表現(xiàn)為德性平等與自由選擇。在《莊子》文本中,“得道”“體道”者大多數(shù)是社會地位卑微如庖丁階層。莊子思想的這種反復陳述,絕非隨意為之,而是蘊含深刻哲學義旨。因為人性平等,“注定”了逍遙自由具有平等性。平等是莊子自由理論最大特點之一,平等意味著人人實現(xiàn)生命內在超越存在可能性。

      二、孟子:“遇人便道性善”[55]

      究竟應從何種層面去釋讀與理解孟子的“性善”?性有善端可以等同于性善嗎?孟子論證人性有善端的立論方式眾多,從人類普遍情感經(jīng)驗體悟、印證人性有善端,可以說是孟子立論的主要方式。韋政通說:“孟子的性善論,不是經(jīng)由知識上曲折的論證的過程,所得到的結果,他是直接就當下流露在具體生活中的惻隱、羞惡的德性的表現(xiàn),而印證到人性普遍價值的存在。”這種“具體的普遍”的例子比較多,我們主要分析其中的三個事例:

      例一,孺子入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既然“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會“誘發(fā)”“怵惕惻隱之心”,證明“四心”“四德”如同人之“四體”,皆是先驗的存有,與后天人文教化無涉,甚至與知識論也無關。這種形式邏輯上的枚舉推理,其結論真實可靠嗎?王夫之對此提出疑問:“且如乍見孺子將入于井,便有怵惕惻隱之心,及到少間,聞知此孺子之父母卻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則救之為逆,不救為順,即此豈不須商量?”王夫之的這一反駁失之偏頗。如果因不共戴天之仇而棄孺子入井于不顧,這已經(jīng)是由后天的倫理價值觀支配其行為。但是,孟子力圖要證明的是:人之“四心”“四德”,超越后天人文教化與知識。不是“乍見孺子將入于井”會滋生出我的惻隱之心,而是惻隱之心本來就存在于我心,孺子入井只不過是觸動、引發(fā)了我內在的惻隱之心而已?!吧陨姘才派塘浚惴潜拘?。”

      例二,心之所同然。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聲,天下期于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從口、耳、目之“同耆”“同聽”“同美”,推導出心有理義悅心之“同然”,這一類比推理過程與結論存在諸多邏輯漏洞。類比推理是從特殊到特殊,前提與結論之間沒有蘊涵關系,結論是或然性的???、耳、目是生理層面上的感覺器官,心卻是德性之心,而非生理學意義上范疇,非同類之間缺乏可比性;此外,類比對象之間應存在共同的本質屬性,并且與推出的結論之間有內在關聯(lián),口、耳、目之“同耆”“同聽”“同美”,與要得出的“理義之悅我心”結論之間,缺乏邏輯意義上的內在聯(lián)系。牟宗三先生評論說:“嘗覺、視覺、聽覺是人之感性大體如此,其同嗜、同聽、同美之‘同亦不是嚴格的普遍性。但心之所同然(即理與義)之普遍性是嚴格的普遍性。”“心之所同然”何以就是“嚴格的普遍性”?牟宗三在此沒有詳加說明,與孟子一樣存在循環(huán)論證之嫌疑。實際上,“芻豢之悅我口”與“超越的義理之心”相類比,在邏輯上只是一種典型的機械類比,其結論的非真性不言而喻。

      例三,牛山之木。

      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復,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孟子以“牛山”喻“人”,以“萌蘗”喻“本心”,以木之“美”喻性 之“善”,以“牛山之木嘗美矣”證明人之性未嘗不善。人的一生,所謂“人人皆可謂堯舜”,究其實質是自我內在本性不斷完善與實現(xiàn)的過程。牟宗三評論說:“現(xiàn)實的人不是神圣的,而此實體性的心卻必須是神圣的。惟在如何能培養(yǎng)而操存之而使之不放失而呈現(xiàn)耳?!比寮疫@一理念與《圣經(jīng)》所言人性普遍惡截然不同,根據(jù)《圣經(jīng)》所載,生命的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是自我本性不斷否定的過程。

      從以上的三種邏輯論辯可以看出,孟子人性學說立論方式在形式邏輯上有些瑕疵。有的學者進而指出,孟子論性善并不是主要通過形式邏輯來證明,“而主要是通過生命體驗啟發(fā)人們對于自己良心本心的體悟,只要體悟到了自己有良心本心,就會相信良心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就會對性善論堅信不疑?!泵献有陨普f盡管在形式邏輯上不完善,但在人類常識意義上卻無法否認。楊澤波教授甚至認為,“僅僅依靠形式邏輯是讀不懂性善論的”。

      綜上所論,孟子反復闡明的一個觀點為:“性”或“人性”有善端。仁義禮智“四端”源自天,存諸心。人性之善是與善惡相對而言之善,“善”是涵攝具體內涵之善,善不是絕對之善。行筆至此,我們需進一步探討兩個關鍵問題:其一,孟子是否認為人性也有惡端?其二,如果人性有惡端,惡源自何處?這是非常重要的兩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對孟子人性學說的整體評價。學界因對《孟子》一些文句理解有分歧,導致在孟子人性評價上眾說紛紜。因此,讓我們先回到孟子的一個著名命題——“人所以異于禽獸者幾?!?。這一命題中兩個概念的內涵有必要厘清:何謂“人”?侯外廬先生認為,此處“人”當指“君子?!焙沃^“幾希”?朱熹訓為“少。”王夫之的訓釋基本上與朱子相似,“言幾于無也?!痹凇叭怂援愑谇莴F者幾?!边@一命題中,實際上隱含著另外一個命題:“人同于禽獸者眾多?!比巳魺o“夜氣”,“違禽獸不遠矣”;人如果逸居而無教,也“近于禽獸?!鼻∪纭稘h書·匈奴傳》所言:“元元萬民,下及魚鱉,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辟危殆。”趨利避害、食色安息,人與禽獸相同。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聲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仁之于父子也,義之于君臣也,禮之于賓主也,智之于賢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謂命也?!薄拔丁薄吧薄奥暋薄俺簟迸c仁義禮智皆是“性”范疇中義項,只是君子不把“味”“色”“聲”“臭”稱之為性,而只稱之為“命”。之所以稱“命”不稱“性”,羅根澤先生有一個精彩的闡發(fā),他認為這一段文句,“先儒都解錯了”,戴震把“謂”訓釋為“借口”,只有“戴震的解釋還差不多”,并且說:“為什么不說是性呢?恐怕人‘借口于性以逞其欲?!币虼耍熬铀浴笔菑某街缘膶用媪⒄摗R驗樵谌寮胰烁駥W說中,“君子”已是實現(xiàn)了生命內在超越的理想人格境界。但是,蕓蕓眾生之性,仍然蘊涵了“味”“色”“聲”“臭”等生命本能欲求,與動物之性別無二致。于此,二程朱子的觀點值得一提。程頤認為,“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則是命也。不可謂‘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薄拔丁薄吧薄奥暋薄俺簟薄鞍藏苯允切?,能否順遂其愿,則在于“命”。朱子的觀點基本與程頤吻合:“‘不能皆如其愿,不止為貧賤。蓋雖富貴之極,亦有品節(jié)限制,則是亦有命也?!薄靶紊?,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踐形?!薄靶巍敝浮绑w貌”,“色”指“婦人妖麗之容。”合而言之,“形色”指謂人之生命體和自然欲求?!靶紊币彩恰疤煨浴保谶@一基本觀點上,孟子根本沒有否定,反而言之鑿鑿申明“性也,有命焉”。馮友蘭評論說,孟子所謂“性”,既有“邏輯和道德的意義”,“但也不完全排斥生物學的意義?!泵献诱f“仁也者人也”,“人”既涵攝圣人、君子,也包括普通大眾。既然“人”范疇蘊涵普通眾生,“人”之“天性”自然不能完全排斥生物學意義上基本規(guī)定。普通大眾與圣人、君子之別在于:前者不能“踐形”,后者則能以“正道”規(guī)范其自然欲求,使言行舉止以“正道履居?!?/p>

      此外,在孟子思想中,一對值得注意的概念為“大體”與“小體”:“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大體”指“心志”,小體指“口腹”等自然欲求?!按篌w”與“小體”同存在于人之身心,猶如人兼具四肢與五臟六腑。在《萬章篇》中,孟子對何謂“小體”有一非常具體之闡述:“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备毁F、利祿與食色,皆“人之所欲”。此“欲”具備普遍性,凡是“人”皆“悅之”。既然如此,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何在?孟子回答說,兩者區(qū)別在于“從”,“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從”與不“從”的精微之別在于“思”,“思”在《孟子》文本中出現(xiàn)27次,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八肌庇袃蓪雍x:其一,“思”是對自身天生稟賦之肯定,“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薄八肌比诵挠小吧贫恕?,并擴而充之,“立乎其大者”,則為君子;其二,“思”意味著對自身天生稟賦之否定。王夫之評論說:“故諶天命者,不畏天命者也。禽獸終其身以用天而自無功,人則有人之道矣。禽獸終其身以用其初命,人則有日新之命矣。”禽獸終其一生,只是一自在的存在,只能“用其初命”,無法實現(xiàn)自我否定;人則不同,人是“是其所不是”的自為存在,人有“日新之命”,可以實現(xiàn)內在之否定,這一否定也就是生命的內在超越。但是,如果人心“蔽于物”,“心為形役,乃獸乃禽?!本壌耍杳鞔_的一個觀點為:人性兼具“大體”與“小體”?!按篌w”貴,“小體”賤;“大體”善,“小體”惡。明乎此,方能理解清代陳灃何以會說“孟子所謂性善者,謂人人之性皆有善也,非謂人人之性,皆純乎善也?!比诵越杂猩贫耍⒉灰馕吨诵砸选凹兒跎啤?。人之性除了“皆有善”之外,實際上也有惡端。關鍵在于是“立乎其大”,還是立其“小者”?

      釋讀孟子人性學說,應當區(qū)別“君子所性”與“人之性”兩個概念。在“君子所性”層面,孟子刻意強調君子與禽獸的“幾?!敝畡e,論證人性有“善端”,仁義禮智四端“根于心”?!八亩恕笔恰霸谖艺摺保恰霸谕庹??!本优c小人之別僅在于“存心”不同,“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因此,君子在應然意義上當以此“四端”為性。但是,在“人之性”層面,孟子并沒有否定“性”或“人性”有惡端,“大體”與“小體”同在于人性?!拔丁薄吧薄奥暋薄俺簟币彩恰疤煨浴?,盡管君子不將“味”“色”“聲”“臭”稱之為性,但蕓蕓眾生之“天性”還是蘊涵了“形色”基質。猶如《墨經(jīng)》“殺盜非殺人”命題一樣,君子不從生物學意義上界定“人”,只從倫理學或功夫論層面論證人之所以為人。在孟子看來,如果排除后天教化成分,人人近于“禽獸”。惡是與善相對之惡,惡并非僅具形式義,惡也具有實質義。善與惡皆有來源,善是人性中“固有者”,惡也是人性中“固有者”。秦漢以降,歷代學人之所以對孟子人性學說理解不一、莫衷一是,大多在于未厘清“君子所性”與“人之性”兩個概念的區(qū)別。如果我們從“君子所性”與“人之性”兩個維度去理解與評論孟子的人性思想,我們發(fā)現(xiàn),除了董仲舒和揚雄思想與孟子人性學說存在著相同相通處之外,西晉傅玄的思想也與孟子思想存在著邏輯上的演進關系:人有“五常之性”,又“懷好利之心”。人既“有善可因”,也“有惡可攻”。人若不知“因善教義”,“則善端沒矣?!?/p>

      結 語 [62]

      莊子與孟子的人性學說,存在一大共同之處:人性平等!孟子“道性善”,接續(xù)孔子“我欲仁,斯仁至矣”而發(fā),人性有善端,“人能弘道”,因此人人有實現(xiàn)生命內在超越之可能。梁濤認為,孟子“道性善”之哲學意義在于揭明“人皆有善性;人應當以此善性為性。”倡言生命存在內在超越之潛能,論證此在生命有限性與無限性的內在統(tǒng)一,恰恰正是儒家之所以為儒家的標識之一。誠如李明輝所言,“‘內在超越——的特性是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痹谇f子所建構的生命理想境界中,“得道”“體道”者大多數(shù)是社會地位卑微如庖丁階層。孟子“道性善”的文化史意義,在于倡導人性平等??涤袨樵u論道:“人人性善,文王亦不過性善,故文王與人平等相同。文王能自立為圣人,凡人亦可自立為圣人。”人人皆有善端,此乃天之所賦,因為人性平等,所以“人皆可以為堯舜”。

      他們人性學說不同之處在于:孟子較多從經(jīng)驗世界層面,呼吁人人從日常生活中體悟、印證人性有善端,人人應當自覺以“四端”為性。與此相對,莊子更多從形上學——道論——高度論證人性有“真性”與“人之性”之分?!暗馈痹谌藶椤暗隆?,人性之“真性”來源于道德。從這一意義上,我們可以認定莊子的人性學說是“性善論”。此外,莊子從道論高度論證人性善,還有另一層哲學目的,那就是證明自由的存在何以可能?道是人類生命理想境界,真人、全人、至人都是“道”之人格化形象,或者說是“道”之隱喻。道不離人,逍遙自由不離人的日常之“在”?!白杂鬟m志”的蝴蝶,表明臻于逍遙自由境界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標與幸福之所在。逍遙自由的文化根基在于“道”,人性是“道”之“德”。道外在化為真人、神人,內在化為人性之德。“道德”先在性“注定”了人生而自由。逍遙自由是人的本性,人在本質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可能生存狀態(tài)與理想境界。人實現(xiàn)逍遙自由理想何以可能?莊子認為道先驗至善,道善決定人性至善,人性善恰恰正是實現(xiàn)生命內在超越的基石。徐復觀先生高度評價莊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自由主義者”,可謂公允確當。

      (責任編輯:張發(fā)賢 責任校對:陳 真)

      猜你喜歡
      真性
      主體間性與個性:本真性倫理如何對抗新資本主義精神
      建筑原真性探微
      原真性原則在國內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領域的研究評述
      中國園林(2020年7期)2020-01-18 03:55:48
      非真性詢問疑問句與傳信語的異常態(tài)“同現(xiàn)”
      品牌本真性概念探析:內涵、維度與測量
      以腦梗死首診的真性紅細胞增多癥的臨床特點分析
      關于遺產(chǎn)原真性的研究綜述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轉化為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1例
      真性,真孝,真才子——為豐坊辯
      天一閣文叢(2012年1期)2012-10-13 07:58:36
      提高黑白超檢出臨產(chǎn)胎兒真性臍帶繞頸的研究
      新田县| 色达县| 英德市| 遂平县| 霍邱县| 临颍县| 万年县| 长武县| 普安县| 淅川县| 南宁市| 白银市| 平原县| 凤凰县| 新疆| 五台县| 高清| 禄劝| 房山区| 镇安县| 泽库县| 河北省| 甘德县| 三原县| 民乐县| 延安市| 宁津县| 南昌县| 辛集市| 巨野县| 高台县| 无为县| 蒙城县| 贵州省| 府谷县| 西林县| 鄯善县| 墨玉县| 宝兴县| 南康市| 平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