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影戲起源“唐代說”商兌

    2017-05-30 21:43:59張軍
    三峽論壇 2017年2期

    張軍

    摘要:中國影戲起源主要有周代說、漢代說、唐代說與宋代說四種說法,近年來以“唐代說”影響較大。但此說由于相關(guān)的一些關(guān)鍵證據(jù)均存在問題而難以采信,目前中國影戲起源時間還是以有文獻記載支撐的“宋代說”較為穩(wěn)妥。

    關(guān)鍵詞:中國影戲起源;唐代說;宋代說

    中圖分類號:J8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7)02-0080-05

    影戲,通稱“皮影戲”,是一種以皮制或紙作的彩色影偶配合音樂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中國皮影戲因其悠久的歷史、高超的技藝與獨特的韻味,于2011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chǎn)》2012年第1期在介紹此項目時說:“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發(fā)源于中國陜西,極盛于清代的河北?!盵1]36-43此處錯把西漢時期漢武帝與李夫人故事中記載的“方士弄影術(shù)”看作影戲的起源。因此,中國影戲的起源與歷史有待進一步梳理與探討。

    關(guān)于中國影戲起源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四種:周代說、漢代說、唐代說與宋代說。

    持周代(包括春秋戰(zhàn)國)說的主要有顧頡剛、焦菊隱與侯丕烈等。顧頡剛主張:“(影戲)興起雖確知當后于傀儡,然或亦在周之世也?!盵2]109-136焦菊隱《舊劇新詁》認為:“中國影戲的歷史最古(約產(chǎn)生于周末、戰(zhàn)國),傀儡戲的發(fā)達也遠在正式戲劇出現(xiàn)之前?!薄坝皯虿皇加谒危了味l(fā)達。筆者曩在北平時,為搜集戲劇史材料,讀史時偶然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某帝殺弄影戲者的故事,可以為證?!盵3]119、150侯丕烈認為孔子的高足子夏(前507年~約前420年)發(fā)明了影戲,子夏的“影、樂、教”真正是完善的影戲形式。[4]10-13

    持漢代說的主要有董每戡、張晉元、陸暉與劉德騰等。董每戡《說“影戲”》認同“中國戲劇史研究者一般都把它(影戲)的創(chuàng)始期定在漢代”的觀點。[5]369張晉元認可“皮影戲濫觴于漢”。[6]36-38陸暉認為“影戲這種形式當源自于西漢前葉”。[7]19-22劉德騰認為“西漢均已具備形成皮影戲的充分條件”。[8]59-62

    上述兩種說法傳說與猜想的成分較大,因此在學(xué)界影響有限。但漢代說因有一層歷史記載的外衣,附和者也不少,特別是在以古為尚的民間傳說中更為流行。

    持唐代說的主要有齊如山、孫楷第、江玉祥、魏力群、趙建新、康保成、寧希元、曹廣濤、李躍忠與齊江等,下文將進行梳理。

    持宋代說的主要有王國維、佟晶心、張駿驥、孫作云、徐慕云、周貽白、常任俠、虞哲光、楊祖愈、廖奔和劉彥君夫婦、于向東與梅維恒等。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認定“(影戲)則自宋始有之”。[9]542佟晶心贊同“后來的學(xué)者都承認影戲始于宋朝這話頗靠得住”。[10]1-19張駿驥《灤州影戲述要》認同“我國影戲起源于宋代”。[11]235孫作云《中國影戲源流》以為:“影戲出于傀儡,而影戲的年代當在北宋?!盵12]582徐慕云主張:“影戲之名,宋以前載籍中,未之見也?!盵13]48周貽白《中國戲劇與傀儡戲影戲》斷定“影戲當始于北宋”。[14]54常任俠《皮影春秋》認為“中國皮影戲起源于千余年前的北宋時代”。[15]596虞哲光認同“皮影戲的真正起源時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16]4楊祖愈認為:“影戲的真正形成和發(fā)展,是在兩宋。”[17]79-84廖奔、劉彥君認為“影戲的名稱見諸記載是在宋代”。[18]417于向東指出:“比較明確提及‘影人產(chǎn)生的文獻,是宋代高承的《事物紀原》?!盵19]269美國學(xué)者梅維恒推斷:“如果在唐代以前的中國不能找到純粹的傀儡戲的話,那么看來也沒有證據(jù)表明宋代以前已有皮影戲出現(xiàn)?!盵20]265宋代說影響較大,因其有明確的文獻記載支撐。

    一、中國影戲起源“唐代說”觀點梳理

    中國影戲起源“唐代說”實為“唐、五代說”,因為部分學(xué)者將“五代”也納入起源階段,為敘述方便,統(tǒng)一以“唐代說”概括。

    齊如山在《故都百戲圖考》中說:“按此戲當然始于陜西,因西安建都數(shù)百年,玄宗又極愛提倡美術(shù),各種技藝由陜西興起者甚多,則影戲始于此亦在意中?!鳖欘R剛認為齊如山“此說雖無史籍根據(jù)而僅為一種懸想之假定,但頗為有理”。[2]將陜西作為影戲的發(fā)源地,只是一種“想當然”的推斷,還缺乏確實的依據(jù)。

    孫楷第在《近代戲曲原出宋傀儡戲影戲考》中認為:“若溯其源,則唐五代時,似已有類似影戲之事。”他主要論證了俗講與影戲之關(guān)系,然而他覺得這種推測“即使有理,亦嫌證據(jù)寡??;況所言乃一人私見,尤不敢信為必是。”[21]62-64

    江玉祥《中國影戲》指出:“它(影戲)是汲取了道士方士的‘弄影還魂術(shù),變文的影像配說、唱、樂的形式,以傳奇文為劇本而形成的一種民間新型綜合藝術(shù)。形成時間大約在唐代開元、天寶以后……從白居易《長恨歌》和陳鴻《長恨歌傳》里已透露出影戲的信息?!盵22]20江玉祥通過分析認為唐代已經(jīng)具備了影戲誕生的條件,并認定《長恨歌》后半段所寫就是民間上演唐明皇與楊貴妃故事的影戲。所謂“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為感君王展轉(zhuǎn)思,遂教方士殷勤覓”云云,也不過是一種方士弄影術(shù)或幻術(shù)。他所提“新說”,也因證據(jù)不夠充分而難獲認可。

    魏力群《中國影戲源流考》認為:“影戲是在民間百戲繁盛的影響下,借鑒木偶戲和影子游嬉的表演形式,采俗講、說話的內(nèi)容為演出底本,以剪紙人物為傀儡造型,借光樹影于窗上進行表演而逐漸形成并完善的……中國影戲的形成時間,當在五代時的后唐至北宋初年之間?!盵23]57-62魏力群也梳理了影戲產(chǎn)生所需的條件,他認為這些條件在后唐至北宋初年間均告成熟并結(jié)合發(fā)展成為影戲。所有這些也只是證明影戲成熟的條件已經(jīng)具備,但影戲何以借助這些條件而產(chǎn)生還缺乏佐證。

    趙建新《中國影戲溯源》指出:“中國影戲脫胎于唐代之俗講、影燈,其初成或在唐末五代?!盵24]138-142

    康保成先生在《佛教與中國皮影戲的發(fā)展》一文中認為:“中唐時期,影戲已從一種講經(jīng)手段蛻化為表演世俗故事。”[25]87-92此文后收入《中國古代戲劇形態(tài)與佛教》一書,內(nèi)容有所增改而觀點未變,書中明確指出:“影戲最遲在中唐已成熟”。[26]453這是目前論據(jù)最為充分的一篇論文,影響頗大,但也因證據(jù)不足而缺乏應(yīng)有的說服力。下文有專門論述,此處不贅。

    寧希元《讀曲日記(四)》“影戲起源于唐代”條亦借《太平廣記》卷一七五所記韋莊《逢李氏弟兄》詩:“曉傍柳陰騎竹馬,夜偎燈影弄先生”,認為“至于借燈光之影以‘弄先生,則指影戲而說”。[27]175-183

    曹廣濤在反駁陳凡平“直到10世紀都沒有證據(jù)證明中國有影戲”的說法時,也使用了康先生提及的這些材料,說明他是認同“中唐說”的。[28]405-407

    李躍忠認為:“‘手影戲、僧侶‘以影說法、元宵‘燈影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磨合,且又吸收民間剪紙、傀儡戲的表演等諸多方面技巧,在唐五代到宋初的這段時期,一種新的藝術(shù)形式——影戲誕生了?!盵29]45-49;82

    齊江認同唐、五代說,他認為“中國影戲誕生的時間當在唐、五代時期,誕生地在陜西?!盵30]201-203

    二、康保成先生之說存在的問題

    康保成先生是我的恩師,先生一直鼓勵師生之間的學(xué)術(shù)討論,我對先生相關(guān)觀點的看法只是個人淺見,希望先生和各位專家不吝賜教!康先生的《佛教與中國皮影戲的發(fā)展》通過對佛教經(jīng)典中可能含有影戲元素材料的爬梳,全面論證了我國影戲與佛教之間的因緣,其說頗有道理,但將影戲起源時間確定在中唐的證據(jù)顯得不足?,F(xiàn)分別論述如下:

    材料一,康先生根據(jù)《隋書·五行志》記載的大業(yè)九年(613)發(fā)生的故事,認為“這是我國影戲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端鍟废嚓P(guān)記載如下:

    唐縣人宋子賢,善為幻術(shù)。每夜,樓上有光明,能變作佛形,自稱彌勒出世。又懸大鏡于堂上,紙素上畫為蛇為獸及人形。有人來禮謁者,轉(zhuǎn)側(cè)其鏡,遣觀來生形象?;蛴骋娂埳仙咝?,子賢輒告云:“此罪業(yè)也,當更禮念?!庇至疃Y謁,乃轉(zhuǎn)人形示之。遠近惑信,日數(shù)百千人。遂潛謀作亂,將為無遮佛會,因舉兵,欲襲擊乘輿。事泄,鷹揚郎將以兵捕之。夜至其所,繞其所居,但見火坑,兵不敢進。郎將曰:“此地素?zé)o坑,止妖妄耳?!奔斑M,無復(fù)火矣。遂擒斬之,并坐其黨與千余家。

    康先生根據(jù)上述材料進行了以下解讀:宋子賢已開始用紙、素(白色的生絹)剪成各種形狀的影偶(佛形、人形、獸形、蛇形等);他所利用的光源,有大鏡和火。大概白日用鏡,夜晚用火。其所居處有“火坑”,應(yīng)即燃火照影所用?!偃缢巫淤t果真從西域僧人處學(xué)來此術(shù)的話,便不難斷定,古天竺一定有在鏡中表演的影戲。然而宋子賢竟以“作亂”為由被誅殺,影戲同時遭劫。

    實際上,此處宋子賢所施行的是一種“幻術(shù)”,與影戲無涉,這也是《隋書》將其收入《五行志》的緣由?!短綇V記》也將此條收入“幻術(shù)”類,注出《廣古今五行記》。這與先生提及的《漢書·外戚傳》和《南史·后妃傳》方士或巫者招魂之術(shù)大致相當,只是一種弄影術(shù)或招魂巫術(shù),尚不具備影戲表演的特質(zhì)。另外,宋子賢雖借光取影,但其目的是制造幻象迷惑世人,而不是敷演故事,因此與影戲終隔一層。江玉祥、魏力群等均注意到這條材料,但都認為這只是一種“弄影術(shù)”,還不屬于影戲。筆者認同這一看法。美國學(xué)者梅維恒也只將這條材料作為“在中國,幻覺演變、視覺奇跡和非法的或受到懷疑的民間宗教運動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追溯到隋朝”的例證。[20]89

    材料二,《太平廣記》卷一七五所記韋莊《逢李氏弟兄》詩曰:“御溝西面朱門宅,記得當時好弟兄。曉傍柳陰騎竹馬,夜隈燈影弄先生。巡街趁蝶衣裳破,上屋探雛手腳輕。今日相逢俱老大,憂家憂國盡公卿。”康先生認為,“夜隈燈影弄先生”就是玩影戲,“先生”即影偶。后世習(xí)稱木偶、影偶為“先生”,例如清李聲振《百戲竹枝詞·影戲》云:“機關(guān)牽引未分明,綠綺窗前透夜檠;半面才通君莫問,前身原是楮先生?!狈Q影偶為“先生”,韋莊詩大概為第一例。按韋莊出生于唐開成元年(836),彼時影戲已成為一種兒童游戲,可見成年人的影戲產(chǎn)生得應(yīng)更早。

    《逢李氏弟兄》詩題在《浣花集補遺》中作《途次逢李氏兄弟感舊》,詩中的“燈影”意為“燈光之影”。任半塘《唐戲弄》曾梳理“弄”之七義,其第五義為:“訓(xùn)練及指揮物類,或牽引機械,使動作、表情,以成戲劇,曰‘弄,如弄傀儡,弄猢猻等是?!盵31]8由于韋莊所寫皆為小兒游戲,“弄”字尚不具備“弄傀儡”之類“以成戲劇”之義,僅停留在戲耍、玩弄階段。此處“先生”究竟為何物,還不可確考,但應(yīng)該是一種小兒玩具無疑,筆者認為極有可能是一種傀儡頭像一類的玩具。后世民間雖稱影偶為“先生”,但這是后起之意,不宜以今律古??迪壬e的例證也不能成立,在李聲振的竹枝詞下原注為:“剪紙為之,透機械于小窗上,夜演一劇,亦有生致?!盵32]81因楮皮可造紙,因此“楮”轉(zhuǎn)為“紙”的代稱,此處“楮先生”也是指“紙”,這與竹枝詞下的注釋相吻合。同時也與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所記“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一致。[33]97于向東認為:“韋莊詩中提及的‘先生較難理解,但是將它視為后世俗語所說的‘影偶,可能也未必恰當。其他還有一些唐詩也提及‘燈影,這些‘燈影未必是指皮影戲。根據(jù)零星的、不太明確的詩詞文獻,我們還難以斷定皮影戲產(chǎn)生于唐代?!盵19]269他的這些質(zhì)疑是有一定道理的。

    材料三,元稹《燈影》詩云:“洛陽晝夜無車馬,漫掛紅紗滿樹頭。見說平時燈影里,玄宗潛伴太真游?!焙蠖浞置鲗懹糜皯虮硌輻钯F妃、唐玄宗的故事。這表明,早在中唐時期,洛陽已經(jīng)有了成熟的影戲。又雍裕之《兩頭纖纖》詩云:“兩頭纖纖八字眉,半白半黑燈影帷。腷腷膊膊曉禽飛,磊磊落落秋果垂?!庇涸V疄樨懺笕耍鞍氚装牒跓粲搬 ?,指表演影戲的帷帳,亦即宋代所說的“影戲棚子”。“兩頭纖纖”,指操縱影偶的引線,“八字眉”指影偶的形象。

    此處先生將“燈影”視為“影戲”也有問題。影戲后來確有“燈影”之名,但這是后起之意,民間取影戲由燈光照射取影,而稱之為“燈影戲”。至影戲北宋有明確文獻記載之初,均以“影戲”為名,而不稱“燈影”。材料三中的“燈影”是指物體在燈光下的投影,亦即“燈光之影”。唐代柳中庸《聽箏》詩云:“誰家獨夜愁(一作“悲”)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34]645唐代施肩吾《望夫詞》詩云:“手爇寒燈向影頻,回文機上暗生塵。”[34]1247其中“燈影”無論連用還是分用,均指“燈光之影”。元稹《燈影》詩后二句意為聽說平時在燈影映照之下,唐明皇曾悄悄陪伴楊貴妃外出游覽。唐代“影燈”也稱“燈影”,這是一種燃火取影的彩燈,猶如后來的走馬燈。唐代劉肅《大唐新語》卷八云:“神龍之際,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文士皆賦詩一章,以紀其事。作者數(shù)百人,惟中書侍郎蘇味道、吏部員外郭利貞、殿中侍御史崔液三人為絕唱……利貞曰:‘九陌連燈影,千門度月華……”[35]127-128因此,元稹詩后二句或可解作聽聞平時在影燈之間,唐玄宗曾偷偷陪伴楊貴妃游玩。另,“燈影”亦可解作“燈光”,如唐代沈佺期《夜游》詩云:“月華連晝色,燈影雜星光。”[34]245

    雍裕之《兩頭纖纖》詩也不能解讀為與影戲有關(guān)?!皟深^纖纖八字眉”中“八字眉”是唐代婦女流行的一種成八字形的眉式,韋應(yīng)物《送宮人入道》詩云:“金丹擬駐千年貌,寶鏡休勻八字眉?!盵34]457《水滸傳》第十五回入云龍公孫勝出場時云:“八字眉一雙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第二十四回“有詩為證”描寫潘金蓮云:“金蓮容貌更堪題,笑蹙春山八字眉?!盵36]194、301可見此種眉式曾長久流行,并且男女均可使用?!鞍氚装牒跓粲搬 笔侵冈跓粲坝痴栈蛴蜔粞局?,旁邊的帷帳呈現(xiàn)出“半白半黑”的效果。

    《兩頭纖纖》詩,四句七言,每句前四字描繪事物特點,后三字描繪事物名稱。這是一種填空體詩歌,每句前四字固定,需填后三個字,前后意思吻合即可。如唐代王建《兩頭纖纖》詩云:“兩頭纖纖青玉玦,半白半黑頭上發(fā)。偪偪仆仆(一作“腷腷膊膊”)春冰裂,磊磊落落桃花(一作“初”)結(jié)?!盵34]749由于雍裕之詩四句之間意思沒有關(guān)聯(lián),所以不能看作與“影戲”有關(guān),這也是康先生認為此詩“后二句義不詳”的原因。[26]454因為后兩句詩只是形容曉禽飛翔的聲音和秋果下垂的情狀。

    結(jié)語

    總之,上述持中國影戲起源“唐代說”的學(xué)者,都只是論證了影戲產(chǎn)生于唐代的“可能性”,而沒有證明其“必然性”,因此難以采信。

    一些學(xué)者認為北宋時期影戲已經(jīng)十分興盛,不可能是影戲的起源時間。這種看法并不一定成立,影戲作為一種話本說唱配合影人操縱即可表演的小戲,在條件成熟時,是不能排除其一出現(xiàn)就以一種興盛的態(tài)勢存在的。

    任半塘在《唐戲弄》中指出:“惟影戲一端,在唐五代現(xiàn)有之資料中,尚無所發(fā)現(xiàn)?!盵31]462美國學(xué)者梅維恒認定“相似的發(fā)展進程(即幻象→皮影戲)可能在中國宋代早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37]80丁言昭主張中國皮影戲起源于西漢、唐代、北宋三種說法“可以綜合為統(tǒng)一體,即皮影戲的胚胎、發(fā)育成長到誕生?!盵38]120-128孫楷第認為:“居今日而言,影戲在宋以前既無可考,則論影戲宜自宋始;其前乎宋者,姑置而不論可也。”[21]64這也是我們目前對待影戲起源應(yīng)該持有的正確態(tài)度。當然,我們期待新材料、新觀點的出現(xiàn),以使影戲的起源與歷史更加清晰。實際上,現(xiàn)在已有鄭劭榮《從唐宋說唱伎藝與民間剪紙看我國影戲的形成》、[39]59-64張冬菜《從民間傳說的視角看皮影戲的起源》、[40]35-37李躍忠和許小主的《試論中國影戲的起源與形成》[41] 120-122與上文提及的康保成先生等人的論文為探討中國影戲的起源與形成提供了一些新的視角,值得我們給予足夠的關(guān)注與重視。

    注 釋:

    [1] 陳霄鶴:《2011年度新增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世界遺產(chǎn)》,2012年第2期。

    [2] 顧頡剛:《中國影戲略史及其現(xiàn)狀》,《文史》,1983年第19期。

    [3] 《焦菊隱文集》編輯委員會:《焦菊隱文集》(第2卷),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88年。

    [4] 侯丕烈:《中國孝義皮影》,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5] 黃天驥、陳壽楠:《董每戡文集》(上卷),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6] 張晉元:《皮影戲的淵源與流播》,《當代戲劇》,1998年第3期。

    [7] 陸暉:《絲綢之路上的皮影戲》,《昌吉學(xué)院學(xué)報》,2007年第4期。

    [8] 劉德騰:《皮影戲“西漢起源說”新證》,《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3年第3期。

    [9]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第九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

    [10] 佟晶心:《中國影戲考》,《劇學(xué)月刊》,1934年第11期。

    [11] 張駿驥:《灤州影戲述要》,《學(xué)術(shù)薪火——三十年代清華大學(xué)人文社會學(xué)科畢業(yè)生論文選》(葛兆光),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12] 孫作云:《孫作云文集》(第4卷),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2003年。

    [13] 徐慕云:《中國戲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4] 周貽白:《周貽白戲劇論文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15] 常任俠:《常任俠文集》(卷二),郭淑芬等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16] 虞哲光:《皮影戲藝術(shù)》,上海文藝出版社,1958年。

    [17] 楊祖愈:《論中國影戲的起源》,《戲曲藝術(shù)》,1988年第4期。

    [18]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第一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

    [19] 于向東:《敦煌變相與變文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9年。

    [20] [美]梅維恒:《唐代變文:佛教對中國白話小說及戲曲產(chǎn)生的貢獻之研究》,楊繼東、陳引馳譯,中西書局,2011年。

    [21] 孫楷第:《傀儡戲考原》,上雜出版社,1952年。

    [22] 江玉祥:《中國影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3] 魏力群:《中國影戲源流考》,《河北師院學(xué)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

    [24] 趙建新:《中國影戲溯源》,《蘭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1995年第1期。

    [25] 康保成:《佛教與中國皮影戲的發(fā)展》,《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

    [26] 康保成:《中國古代戲劇形態(tài)與佛教》,東方出版中心,2004年。

    [27] 宋子?。骸吨袊糯≌f戲劇研究叢刊》(第5輯),甘肅教育出版社,2007年。

    [28] 曹廣濤:《英語世界的中國傳統(tǒng)戲劇研究與翻譯》(第2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29] 李躍忠:《從“手伎”到影戲》,《民族藝術(shù)》,2005年第4期。

    [30] 齊江:《中國影戲的誕生時間考》,《大眾文藝》,2012年第22期。

    [31]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32] 雷夢水等:《中華竹枝詞》,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

    [33] 孟元老等:《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6年。

    [34] 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5] (唐)劉肅:《大唐新語》,許德楠、李鼎霞點校,中華書局,1984年。

    [36]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版),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7年。

    [37] [美]梅維恒:《繪畫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王邦維、榮新江、錢文忠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38] 丁言昭:《木偶、皮影和宗教文化》,《戲劇藝術(shù)》,1997年第3期。

    [39] 鄭劭榮:《從唐宋說唱伎藝與民間剪紙看我國影戲的形成》,《民間文化論壇》,2006年第3期。

    [40] 張冬菜:《從民間傳說的視角看皮影戲的起源》,《當代戲劇》,2007年第2期。

    [41] 李躍忠、許小主:《試論中國影戲的起源與形成》,《創(chuàng)新》,2010年第1期。

    責(zé)任編輯:劉冰清

    文字校對:蔣文艷

    浦江县| 永兴县| 长春市| 徐水县| 兰州市| 凤山县| 乌恰县| 潮安县| 长治市| 锡林浩特市| 乌兰察布市| 衡山县| 枝江市| 十堰市| 修武县| 安康市| 内黄县| 孙吴县| 廊坊市| 通榆县| 渭源县| 陇南市| 长白| 鄢陵县| 土默特右旗| 阿巴嘎旗| 曲靖市| 嘉峪关市| 杨浦区| 平度市| 文昌市| 邓州市| 卓资县| 得荣县| 汉中市| 邵武市| 库尔勒市| 青海省| 信丰县| 阿克苏市|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