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雷 王建光
[摘要]“道德綁架”以追求善的名義干擾人們的道德選擇自由,相比于法律層面的綁架,這是一種“弱綁架”。傳統(tǒng)文化中道德至上觀念,社會轉型給人們帶來的道德焦慮以及人們道德評價中存在著動機與結果的背反因素都是加劇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綁架者主要通過角色、情感、語言、行為四種方式對被綁架者實施道德干預,從而迫使被綁架者改變自己的意愿或者行為。
[關鍵詞]道德綁架;道德至上;道德焦慮;角色綁架
[中圖分類號]D66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36121(2017)04001406
一、道德綁架的內(nèi)涵
“道德綁架”是由“道德”與“綁架”結合而成,道德原是“調(diào)整人和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1]7綁架在法律上的解釋指用外力強制他人做某事的行為。“道德”與“綁架”的結合包涵著兩個層面的解釋:
首先,道德與綁架的結合,表明綁架行為的發(fā)生是在追求善的名義下進行的,個體對德性的追求成為綁架者干預他人行為選擇的手段。德性之所以能夠成為手段,因其承載了人們追求幸福的價值,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樣“造成幸福的是合德性的活動”。[2]28個體德性水平的高低決定著其在社會中受尊敬的程度,道德境界高的人比低的人能夠得到更多的贊賞。來自他人和社會的贊賞能夠滿足人們高層次的需求,高層次的需求是人們真正感到幸福的原因。穆勒曾說過“得自高級官能的快樂,要比那些符合動物本性而與高級官能無關的快樂更可取”。[3]14德性本身具有的價值性,才使得其成為“綁架”人們行為的籌碼。但幫助他人本身應當是出于自愿的心理,不考慮援助者的客觀情況就要求其實施援助,這樣的行為就就是一種道德綁架。
其次,道德綁架是以“弱綁架”(1)的方式進行的。綁架本身具有暴力強迫的含義,用“道德”對其加以修飾便弱化了暴力強迫的內(nèi)涵,繼而將強迫轉移成精神層面的“弱綁架”?!叭踅壖堋睂е卤唤壖苷叩男袨檫x擇表面上處在一種無人監(jiān)管狀態(tài),實際上卻存在一種既定行為路徑,若被綁架者的行為背離了既定行為路徑,就會受到他人道德層面上的質(zhì)疑。而真正意義的行善必須是以自由意志為前提,“善良意志,并不是因為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為它善于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因為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盵4]7善良難得可貴之處在于它是主體內(nèi)在自覺的選擇,“任何為了滿足一種愛好而產(chǎn)生的東西,甚至所有愛好的總和,都不能望其項背?!盵4]7出于“不得不”的德行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善,“不得不”的道德行為也會給被綁架者帶來道德行為上的身不由己。
道德綁架可以概括為:人們以自身的道德認知對處在特定情境中他者的選擇或行為,主觀地設想出一種不同于事實或?qū)⒁l(fā)生的事實的理想期待,并借助大眾輿論的手段有意圖地迫使他者做出超越客觀自身(如本來只有能力捐五十元給慈善機構,卻由于輿論壓力不得已捐出一百元)但符合人們理想期待的選擇,若他者所作出的選擇與人們理想期待不一致,便會受到來自人們發(fā)出的道德層面上譴責的一種行為。道德綁架的過程中“綁架”的是被綁架者道德選擇自由。簡言之,道德綁架就是人們以道德要求的名義,迫使他者做出超越自身客觀現(xiàn)實的行為。
二、道德綁架的原因
(一)歷史因素:傳統(tǒng)中的道德至上
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幾千年的洗禮流傳至今,“文化道德化”和“道德理想化”是其主要特征,不論是“文化道德化”還是“道德理想化”都體現(xiàn)了實際生活中“道德至上”的觀念?!暗赖轮辽稀钡乃枷腚m然為人們提高道德修養(yǎng)提供了方向保證和動力支撐,但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道德綁架”事件的發(fā)生。
首先,傳統(tǒng)文化中“重義輕利”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重義輕利的傳統(tǒng),儒家素來提倡“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5]45這就意味著對人生道德理想追求的過程中利益一直是被排斥的對象。因為道德在人們心中是高尚的和具有神圣性的存在,一旦與利益相提并論就會使其喪失神圣性。在這種思想影響下,人們的普遍常識就是追求道德就得放棄利益。在道德綁架事件中被綁架者都是被要求放棄自身的利益來追求更高道德境界,做一個完完全全的“見義忘利”之人。其次,傳統(tǒng)道德觀念中的道德權利與道德義務的不對等性。傳統(tǒng)的“家國一體,由家及國”的社會發(fā)展路徑奠定了道德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家“是一個由神的規(guī)律而構成的血緣共同體”。這個共同體的和諧運轉需要的是以長幼有序、父慈子孝、夫妻和睦為基礎的人倫秩序,“人倫地位不同,個體的倫理權利與倫理義務也就不相同”[6]37,傳統(tǒng)文化中一直以來都是過分強調(diào)個體道德義務的履行,忽視個體享有的道德權利,導致道德義務和道德權利之間的關系一直是不對等的。主觀任意放大人們應當履行的道德義務而忽略其應享有的道德權利是產(chǎn)生道德綁架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超道德行為與道德義務的混淆。我國歷來倡導“人人皆可為堯舜”[7]265,這樣的倡導使人們“將超道德的行為視為道德義務”。[8]66超道德的行為是一種具有價值引導性的行為,是高層次的美德,日常生活中人們不是一定非要實施這種行為,不采取這樣的行為也是不違反道德要求的。而“道德義務應當是公平的,人人都應當履行的,或者更準確地說,在相同情景和相同的社會身份的條件下,人人都應當履行的?!盵8]65傳統(tǒng)文化中包涵的道德要求將超道德的要求和普通的道德義務混為一談,忽視了“超道德的行為應當遵循自愿的原則”。[8]66認為達不到超道德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但是判斷一個人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應當看其有沒有履行道德義務,而不是看其是否滿足超道德要求。將超道德的行為當做普通的道德義務會使得人們錯誤地認為只有滿足了超道德要求的行為才是道德的行為,在此范圍外的行為都是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更加容易在現(xiàn)實中滋生道德綁架。
(二)認知因素:動機與結果的背反
人們行為的動機及其產(chǎn)生的結果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具有一致性的,好的動機帶來好的結果,壞的動機帶來壞的結果。但是在有些情況下好動機未必能產(chǎn)生好的結果,壞動機也未必能產(chǎn)生不好的結果,如生活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好心辦壞事”、“歪打正著”就屬于這類情況。我們今天討論的道德綁架現(xiàn)象就是好動機產(chǎn)生壞結果(干涉他者自由)的典型表現(xiàn)。
首先,從被綁架者角度看,群體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時都是以“善”的名義要求他人做出一些行為,單從動機上來看,追求更高層次的善是符合人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但是這種動機只是綁架者的主觀動機,并不能使被綁架者自愿的將其轉化為自己的動機。被綁架者礙于道德輿論的壓力而被動的接受綁架者強加的行善動機,將這種動機通過自身的道德實踐能力轉化為現(xiàn)實的道德行為。雖然最后幫助他人結果是好的,但是這一過程中被綁架者的個體動機變得微不足道,真正起作用的動機是綁架者的動機,導致個體的動機與結果出現(xiàn)了主體性分離。這種不分場合地將外在動機強加在他者身上帶來的后果就是迫使他者違背原有意愿做出一些可能超出自身客觀現(xiàn)實的行為。其次,從綁架者角度來看,好動機帶來的結果不一定是合乎道德的。希望他人行善相對于希望他人作惡來說是一種好的動機,但希望他人行善這一意愿內(nèi)含著個體與他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對他者提出的道德行為要求應以普遍的道德義務為基礎,而不能以超道德的要求為基礎。他者的道德行為只要是不違反道德義務要求的,那么在道德層面就是被允許的。道德綁架行為中綁架者就是將超道德行為的動機強加在被綁架者身上干預被綁架者的道德選擇自由,扭曲被綁架者本人的“主觀自然”[9]258意愿。被綁架者對于綁架者提出的道德要求無法予以拒絕,一旦拒絕就會被冠以“不道德”的頭銜,這對于生活在“義大于利”道德觀念下的人們來說相當于在道德上給其宣判死刑。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fā)生被綁架者就會傾其所有的達到綁架者提出的要求。最終“善”的動機就帶來了“惡”的結果(干涉他者道德自由)。
(三)現(xiàn)實因素:內(nèi)在性的道德焦慮
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物質(zhì)滿足,這種物質(zhì)滿足感是以往任何歷史發(fā)展時期都無法企及的。人區(qū)別于動物在于人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但現(xiàn)代社會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帶來的后果就是過分關注物質(zhì)需求而忽略了人的精神需求,導致“物質(zhì)追求與精神追求斷裂”。[10]48精神依托的缺失以及現(xiàn)實中倫理關懷的缺失使得人們在面臨道德選擇時內(nèi)心出現(xiàn)極大的焦慮與恐慌,心理學意義上的焦慮是一種“自我本能用以保存自我的一種表示”[11]333,為了更好地保存自我,人們必然要為內(nèi)心的焦慮尋找一個發(fā)泄口,道德綁架事件中被綁架者往往會成為人們發(fā)泄內(nèi)心道德焦慮的救命稻草。但人們本身沒有意識到,通過要求別人行善來滿足自身對善的欲求的行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就已經(jīng)失去了道德的本真意味了。
首先,通過道德輿論干預他人的道德行為選擇(這種行為不是被綁架者的強制性道德義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綁架者內(nèi)心的道德焦慮。“對社會現(xiàn)象表達自己的聲音便成為表現(xiàn)其社會存在性的重要路徑,尤其是對不道德現(xiàn)象愈是能夠表達出強烈的憤慨就愈能夠顯現(xiàn)和證明其人性的崇高?!盵12]64對他者批判的聲音越大越能麻痹自己的內(nèi)心,感覺自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其次,道德綁架的行為是一種非正義的行為,綁架者在道德的大旗下將“應受譴責的行為曲解為正義的,將攻擊行為進行偽裝,并貼上非攻擊的標簽”,[13]746將其本來屬于自己的道德恐慌,以道德的名義轉移和分散到被綁架者的身上,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非正義的。因為綁架者的行動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善,但在心理學上這種善本質(zhì)上是一種“偽善”,即“行為外表具備善的特征但不具備善的品性的情態(tài),偽善意味著虛假的或偽裝的美德”[14],偽善行為的出現(xiàn)是綁架者內(nèi)心深處“良能”缺陷的外化。 第三,從被綁架者的角度來看,被綁架者可能迫于道德輿論的壓力實施了一定的行為,這種行為相對于在沒有輿論壓力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行為表面上具有更高的道德性(兩種行為之間的區(qū)別不是善與惡,而是大善與小善),但是被綁架者實施具有更高德性的行為并不一定是他們內(nèi)心真實良能的流露,只是在外在道德輿論的壓力下產(chǎn)生的一種被動行為,被綁架者的遭遇只會加深其內(nèi)心的道德焦慮感,在道德選擇上會更加困惑。
三、道德綁架的方式
(一)角色綁架
角色綁架是指人們不分場合的用理想型角色的道德標準來要求特定的社會成員做出一些超越客觀自身情況的行為。角色綁架源于人們對他者的角色期待,是對普通道德主體進行偶像式的拷問。這一類型的道德綁架最容易發(fā)生在有特定社會地位的群體身上。比如道德楷模,這一群體因道德素質(zhì)較為突出,生活中會成為眾人尊重以及效仿的對象,將其作為道德偶像進行追捧。道德偶像的形象一旦在人們心中樹立起來,人們就無法容忍道德偶像身上出現(xiàn)任何的道德瑕疵。但道德上的完美只會在神那里得到體現(xiàn),人之所以成不了神就在于人是有現(xiàn)實物質(zhì)需求的存在,人在道德上完全沒有瑕疵是不具有客觀現(xiàn)實性的。道德偶像雖然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學習和效仿的對象,但也不能忽視道德偶像同樣是具有現(xiàn)實性的,也是和我們一樣是具有物質(zhì)需求的存在者。
偶像式的道德標準隱涵著人們對終極善的追求,其追求的是一種舍生忘我、沒有任何私欲的生存狀態(tài)。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是一種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道德目標,通常說理想主義都是帶有一種不現(xiàn)實的內(nèi)涵,但這里將偶像式的道德標準看做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目標并不是否認其現(xiàn)實合理性,而是將其看做人們追求善的動力支持和方向保證。道德的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概念,其中理想性蘊含著道德的價值作用,現(xiàn)實性則外化為道德的規(guī)范作用。道德價值作用主要是給人們帶來精神性的指引和激勵,幫助人們在追求善的道路上永不停歇。而對我們的行為規(guī)范起直接約束的是具有現(xiàn)實性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是在人們長期的生活中約定俗成的,是建設有序社會必不可少的,它明確規(guī)定著人們的行為邊界,逾越邊界便會受到外界的指責。作為現(xiàn)實主體的人們,道德水平的提升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道德偶像正因為承載了我們的道德理想目標,人們便容易忽視其道德水平也是在不斷向理想性終極善接近這一事實,把道德楷模當做終極善的現(xiàn)實存在,對其提出過高的角色期待。如2005年道德楷模洪戰(zhàn)輝,其一邊求學一邊獨自撫養(yǎng)并無血緣關系妹妹的事跡被報道出來后,感動了無數(shù)的中國人。成為道德楷模的洪戰(zhàn)輝被各地邀請做演講分享自己自強不息的奮斗史,有些邀請單位會提出給其有償演講,這時社會各界就有一些指責的言論出現(xiàn),認為其作為道德楷模是不應該收取報酬。在人們的觀念中當?shù)赖屡c利益掛上勾那便會導致道德失去其自身原有的神圣性,但道德從來都不是一種超利益的存在。對理想性道德的向往讓人們忽視了他人現(xiàn)實性的道德狀況及其他的制約因素,對他人承擔的角色進行一種不現(xiàn)實的拷問,給他人帶來道德生活和選擇上的困惑。
(二)情感綁架
情感綁架是指社會中一些處于弱勢地位的個體通過借助社會群體對自身不利情況產(chǎn)生的同情感迫使人們對其進行援助。情感綁架的起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存在著弱勢群體,其生活中一旦出現(xiàn)了困境就會給他們帶來災難性的打擊,連最基本的生命權都可能無法保障,為了繼續(xù)生存下去可能會向比較富有的人進行求助。另一方面是社會群體對弱者的同情心,亞當·斯密將同情概括為“用來表示我們對任何一種激情的同感”[15]7,正是對他人遭遇不幸的同感使得事件的旁觀者也會從內(nèi)心希望不幸者面臨的困境能夠得到解決。
在群體表現(xiàn)同情這一過程中,有兩個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首先,同情感的產(chǎn)生。群體對不幸者的遭遇在一開始并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同情,更確切的可以說是一種具有好奇性質(zhì)的同情意向。人們聽到一些消息的第一反應一般是“你發(fā)生了什么”,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先是激發(fā)人們的感同身受,繼而人們才會進一步產(chǎn)生出同情感,若不能激發(fā)人們的同感,人們也就不會產(chǎn)生出同情。同情心一旦產(chǎn)生人們就會希望不幸者面臨的困境能夠得到解決,但對于問題的解決人們只能是一種愿望的解決,對于不幸者面臨的困境大多數(shù)人都是無能為力的,因此,群體會將問題解決的焦點放到更為富有者那里。其次,被道德綁架的對象比較富有,有能力可以幫助不幸者較為快速的擺脫困境。對弱者的同情使得人們把問題解決的關鍵都集中在被綁架者那里,如若被綁架者沒有像人們預想的那樣給予幫助,就會切斷人們預想中事件的發(fā)展路徑,人們內(nèi)心產(chǎn)生的失落感將事件的矛頭直指被綁架者,被綁架者從而被貼上“為富不仁”的道德標簽。這樣,就使得個人的“不完全強制性義務”變成了“完全強制性義務”。“不完全強制性的義務中雖然行為具有義務性,但具體什么時候?qū)嵤﹨s有我們自己來定,例如慈善或仁慈行為,固然應當踐行,但不是一定要施與某個人,也不是一定要在某個時候?qū)嵤!盵3]61道德綁架使得一個人“應然”的道德要求變成了“必然”的道德義務,那些原本不一定是這個人要做的事變成了這個人一定要做的事情。通過一系列的過程,道德在善的掩護下轉身變成強制他人行善的工具,人們的同情感為這種強制行善提供了看似合理的路徑選擇。
(三)語言綁架
語言綁架是指一定的社會群體借助社會輿論從而迫使他人改變自身意愿或行為來滿足社會群體預先設定的理想期待。語言綁架源于語言功能的錯位,現(xiàn)實中一些詞語,如捐款活動中常聽到的“大家都捐了,你不捐嗎?”,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大家都捐了,你不捐就是不對的。諸如此類的語言還有“今晚大家都去,你不去嗎?”,這種語言看起來是一種簡單的邀約,但實質(zhì)上包涵的言外之意都帶有一定程度上的強制意味。
德國心理學家Buhler將語言的功能概括為三點:“描述功能”,“表達功能”,“呼吁功能”[16]170,并認為描述功能是語言的基本功能。描述功能追求的是對事物客觀真實的表述,表達功能展現(xiàn)的是說話者的個人特色,呼吁功能就是說話者對其受眾所能發(fā)揮的影響,描述功能與呼吁功能最大的區(qū)別是在后者中植入了講話者的偏好及欲望。在語言綁架中,起基本作用的不再是語言的描述功能取而代之的是呼吁功能。語言的呼吁功能帶來的社會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如環(huán)保組織倡導的“保護環(huán)境,人人有責”帶來的社會影響就是正面的,不僅能提升人們的環(huán)保觀念,而且能促進社會環(huán)境的優(yōu)化。但在語言綁架中語言的呼吁功能發(fā)揮的作用就是負面的,用自己的道德標準干涉被綁架者正常的生活。如某明星2015年9月3日在微博上發(fā)了一張兒子的照片,被不少網(wǎng)友貼上了“不愛國”的標簽,只因這天也是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紀念日。網(wǎng)友認為在這樣的日子也應該像其他明星那樣在微博上發(fā)閱兵相關的內(nèi)容而不是曬自己的孩子,于是在其微博留言進行指責,最后迫于輿論的壓力使其又發(fā)文道歉。語言本身是沒有偏愛性的,與人結合在一起就會被植入人的欲望以及偏好,并通過輿論給被綁架者帶來一種錯覺,使其將“大家想讓我做的”當成是“我應該做的”,把不一定合理的“社會期望”理解為具有合理性的“道德義務”。
(四)行為綁架
行為綁架就是人們用預想層面行為的道德水準評判他者處在特定實施階段的行為。行為綁架源于人們對行為發(fā)生階段判斷的失誤。
道德行為的發(fā)生要經(jīng)過兩個階段,一是預想階段,即人們會在頭腦中設想出不同形式的行為可能帶來的道德后果。這一階段對人們起作用的道德標準是人們心中內(nèi)涵的一種道德應然,就是設想“我應該怎樣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一設想由于受到的外界干擾較少,因此,考慮的相對周全,預想出的道德行為相對于實施階段的道德行為具有更高的道德水準。二是實施階段,這一階段對人們起作用的道德標準是一種具有自利偏好的道德自我,其表現(xiàn)的更多是我們感性、沖動的一面,在這一階段因行為的實施者處在特定的情境中影響其行為方式的不再是“我應該怎樣做”而是“我想要怎樣做”,這樣發(fā)生的道德行為就更加具有自利偏好。在對被綁架者實施行為綁架的過程中,人們在事件發(fā)生前對將要發(fā)生的行為具有期待性,期待中行為的道德水準是比較高的。但實質(zhì)上任何人的道德行為一旦從預想層面進入到具體的實施階段,都不免要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綁架者群體自身,如若其自身處在被綁架者的處境,行為發(fā)生的過程中也無法避免本性中的自利偏好的影響。行為綁架過程中綁架群體就選擇性的忽略被綁架者身上存在的自利偏好,直接將預想層面的道德標準應用到被綁架者道德行為的實施階段,實施階段的道德行為一方面受到外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到自身情感、利益、偏見的影響。因此,帶來的后果也必然不會像預想中的那樣高尚。綁架者群體用預想階段行為的道德水平來評判具體實際行為的道德水平,兩者必然會有較大的落差的,被綁架者也就容易被貼上“不道德”的標簽。四、結語
社會中廣泛存在的道德綁架從一定層面來說可以幫助部分人擺脫困境,但從社會的發(fā)展角度來看,道德綁架是一種以善為惡的不文明現(xiàn)象。它給人們的生活造成的困擾是多方面的。從思想層面來說,加劇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焦慮;現(xiàn)實層面來說,干涉人們道德選擇的自由,迫使人們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道德選擇。也正是因為有道德作為旗幟,綁架者群體才會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是社會正義的化身。總之,這一社會問題必須得到合理的解決,我們的道德建設才能更好的穩(wěn)步推進。
[注釋]
(1)綁架原是通過暴力強制的手段進行的,道德綁架是在“道德”的修飾下對他者行為進行干預,道德的非強制性特征決定了其產(chǎn)生的影響力也是一種“軟約束”,與綁架的暴力強制性相比,遂將其稱為“弱綁架”。
[參考文獻]
[1]羅國杰.倫理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
[2][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廖申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8.
[3][英]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14,61.
[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
[5]孔子.卷十告子下[M].萬麗華,藍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45.
[6]樊浩.人倫坐標與倫理秩序[J].學術研究,1998(1):3440.
[7]孟子.里仁第四[M].萬麗華,藍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265.
[8]陳真.道德義務與超道德的行為[J].倫理學研究,2008(5):6267.
[9][德]哈貝馬斯.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M].曹衛(wèi)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258.
[10]郭衛(wèi)華.“道德焦慮”的現(xiàn)代性反思[J].道德與文明,2012(2):4851.
[11] [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高覺敷,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333.
[12]劉小華,黃明理.泛道德化批判思維成因論析[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3(10):6266.
[13]沈汪兵,劉昌.道德偽善的心理學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2(5):745756.
[14]程建軍,葉方興.德性倫理視域中的偽善[J].南京社會科學,2008(12):1723.
[15][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7.
[16]袁曉紅,戴衛(wèi)平.韓禮德“語言功能”探略[J].廣西社會科學,2000(4):170173.
[責任編輯]王立國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Moral kidnapping"
WANG Leilei,WANG Jianguang
(Political College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18,China)
Abstract:Different with the kidnapping behavior defined in the law ,“moral kidnapping” is actually a kind of weak kidnapping which intervene peoples free rights in making moral choice in the name of goodness. The phenomenon of moral kidnapping has been aggravated in that the concept of moral supremacy prevailed in our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social transformation brought peoples moral evaluation. Rule,emotion ,language,and behavior are the four patterns that kidnappers mainly adopted to implement moral intervention on the abducted in order to compel them to alter their wishes and acts.
Key words:moral kidnapping; moral priority; moral anxiety; role of kidnap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