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詩清
“你能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作者的喜愛之情嗎?”類似的話語在閱讀課的朗讀指導過程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直以來,朗讀似乎更多的是借由朗讀者的口來表達作者的情感,朗讀者成了作者情感的傳聲器。朗讀是不是真的只是作者與讀者(朗讀者)之間的單項互動呢?張頌先生所著的《朗讀學》一書給了我們一些提醒。
張先生認為,當我們拿到一篇作品時,要想通過朗讀讓聽者理解文字的含義、情感,首先朗誦者自己要深入地理解作者通過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朗讀者根據(jù)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遷移到自身,在朗讀時對作品進行一些朗讀技巧上的處理,使文字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這個過程可以簡單地分為這樣幾步:一是理解,二是遷移,三是轉(zhuǎn)化,四是表現(xiàn)。
張先生關于朗讀學的論見,引發(fā)了我對于朗讀指導的思考。既然朗讀者的朗讀過程分好幾步,那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也應當是分幾步走的。要想學生真正地做到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對于文字的理解,首先要幫助學生讀懂作者的意思,理解文章、段落、語句,甚至是詞組的結構,哪些詞語突出地表現(xiàn)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等等。因為文本理解是自由表達的基礎。第二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于文字的理解。作者想要通過文字表達的和讀者通過文字體會到的,這中間是有差異的。同一段文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要允許并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第三步,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正確、流利”地把自己對于文字的理解表達出來,讀出自己的感情。第四步,請聽者說說通過聽他人的朗讀,又獲得了怎樣的感受。根據(jù)朗讀學的理論,朗讀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雙向的,一個是讀,一個是聽。聽眾從朗讀者的朗讀中所獲得的,可能遠遠多于他作為一個讀者通過閱讀文字所獲得的。
對照這樣的朗讀指導過程,反觀自己平時的教學,有兩點是比較欠缺的。一是雖然強調(diào)學生“你讀懂了什么?透過作者的文字你讀出了什么”,但是對于如何把自己的感受通過自己的朗讀體現(xiàn)出來的引導是不夠的?!澳銥槭裁丛谶@個地方要這樣讀呢?”課堂中缺少這樣的追問,學生對自己為何這樣朗讀就會不甚明了。二是在朗讀之后的評價中,更關注的是“他(她)讀得怎么樣?你覺得他(她)哪里讀得好?”,側(cè)重點在于朗讀者的朗讀技巧,而不是朗讀者的情感體驗,以及聽眾的收獲。
這兩點欠缺會導致什么呢?一是缺了朗讀方法的內(nèi)化。在小學階段的朗讀指導中,一般不明確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基礎上的一種體悟,以及聆聽老師范讀之后的模仿。這樣的朗讀指導避免了朗讀技巧的機械練習,但是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一部分語感比較好的學生可以比較快地通過自悟、模仿領會朗讀的方法,把自己的情感體驗通過朗讀體現(xiàn)出來。但也有一部分學生無法達到這個程度,即便在聽了老師的范讀之后會模仿,那也只是鸚鵡學舌,對于為什么要這樣讀是不清楚的。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面對“有感情朗讀”這樣的要求或者一籌莫展,或者敷衍了事,達不到借朗讀表情達意的目的。二是缺了朗讀之后的交流反饋。缺了這個過程,就缺少了朗讀者和聽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聽的過程,不但是繼續(xù)理解作者的文字的過程,也是理解朗讀者的個人情感的過程。朗讀者也可以根據(jù)聽者的反饋及時反觀自己對作者文字的理解,對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有了這樣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朗讀的過程才完整,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xiàn)出效果來。
帶著這樣的思考,我開始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朗讀學的理論進行朗讀指導。《普羅米修斯》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借助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取火而備受折磨、經(jīng)受考驗的故事,表現(xiàn)了普羅米修斯堅強不屈和舍己為人的高尚品質(zhì)。在課文中,有兩個自然段具體地描寫了普羅米修斯遭受宙斯施予的最嚴厲的懲罰。我選擇這兩個段落作為朗讀指導的內(nèi)容,其課堂實施過程可簡單概括為這樣幾步:
1. 學生自由讀這兩個自然段,畫出具體描寫普羅米修斯遭受懲罰的句子,把自己感觸特別深的詞語圈出來;
2.默讀這兩段話,想想從這兩段話中,自己體會到了什么;
3.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讀這兩段話,并且嘗試著通過自己的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4.交流反饋時提兩點要求:聽眾——認真聽別人朗讀,說一說聽了之后自己有什么新的感受;朗讀者——說說為什么自己要這樣讀,想表達什么;
5.學生自由朗讀這兩段話,要求運用一定的朗讀方法,把自己的感受更好地表達出來。
從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以及聽課教師的反饋中可以感覺到,這樣的朗讀指導能給學生更多朗讀方法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朗讀熱情。因為學生在充分理解文本內(nèi)涵的基礎上通過自讀自悟以及分享交流,可以在一種體驗式的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朗讀方法。同時,學生對課文的朗讀,不再是作者情感的傳聲機,而成為表達自我情感的一個途徑,和他人交流閱讀體驗的一種方式。“有感情地朗讀”因為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了自己情感的投入,有了適當方法的運用,成了課堂中可以實現(xiàn)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