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美云
宜興紫砂壺起源于宋代,興于明清時期,自古至今,其創(chuàng)作一直秉承與自然事物、傳統(tǒng)文化元素相融合的理念,其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是極具內(nèi)涵價值的工藝品。北宋詩人梅堯臣有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堪稱千古絕唱,將紫砂壺烹茶的精髓一語道破。隨著時間的流逝,紫砂壺不斷推陳出新,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獨一無二的載體,深受世人的喜愛,無論端莊大氣,抑或玲瓏小巧,每一把壺都會流露出打動人心的地方,表達出制壺藝人的心聲,引起壺與人的熱切共鳴。
1 紫砂壺“菱水照花”的造型設計
紫砂壺“菱水照花”(見圖1)是經(jīng)典的花器作品,顧名思義,“菱水照花壺”是以菱花為創(chuàng)作原型,菱花是菱屬植物的泛稱,為一年生水生草本,夏天開花,呈白色。菱花美麗而生動,富有自然生機。大自然中的菱花,自古以來便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生輝的重要元素。南朝梁簡文帝《采菱曲》有云“菱花落復含,桑女罷新蠶”,描繪出了關于菱花的美妙意境。紫砂壺藝創(chuàng)作以菱花為題材,既讓人聯(lián)想起文人的歌詠,增加了整壺的詩書之韻,又借由菱花的高潔美麗升華了作品的自然人文氣質(zhì)。
造型是一把壺最直觀的呈現(xiàn)形式,紫砂壺的造型大致可分為光器、筋紋器和花器三大類,這些風格迥異的造型共同構(gòu)成了蔚為大觀的紫砂壺藝。紫砂壺“菱水照花”結(jié)合了三者的風格特征,既素雅簡潔又栩栩如生,呈現(xiàn)出古雅簡約的意境。此壺壺身飽滿大氣,豐潤而骨肉亭勻,壺身分為均勻的六瓣,筋紋由蓋沿伸展至底部,曲線流轉(zhuǎn)順暢自然,充分呈現(xiàn)出線條藝術的效果。圈足設計端莊穩(wěn)重,壺蓋呈片狀,壓合于壺口之上,嚴絲合縫,大小比例恰到好處。總而言之,壺體造型端莊周正、結(jié)構(gòu)嚴謹、虛實協(xié)調(diào),附巧麗與剛健之中,體現(xiàn)出了圓器之風度。整壺充分遵循“圓、穩(wěn)、勻、正”的圓器造型規(guī)則,講究線條規(guī)律,無論是正視還是俯視,它的中軸都是對稱的,而重心又落在了中心點上,給人一種輕松平和的心理感受和視覺平衡的安定感。另外,菱花的元素無不貫徹于通體,從壺身的六瓣花朵造型到蓋面層層鋪開的立體花瓣,形成類似淺浮雕的視覺效果,再到形似花蕊的壺鈕,于細微處見功夫,整體充滿生動的立體感和層次變化,將一朵美麗清雅、亭亭玉立的菱花生動地還原。
2 紫砂壺“菱水照花”的文化內(nèi)涵
以菱花為原形而形成的菱花形花紋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都有過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深受藝術家們的喜愛,尤其是古銅鏡中的菱花鏡,更是極具代表性的,唐代詩人駱賓王《王昭君》詩云“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菱花鏡照出女子的美貌和時光的流逝?!罢丫庇小梆┰隆敝Q,不遠萬里嫁去異鄉(xiāng),促成匈奴與漢朝的友好。然而,“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寂寞難眠、輾轉(zhuǎn)艱辛的時光難以數(shù)計,不禁讓人感嘆其勇氣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菱花清麗婉轉(zhuǎn)、暗自含香,花謝后又生出菱角奉獻世人,這與美麗而心懷大義的昭君相互輝映。菱花鏡起源悠久,以銅制成,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載體,女子對鏡梳妝,時光蹉跎而過,菱花鏡映照著韶華逝去、容顏不再,然其高貴的精神永久流傳。
再有,“菱水照花壺”取自諧音“臨水照花”,“臨水照花”一詞從《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描寫演變而來,“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其中“閑靜似嬌花照水”正是此詞的來源。胡蘭成也用“臨水照花”形容過一代才女張愛玲,稱其為“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芭R水照花”,該是一種特殊女人的狀態(tài)——孤傲、敏感、卓爾不群,但是卻逃不開心靈之籬柵。這樣的女人大都會用文字來跳舞,舞技過于高超,便沒有了舞伴來陪,只落得人在高處,靈魂總是寂寞。優(yōu)美的菱花展現(xiàn)出了大自然柔情的一面,亦承載著一份優(yōu)雅高潔的寂寞之意。菱花是自然的縮影,也是藝術的寫照,兩者的精髓共同凝聚于一把壺中,傳遞出強烈的藝術感知和人文魅力,營造出古雅的歷史神韻。
3 結(jié) 語
情懷是壺藝創(chuàng)作的要點之一,而自然情結(jié)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紫砂壺“菱水照花”無疑將這一種情懷表達了出來,并以花器造型的形式予以進一步詮釋,重點呈現(xiàn)出花器紫砂壺在表現(xiàn)自然情趣方面的優(yōu)勢性和獨特性。作為當代壺藝創(chuàng)作者,我們應不斷提高自身藝術修養(yǎng),善于從自然生活中汲取素材內(nèi)容,用創(chuàng)新和審美的眼光來對待創(chuàng)作之事,使紫砂壺藝永葆生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