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云??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語文教學的模式越來越多,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無論教學方式如何改變,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有“語文味”,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從而達到啟迪思維,吸引興趣,提升語感的目的。
關鍵詞:教學;語文課堂;語文味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4-063-1
當代著名的教育學家程少堂說過,語文味,即“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為宗旨,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師生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fā)、語言品味、意理闡發(fā)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生發(fā)思想之快樂與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庇纱丝梢姡Z文味就是要求語文教師講出原汁原味的東西,讓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體現(xiàn)師生的情感交流和生命體驗,從而達到回味無窮的效果。那么,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具“語文味”呢?
一、教師本身要具備“語文味”的素養(yǎng)
首先,語文老師必須普通話標準,字正腔圓,這是作為語文老師最基本的素養(yǎng)。如果一個語文教師受方言或其他因素影響,課堂上發(fā)音出現(xiàn)問題,學生出于好奇心和好玩的心理,喜歡爭相模仿錯誤發(fā)音,課堂教學就會被打斷,影響課堂效果。一名具有“語文味”的教師必定有一口流利標準的普通話,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其次,課堂教學是否有“語文味”與教師講話的節(jié)奏、語調、音色有關。講解或朗讀的時候要有停頓,注意聲音要有輕重緩急和高低起伏的變化,以及音色上的美。在節(jié)奏把握上,注意頓號之間、逗號之間、句號之間、段與段之間依次停頓的時間由短到長。在語調和音色上,理解與把握了文章內容的情感基調之后,注意句子應當或輕或重、或緩或急、或高或低,采用不同的變化,音色上講究清晰柔美,干凈利落而無拖泥帶水。比如,講到一篇關于母愛主題的閱讀文章。母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母親對于兒女的愛是偉大的、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因此感情的基調是濃厚而深沉的,那么節(jié)奏應當是重重的舒緩。濃烈的母愛讓人感動,令人贊嘆,為了兒女甚至可以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母愛的崇高與偉岸,使我們受到心靈的震撼和沖擊力、感染力,因此語調也要隨之高昂、上揚。
再次,具有“語文味”的課堂要求教師對文章的結構思路、主體內容以及思想情感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要在備課上下足功夫,只有對課文有深入的理解,然后教師通過自己精美的語言進行包裝,才能通過“讀一讀、品一品、議一議、寫一寫”的方式讓學生走進課文,與大師展開心靈的對話,再結合學生課堂中的生成性的內容,構造充滿情趣意味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充分融入充滿語文味的課堂氛圍中,好似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愈飲愈醇香。
二、讓學生主動學習,感受語文的“語文味”
什么叫教學?既有教師的“教”,也有學生的“學”,我們不能將兩者對立開來,不可分割,但又有所區(qū)別,通過教師的教促使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也會反作用于教師的教。所以具有“語文味”的教學課堂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也逐步推廣開來。例如高效課堂的模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學生進行優(yōu)差搭配。教師提前制定好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討論交流得出結論,讓學生自己品味文章的句子和思想情感,最后進行自由展示、自由發(fā)言,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品味“語文味”。
例如,在學習《老王》一課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畫”說老王、走近老王、品味老王、懷念老王、關注“老王”等。筆者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個別到普遍地感受老王的性格特點,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身邊的“老王”。例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本文最能打動你的是哪個片斷?在這個片斷中打動你的又是哪些細節(jié)?請同學跳讀全文,相互交流。學生根據(jù)筆者的引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由討論解決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講得有道理就行。就是這樣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讓學生自己去品味、體會語文的“語文味”。
三、情感教學讓語文課更具“語文味”
語文學科具有自身的特點,它不像數(shù)理化學科那樣有較多的公式和定義,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比較死板和客觀。語文學科是一個帶有情感的學科。怎樣以情感人,讓學生從內心去產(chǎn)生共鳴,這是對語文課具有“語文味”的根本要求。語文學科的情感教學體現(xiàn)在很多的方面,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師只有帶有情感地講解課文,品析語言,感知思想,學生才會帶有情感地去接受課堂的熏陶,內心得到感染,情感得到觸動和升華。師生之間的情感得到交流,學生用真情去理解課文的句子、文章的主旨就顯得容易很多,也就體現(xiàn)出了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
例如,在學習課文朱自清的《背影》時,描寫父親背影的段落“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墒撬┻^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在體會的時候,教師應當帶有情感地朗讀或者讓學生看課文視頻感受當時的場面。文中有一系列的動詞“蹣跚”、“探”、“攀”、“縮”等,可以讓學生上臺模仿父親當時的動作,體會父親的這份艱難和對兒子深沉的愛,從而實現(xiàn)情感上的感染。通過師生關于父親這個話題的延伸交流,讓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情感得到升華,這樣就達到了教學的目的,體現(xiàn)了“語文味”。
讓教師本身具有“語文味”、讓學生主動感受“語文味”、讓語文課堂更具“語文味”的情感教學都能夠體現(xiàn)語文課堂的本質。當然要想語文教學課堂更具“語文味”還有其他的方面,但是無論怎樣,只要讓語文教學回歸本質,才能讓課堂的“語文味”越來越濃、越來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