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峰
文本如同“冰山”,需要我們透過浮在“水面”上的“語言文字”進而體悟隱在“水面”下的“深厚意蘊”?!安煌淖髡咴谝饬x的表達上,有的直白,有的隱晦,有的平淡質(zhì)樸,有的含蓄曲折,豐富多彩的意義傳輸方式給文本解讀帶來了巨大的解讀空間?!盵1]“教師需要在反復(fù)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努力發(fā)現(xiàn)文本的隱秘處(這里的隱秘處也就是最緊要處,最‘含糊之處),進而發(fā)掘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意”。[2]
所以咀嚼品味字里行間的深意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做的功課。
筆者認(rèn)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來品味文本中作者雖說,但不直說,想說而不明說,說了卻未全說的個中“真意”。
一、品味“濃筆繁寫”的深情
濃筆繁寫處必有深情。
比如蘇教版必修二教材中作家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有這一段話: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fēng)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p>
這段文字寫出作者面對生命形體被“肆意雕琢”的無奈,同時也明白“有些東西”是任誰都改變不了的人生命題。
古園中坍圮的頹墻下,坑坑洼洼的地面上,“平鋪的落日”讓人體會到“落日余暉”可以讓“坎坷”變得光明起來的;最為落寞的時刻,雨燕高歌,讓人認(rèn)識到人生最為落魄的時候也要高聲歡唱,哪怕歌聲孤單蒼涼,至少證明你曾經(jīng)在這個世界抗?fàn)庍^;冬天,孩子們的腳印踏在雪白大地上,啟示生命就是要留下足跡,不管你來自何方,將到哪里,走下去才是人生的基本意義;園中那些任憑風(fēng)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的蒼黑古柏靜觀世事滄桑,寵辱不驚中盡享歲月更迭,這種鎮(zhèn)靜正是活著的人所應(yīng)該具有的。人無法改變突來的風(fēng)雨,但是可以鎮(zhèn)定自若面對人生的一切賜予;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秋風(fēng)忽至,再加上寒冷的早霜,落葉呈現(xiàn)“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的姿態(tài),這是作者十五年園中光陰感受最熨帖的生命的味道:如果一個人在苦難來臨時表現(xiàn)出或欣然或坦然的姿態(tài),會讓生命呈現(xiàn)醉人的成熟味道。
古園里燦爛的色彩、蒼涼的聲音、微苦的氣味交織在一起,播散著生命不屈的氣息,這就是“怎樣活”最好的回答:直面人生的苦難,用鎮(zhèn)靜的心態(tài),坦然的姿態(tài),試著把人生的每一個坎坷都映照出光亮;試著把人生每一次風(fēng)雨都變成最好的歷練;試著讓最為落寞的人生彈奏出歲月的強音;試著把“腳印”邁向遠(yuǎn)方不再迷茫。這些都是作者濃墨重彩,反復(fù)渲染描寫中體現(xiàn)對生命的思索和拷問。如果你想體會作品反復(fù)言說卻不明說的深意,只要細(xì)讀文本的濃筆處,真意自然浮現(xiàn)。
二、體味“簡筆點染”的匠心
蘇教版必修二教材中魯迅先生的《祝福》里有多處看似尋常的“簡筆”,往往在細(xì)微處寄寓作者的匠心。
“魯鎮(zhèn)永遠(yuǎn)是過新年,臘月二十以后就忙起來了。四叔家里這回須雇男短工,還是忙不過來,另叫柳媽做幫手,殺雞,宰鵝;然而柳媽是個善女人,吃素,不殺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燒火之外,沒有別的事,卻閑著了,坐著只看柳媽洗器皿。微雪點點的下來了。”
“祥林嫂除燒火之外,沒有別的事,卻閑著了,坐著只看柳媽洗器皿”寥寥幾筆如同“頰上三毛”大有意味。
這是魯鎮(zhèn)又一個平常年底,是祥林嫂第二次投奔魯鎮(zhèn),在她的“阿毛的故事”被眾人“賞鑒咀嚼”唾棄之后,魯迅先生宕開一筆,向我們展開了一個相對“舒緩甚至有點暖意”的畫卷:魯鎮(zhèn)的人們都“忙”著過新年,四叔家“忙”到請男短工,請“善女人”柳媽,可是祥林嫂卻很“閑”,“閑”到“只看柳媽洗器皿”。起初祥林嫂到魯鎮(zhèn)四叔家的時候,“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dān)當(dāng),竟沒有添短工”,祥林嫂此時的“閑”與前文的“忙”形成鮮明的對比,祥林嫂此時的“閑”與眾人的“忙”形成極大的反差。此時的祥林嫂是被“閑置”的“多余人”,從中我們體會到祥林嫂“想做奴隸而不得”的可憐可悲。當(dāng)初一人徹夜煮福禮“然而她反滿足,口角邊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與此時落寞無用,“生無可戀”形成鮮明對比。此處魯迅先生把文意向更深處開掘:且看“暫時坐穩(wěn)了的奴隸”對“想做奴隸而不得”進一步啃噬吧!緊接著的“捐門檻”事件徹底擊垮祥林嫂的精神防線就是明證。
這句話似乎漫不經(jīng)心,其實就在這看似平常的“簡筆”點染下,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漸次展開:先前“事事必做”的“忙”,此時“無事能做”的“閑”;起初的“新寡”,如今的“再寡”;先前的“有了笑影”,如今的“我真傻”。祥林嫂已經(jīng)一步步走向悲劇的深淵,單等著更大的“風(fēng)雪”罷了。
果不其然“微雪點點的下來了”,真可謂一筆“勾出三魂五魄”。“微雪”落在魯鎮(zhèn)的地上也落在祥林嫂孤苦無依的身上,更落在她被痛苦碾壓開始麻木遲鈍的心上?!拔⒀c點”,既交代了自然環(huán)境的寒冷,又點染了人物心境的凄冷,同時也渲染了社會氛圍的冷酷,在“微雪點點”中故事繼續(xù)向前發(fā)展,悲劇向更深處鋪衍。此處“微雪點點”下成了文末祝福聲里祥林嫂寂然死去時的“大雪紛飛”,這樣短短一筆意蘊深沉,讓整個作品都籠罩在冰冷徹骨的寒雪中。
寒冷的自然風(fēng)雪侵襲,冷酷的社會生活擠壓,冷漠的世俗人心宰割,徹底埋葬了這個被“咀嚼賞鑒”成“渣滓”的“永遠(yuǎn)”是“祥林嫂”的祥林嫂。
這樣的“簡筆”往往是文本的幽微精妙之處,需要讀者細(xì)細(xì)揣摩品味,體會作者隱藏在文本背后的“克制的表達”。
三、咀嚼“反筆正意”的況味
“由于文本語言和形象意義的模糊性以及作家缺位等原因,隱含在文本背后作家獨特而生動的精神世界,讀者有時難以完全抵達”[3]因而仔細(xì)咀嚼一些不同尋常的筆法,讀者會有很大的收獲。比如蘇教版必修三教材中楊絳先生的《老王》有這樣一段:
“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輪的座上,或抱著冰傴著身子進我家來,不顯得那么高。也許他平時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兩次用“直僵僵”寫出老王垂死身體的僵硬,表現(xiàn)老王走路的艱難;“面如死灰”寫出老王面容枯槁,行將就木的可怖;“兩只眼上都結(jié)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睂懤贤鯊姄尾◇w,竟是一路“摸著”過來,“摸著”爬上樓,才到“我”家的;“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想象里的僵尸”、“骷髏”、“枯黃的干皮”、“一堆白骨”這些可怕的字眼、夸張的語氣,寫出老王即將死去的真實狀態(tài),也寫出作者當(dāng)時看到如同“僵尸”的老王內(nèi)心的震驚、恐懼、慌亂、擔(dān)憂、憐憫等復(fù)雜感受,當(dāng)然還有多年以后回憶這一場景的辛酸和自責(zé),更重要的是對老王垂危之際仍然記掛不是“親人”的自己,饋贈他生活里唯一“珍品”給“我”這個“萍水相逢”的“老顧客”的深深敬意和無法言說的愧疚??傊?,樸實的語言背后有說不清楚的悵惘彌漫。
“在本文中,作者有意用‘反筆反彈琵琶,寫惡語寫善人,凸現(xiàn)‘老王將死的形象,給讀者更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反襯其善行的可貴,‘反筆中暗含著贊美之情?!盵4]
由此可見,“反筆寫正意”,倍增其美善。
四、深味“淡筆輕語”的真意
有時候三言兩語就有“水面清圓,一一風(fēng)荷舉”的韻致。
再如蘇教版必修三教材中楊絳先生的《老王》開頭:
“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
起初筆者從未注意這幾句輕描淡寫的文字,隨著閱讀的深入,方約略體會到語淡情濃的味道。試想一下一位大知識分子和一個“腦袋慢”落伍社會的三輪車夫在大街上一路說著閑話的場景,心里總會涌起一種不可名狀的苦澀的味道。時代的“巨手”讓本來不會有任何交集的兩種人相逢于茫茫的人海,讓他們有機緣相互問候,相互取暖,各自體味人生的一派蒼涼。
這樣“閑話”場景,于老王來說簡直是一種莫大的慰藉,甚至說是一種溫暖的“賜予”,因為他這個“單干戶”基本上是“無人問津”的,現(xiàn)在楊絳先生不僅“常坐”他的車了,還一路說著“閑話”這簡直就是一種溫暖的“恩惠”了,所以后來老王用一個“單干戶”三輪車夫能有的熱情和力量去回饋楊絳先生一家的好意也就不顯得生硬和突兀了。但是于楊絳先生而言,此時的“閑話”只是閑話而已,以后的故事都是這個“閑話”的一個縮影。從文本看來,楊絳先生及其家人已經(jīng)對老王奉獻了對一個孤苦的三輪車夫應(yīng)有的愛心和幫助(比如說,給老王送魚肝油,讓老王送錢先生上醫(yī)院,讓老王給家里送冰,接收老王的東西會給錢等等)因為楊絳先生一家在當(dāng)時境況比較特殊,這些事情已經(jīng)是當(dāng)時的他們能對老王做的最好照顧了??墒且粋€知識分子骨子里的“清高”卻產(chǎn)生了彼此交往中難以逾越的距離,這是不易剝除的“矜持”,文本就在“一路說著閑話”中拉開舒緩的畫卷,這樣的人生鏡頭多年以后讓楊絳先生不能忘懷,提筆寫來就是這樣淡淡的畫面,與文末多年以后想起還會沉重的“愧怍”形成一種極大的反差,這樣強烈的反差中作者的情意默默流淌。
筆者認(rèn)為這樣的“淡語”體現(xiàn)了楊絳先生對這段記憶的珍視,因為這樣難得的情意在那個特殊的時代里是彌足珍貴的,誰不珍惜曾經(jīng)“患難”中的“相濡以沫”呢?更何況這個老三輪車夫曾在臨死前扶病把“最好的香油,頂好的雞蛋”送給“我”而“我”卻像往常收他東西時給了錢呢?
“當(dāng)時只道是尋?!?,如今回味情意濃。
清·葉燮《原詩》云:“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忽之境,所以為至也”,由此可見詩歌貴在含蓄,而其他的文學(xué)作品也莫不如此。
劉勰的《文心雕龍·知音》有云:“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
所以在閱讀教學(xué)中教師要把文本讀好,要靜下心來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細(xì)細(xì)探尋文本語言背后“含蓄無垠”的美妙意味,在作者提供的具體語境中,仔細(xì)品味那些深情呈現(xiàn)的“濃筆繁寫”、匠心獨運的“簡筆點染”、褒美其中的“正意反筆”、語淡味濃的“淡筆輕語”,因為立足于語言本身的斟酌和思量,自會發(fā)現(xiàn)和感受語言的趣味和人生的深意。
真可謂:“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p>
參考文獻:
[1]楊萬扣,閱讀教學(xué)對話主體研究[M],第48頁.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6年。
[2]畢泗建,且向文本深處行[J],《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2014年第11期。
[3]李本友,程雯,余宏亮《課堂閱讀教學(xué)中文學(xué)文本理解的層面和角度》,《高中語文教與學(xué)》[J],2013年第10期。
[4]楊萬扣,有效提問的三個著力點,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參考[J],2013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