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駿
引子: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因為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人們大都強調(diào)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和奢侈;在先秦時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學思想上達成的共識,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至此,樸素為美不僅在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占有了重要位置,更在政治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樸素為美是一種基本的生活觀念,也是一種基本的美學觀念。樸實無華,清新自然,成為美的最高形態(tài)。這一美學觀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強調(diào)“文以載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學藝術表現(xiàn)手段的質(zhì)樸與簡潔,更能體現(xiàn)文學的實用價值。
從上古時代到春秋時代,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觀念上都強調(diào)滿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對追求華麗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和自身的社會地位的享受,就是貴為天子的君主,也不應該一味地貪圖享樂?!渡袝の遄又琛罚骸坝栍兄簝?nèi)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華麗的美與奢侈的生活欲望簡單地等同起來,甚至認為追求華麗的美就是一個國家衰敗和滅亡的根本原因?!秶Z·楚語上》:“夫美也者,上下、內(nèi)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這是倡導樸實之美的最基本的經(jīng)濟的和政治的原因。與此同時,傳統(tǒng)美學觀也就把對美的鑒賞和崇尚納入了政治風格和道德評價領域,成為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超美學的標準。
樸素,作為一種美的形態(tài),就是在這樣一種前提下提出來的。老子在時代的變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上古社會去,因此提出了把“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作為一種治國的原則。老子極端反對文學藝術的精巧與美麗,他認為,那種美麗的色彩不但對人的心理是一種摧殘,而且對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怕的腐蝕劑。在美與真的關系上,老子認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藝術創(chuàng)作就只能對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作簡單的描摹與再現(xiàn),而無須作藝術的修飾。這正是老子的“無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會理想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的推廣與貫徹,也正是樸素為美的美學觀念的源頭。莊子的美學理想從整體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遙游》、《秋水》等篇都表現(xiàn)出壯美的氣勢,但在對美的形態(tài)作論述的時候,他卻更多地強調(diào)樸素、自然、平淡的美,這使他與老子的美學思想有著明顯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樸素、簡約,本來是老莊美學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時期,其他派別的許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對華麗之美的尖銳批判,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美學思想傳統(tǒng)。墨家從下層人民的立場出發(fā),提出“非樂”的主張,曰:“為樂非也。”法家對華麗之美的批判態(tài)度更加尖銳,認為文飾的目的就是為了掩蓋丑的本質(zhì):“其質(zhì)至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后行者,其質(zhì)不美也?!辈坏呀k爛華麗作為“丑”的外表裝飾,而且還同老子、莊子、墨子一樣,把追求華麗之美同國運、民心聯(lián)系起來,而且,儒家美學思想中本來就包含著“節(jié)用”的觀念和“辭達而已矣”的主張。這樣,不但是儒與道,而且又加上了墨與法,這四家的美學思想在樸素、自然、平淡、簡約、實用這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強化了樸素為美在中國美學傳統(tǒng)中的地位,華麗之美也就成為眾矢之的了。
(選自《華夏文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