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霞
摘 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信任和支持,那么家庭教育的”定位”在哪里?怎樣使學校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家庭教育;定位;學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3-019-1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這是不爭的事實。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又有質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前者是隱性的、隨性的、體驗式生活化的教育,后者是顯性的、理性的、傳統(tǒng)式集合化的教育;前者不受時空、條件的限制,具有彈性,表現(xiàn)出極大的靈活性、多樣化;后者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具有剛性指標的測試,表現(xiàn)為很強的目的性;前者注重個性化的養(yǎng)成;后者培養(yǎng)共性,帶著濃郁的集體主義的教育色調。對于任何一個孩子而言,這兩種教育彼此獨立,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存在一些問題。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qū),我認為主要表現(xiàn)在“定位”上,定位不明確,職能不明確,該管的沒管,不該管的又管得太多,致使很多家長“錯位”現(xiàn)象嚴重。
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我認為關鍵是兩個東西:一是品性,二是習慣。前者是讓孩子從小就意識到自己是個好人,成為一個自信的人;后者確保他一輩子成為一個好人。這兩樣東西正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現(xiàn)在,我們做父母的大都只有一個孩子,對教育的重視是不言而喻的,但他們沒有把上述兩個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他們關注的大都是孩子的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孩子能識多少字,能背多少古詩,是不是能歌善舞,是不是能彈琴畫畫。社會上針對家長的關注點,開發(fā)出各種培訓班。孩子從小就被迫接受各種培訓操練,失去了童趣與天真;家長也參與其中,或當陪護,或當陪練,弄得身心疲憊。適當?shù)呐囵B(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無可厚非。問題的關鍵是實施家庭教育時,傳授知識、培養(yǎng)技能本不是其主要任務,更不能作為唯一的內容,從結果上看,這樣做只能是勞民傷財,緣木而求魚。
教育孩子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充滿自信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務。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從家庭教育開始。如果一個人始終認定自己是個好人,那么他這一輩子就不大會在人格上、道德上出大問題。如果一個人在行為習慣上沒有問題,不論他將來做什么,他就有可能走向成功。孩子是一張白紙,這張紙上呈現(xiàn)什么底色,繪成怎樣的圖畫,關鍵在他的童年成長期,關鍵在于家長的構想、設計。這一點,我體會很深,我和先生都喜愛文學,我們家各種各樣的書籍隨處可見,在那個喜歡“奧特曼”的年代,我的兒子也不例外,但是,在我們的潛移默化中,兒子開始喜愛文學,而且一發(fā)不可收拾,更可喜的是,他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知道應該做什么樣的人,怎樣面對失敗、走向成功。
其實,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yǎng),主要是學校教育的任務。家長可以配合學校完成,大可不必唱主角,越俎代庖。雙休日,寒暑假,在匆匆的人流中,到處可見學生背著書包的身影,上午奧數(shù)班,下午興趣班,到了晚上還不罷休,再加一場。這樣做,不僅失去了學生和家長交流、溝通的機會,更為嚴重的是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
在孩子的學習中最強大的動力就是來自孩子自身的學習動機,如果孩子自己有著強烈的學習動機,那么他的自覺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會很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在學業(yè)上,子女是否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所得出的結果是大不相同的。有關研究表明:孩子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父母的要求。家庭長者對孩子學習的看法和學業(yè)的要求,對孩子的學習動機的形成起著巨大作用,尤其對于天真爛漫的學生來說,他們的良好的學習動機更多是來源于外部影響,家長對于學習動機明確的孩子要使他們維持下去,因為學生的學習動機的維持具有短時性和易變性,很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改變。而對于缺乏明確學習動機的孩子,也可以巧妙應用獎勵的策略,對于孩子在學習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成績,不管是多么微小,家長都應及時給予肯定的評價,還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不斷地進行正面強化,這可以極大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促進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但要注意,對孩子的獎勵一定要適度,過分的獎勵反而會使孩子依賴于父母的表揚,或產(chǎn)生驕傲情緒,削弱良好學習動機形成的力度。
此外,家庭教育的屬性也要求家長注意家庭教育的多樣化、情景化、生活化。譬如:看到花草樹木,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去做,尊重老人,和同伴們和睦相處,養(yǎng)成懂禮貌、講衛(wèi)生的習慣,今日事今日畢;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養(yǎng)成他好動腦、動手的習慣,對孩子的點滴進步予以肯定、鼓勵。但是家長的自身形象也很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這比空洞的說教有用得多。孩子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對于家長來說,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長一句隨便說出的話,對于一件小事的處理,都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身教勝于言教,這句話用在父母對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一方面,家長必須在待人接物過程中正確使用禮貌用語,讓孩子有一本活的學習教材;另一方面,家長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隨時隨地練習,逐漸形成自覺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孩子在公共場所的文明舉止既顯示出個人的修養(yǎng),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長要特別重視并經(jīng)常利用可能的機會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電梯門口,看見先生給女士讓路,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就是一種文明舉止;飯店里,看見服務員舉止優(yōu)雅、熱情大方地招待客人,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也是一種文明舉止等等。電影《流浪漢》里有句彈詞“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賊的兒子永遠是賊”當然,作者對此事持否定的態(tài)度,我也不茍同。但是,長時間在教師崗位上,和從事各行各業(yè)的學生家長打交道,我覺得這句話頗有一點道理。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教育也會因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