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
摘 要:在我校,有一處始建于公元1634年明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82年歷史的宿遷孔廟大成殿,這座大成殿不僅是我們宿遷作為悠久的禮教之鄉(xiāng)而聞名淮北的最好歷史見證,而且也是宿遷中學和我們鐘吾初中能夠成為本地區(qū)教育中心從而享譽淮北的文化淵源所在。發(fā)揮“宿遷儒學圣殿”所在地的獨特優(yōu)勢,打造基于儒家文化的特色教育,應該成為我們鐘吾初中人責無旁貸的使命和不懈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儒家文化;特色教育;提升品位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24-003-2
文化是學校發(fā)展的“魂”;任何一所學校,都應該追求文化辦學。文化辦學一定要注重傳承;不懂得傳承,就沒有發(fā)展?!}記
發(fā)揮“宿遷儒學圣殿”所在地的獨特優(yōu)勢,打造基于儒家文化的特色教育,應該成為鐘吾初中人的使命和追求
曲阜孔廟大成殿,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并稱中國的“三大殿”。在過去,孔廟大成殿是歷朝歷代皇帝和地方各級官員舉行重大祭孔活動的必去處所,因此她承載著古今中外無數(shù)人對孔子儒文化的敬仰之情,是人們的精神棲息地。不僅如此,孔廟大成殿也是我國古代讀書人的神圣殿堂。大成殿及其附屬建筑統(tǒng)稱“學宮”,又稱“黌學”——在明清科舉制度下,縣學就設在殿內(nèi);每年2月,縣學及鄉(xiāng)學學子都來到大成殿考試,合格者經(jīng)府試、院試后,考取者即為秀才。所以孔廟大成殿還是傳承孔子儒家文化的起點,就這樣成為千千萬萬中國古代讀書人所日夜向往的神圣殿堂,在我們宿遷地區(qū),也有一處——這座始建于公元1634年明崇禎年間、距今已有382年歷史的宿遷孔廟大成殿,就位于我們鐘吾初中的校園內(nèi)!此座大成殿不僅是我們宿遷作為悠久的禮教之鄉(xiāng)而聞名淮北的最好歷史見證,而且也是宿遷中學和我們鐘吾初中能夠成為本地區(qū)教育中心從而享譽淮北的文化淵源所在。所以不能不說,宿遷孔廟大成殿,是上天和先人們留給我們鐘吾初中人的一筆寶貴遺產(chǎn)和巨大財富!面對這座“宿遷儒學圣殿”,如果我們無動于衷,不上心去繼承和保護其顯性的物質(zhì)遺產(chǎn),不用心去挖掘和發(fā)揚其隱性的精神財富,那無異于巨大的浪費甚至是褻瀆!
傳承與弘揚、提煉與升華儒家文化,形成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大成文化”,展現(xiàn)鐘吾初中人全面發(fā)展的“大成”辦學境界和追求人生“大成”的胸襟抱負
在《孟子·萬章下》中,孟子贊頌“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彼浴按蟪伞北硎究鬃釉谥袊枷?、文化、教育上做了“集大成”的工作,孔子是中國思想、文化、教育的“集大成者”。這是何等的成就和成功!做“集大成”的工作、成為事業(yè)上的“集大成者”,也不應該成為我們每一位有理想、有抱負的校長、教師和學生的人生追求嗎?在《禮記·學記》中,又這樣定義“大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币馑际菍W生學習滿九年時知識通達,能夠觸類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違背師訓,就可以稱之為大成。通過九年教育(在時間上恰好和我們現(xiàn)在實施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相符合),要學生“成人”,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知書達理的合格的“大人”,這也不正是我們學校辦學所應遵循的目標和所應完成的任務嗎?所以筆者此處基于大成殿名稱由來的考證而提出的“大成文化”,不僅能夠展現(xiàn)我們鐘吾初中人愛眾親仁、志存高遠、全面發(fā)展的“大成”辦學境界,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和張揚著我們鐘吾初中人追求學業(yè)、事業(yè)以及人生成功的胸襟和抱負。
以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為根本,形成“報國為民、至愛大成”的辦學價值理念,并以此逐步建立以“仁愛”為核心的教師文化、學生文化和學校管理文化
建構文化,尤其是建設學校無非就是為了解決“怎樣培養(yǎng)人”以及“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對此,傳統(tǒng)儒家文化可以說已經(jīng)做了最好的詮釋,那就是:以“仁愛”為核心,以“禮義”為行為規(guī)范,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宗旨,以“和”為理想目標。雖然歷經(jīng)幾千年風風雨雨的洗禮,但儒家這些為人普世和教書育人的思想精華依然還是當下學校實施教育教學乃至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價值趨向。所以,“大成文化”建設仍必須以儒家的這些思想精華為根本。而依據(jù)“大成文化”這個重要抓手,深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思想品德修養(yǎng),理所應當成為今天我們鐘吾初中人拓寬辦學思路、拓展素質(zhì)教育的必然路徑。
早在1927年學校初創(chuàng)時,首任校長周宣德即以儒家思想為指導,以“智”、“仁”、“勇”為各年級命名,希望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洹⑷柿x忠信的人才。今天,鐘吾初中植根老校近90年的辦學底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儒家文化精髓,形成以“見賢思齊”為校訓、以“博學至善”為校風等內(nèi)容在內(nèi)的新的辦學理念。筆者審慎地將其總結、概括為“報國為民,至愛大成”的八字“大成辦學理念”,其中:“報國”為上,即國家利益至上,要求我們的師生熱愛國家、奉獻國家、報效國家,充分踐行儒家文化“治國平天下”的處世宗旨;“為民”為宗,即教育我們的師生要愛眾尊人、普度眾生,和諧共生,和諧共享,儒家文化的“仁愛”之核心、“禮義”之規(guī)范、“和”之理想在其中等均有所體現(xiàn)和繼承;“至愛”為懷,即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熱愛學生、尊重和關愛教師,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如此真可謂將儒家文化的“仁愛”與“和諧”體現(xiàn)和發(fā)揚地淋漓盡致;“大成”為志,即成就學生、成就教師、成就學校、成就事業(yè)、開創(chuàng)未來,它盡情詮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內(nèi)涵。
“仁愛”是儒家文化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內(nèi)容。作為一所學校,只有用“仁者愛仁”的博愛精神引領師生,做到“愛眾親仁”,才是真正實踐和實現(xiàn)“上為國家分憂,下為百姓解愁”的崇高情懷。所以筆者以為,踐行“報國為民,至愛大成”的“大成辦學理念”,每時每刻都離不開“仁愛”這個核心要素。
作為“大成文化”主要內(nèi)容之一的教師文化,其建設必須堅持以“仁愛”為基礎——著力引導教師熱心愛教育、激情愛課堂、真誠愛學生。因為教育不僅是育人更是育心的事業(yè),教師只有對教育、對學生充滿著“仁愛之心”,才可能逐步樹立終身從教的觀念、為孩子未來發(fā)展負責的觀念以及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盡責的觀念,才可能淡泊名利、耐得住清貧和寂寞,真正達到無私奉獻,敬業(yè)樂業(yè),守望教育人生美麗的境界。
作為“大成文化”主要內(nèi)容之二的學生文化,其建設必須堅持以“仁愛”為主題——強調(diào)“泛愛眾而親仁”,即不僅要引導學生愛自己,更要引導他們“心懷善意,推己及人”,學會愛他人、愛學校、愛家庭、愛社會。推而廣之,結合時代所需,以“仁愛”為主題的學生文化建設,也理應把愛學習、愛思考和愛科技、愛創(chuàng)新納入其中。因為“大愛者有大志,大志者有大勇,大勇者有大成?!?/p>
作為“大成文化”主要內(nèi)容之三的學校管理文化,其建設必須堅持以“仁愛”為原則——管理者要全面提高素質(zhì)修養(yǎng),不斷增強“仁愛”親和力,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人性最完美的發(fā)展;管理者必須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將“一切為了師生,為了一切師生,為了師生一切”的思想溶入自己的血液之中,并始終以愛的力量感染師生,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盡力為他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管理者要摒棄“唯我獨尊”的領導觀念,確立與師生的平等交往、共同管理、共同學習的關系,學會與師生相互理解、平等對話、尊重他們的個性等等。學校要發(fā)展、學生要發(fā)展、教師個人也要有發(fā)展,惟有管理者充滿愛意、善意的“推己及人”,學生、教師和學校才能夠?qū)崿F(xiàn)和諧發(fā)展。
“大成文化”需要物質(zhì)載體。在校園內(nèi)適度挖掘和建設儒家文化氣息濃重的人文景觀,是發(fā)揮物質(zhì)文化潛移默化感化功能的客觀要求
校園文化建設是個系統(tǒng)工程,其中物質(zhì)文化是基礎,是承載校園文化實實在在的“軀體”。為了發(fā)揮這個“軀體”的承載功能和“潤物無聲”的教育感化作用,可以說,過去和現(xiàn)在的鐘吾初中已經(jīng)做了很多工作。
但筆者漫步于鐘吾校園之中,總覺得對儒家“大成文化”難以進行更直觀、更真切地感受——盡管文廟大成殿近在眼前!作為宿遷的孔廟所在地,鐘吾初中現(xiàn)存的建筑僅有大成殿、左右兩廡和泮池。大成殿經(jīng)過去年的大規(guī)模修繕,黃璃綠瓦,飾龍雕花,金碧輝煌,已呈現(xiàn)出昔日的輝煌氣派;殿前院兩側為東、西廡,各4間,也為卷棚懸山頂、磚木結構,東廡為博文齋,西廡為約禮齋。但無論大成殿,還是東西兩廡,內(nèi)中都是空無一物。大成殿里甚至連孔子的一副掛像也沒有,引得一些前來瞻仰的昔日校友不斷搖頭嘆息,直言文廟“孤寂、破敗”了——因為瞻仰無物、祭奠無人(連雕像都沒有)!而據(jù)早前的《宿遷縣志》記載,明清時期的宿遷孔廟占地十余畝,系仿曲阜孔廟而營建,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的建筑主要有照壁、泮池、欞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等。曾經(jīng)的孔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布局嚴謹,雕刻精良,光矗立在廟里的石碑就數(shù)不勝數(shù),每一塊石碑都記載了一個求學的故事,來感謝儒家思想、孔子文化對自己的教化。
對比今昔,今天“缺物”更“缺文化”的大成殿不能不令人遺憾、惋惜。所以,不斷充實、“物質(zhì)化”大成殿很有必要。以當下學校之財力、物力、人力,我們完全可以做到:在大成殿正門即正廳兩側懸掛歌頌孔子的對聯(lián)“萬世尊崇稱至圣;千秋景仰奉先師”和“集群圣之大成,振玉聲金,道通中外;立萬世之師表,存神過化,德和乾坤”等;大成殿正中“請上”孔子像;殿內(nèi)增添孔子及其弟子們的塑像和木制神龕等“四配”;在東西兩廡布置一些儒家的經(jīng)典史集、人物故事和祭孔歷史錄等;有條件的再添加部分復古的祭祀樂器等祭孔禮儀用品之類的東西等等。
以儒家文化精華為基石,以“適應學生發(fā)展需要,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為原則,構建“大成模式”的校本課程體系和活動文化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筆者一向認為,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的校園文化建設,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才能找到理想的歸宿。否則,一條腿走路,必將行而不遠,成為學校的‘花瓶、擺設。所以我們光將孔孟等儒學大師“請”進校園不行,還要“請”進課程中、“請”進課堂內(nèi)、“請”進活動里,真正做到無“孔”不入,如此才能真切發(fā)揮“大成文化”對師生全天候、無縫隙的影響與教育作用。
校本課程體系建設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因子,筆者將其視為弘揚儒家“大成文化”最顯性的有效載體之一,也是我們推進特色教育的關鍵突破口之一。我所設想的以儒學文化精華為基石的“大成模式”校本課程體系大致包括四類:“品行發(fā)展課程體系”、“學業(yè)發(fā)展課程體系”、“體藝發(fā)展課程體系”和“生技發(fā)展課程體系”。其中“品行發(fā)展課程體系”包括德育活動課程和心理健康課程等;“學業(yè)發(fā)展課程體系”除國家必修課程外,還包括一些知識拓展類選修課程;“體藝發(fā)展課程體系”主要是指基于學生興趣特長的體藝活動類選修課程;“生技發(fā)展課程體系”則主要包括生活技能選修課程和職業(yè)技能選修課程。這些校本課程體系不僅體現(xiàn)和實踐著“修身正己”、“天人合一”、“因材施教,格物致知”、“學思并重,傳習結合”等儒家思想精華,自然也會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有效平臺。
各種各樣的集體活動不僅是校園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學校文化生命力的主要體現(xiàn)。因為作為初中學生,對于大多數(shù)做人的道理、禮儀等都知道、都懂得,但不一定去做,所以光“知”不行,關鍵在“行”,即“踐行”。只有讓學生參與到具體的文化活動之中去,在活動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在踐行中鞏固,才能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一段時間以來,鐘吾初中在踐行儒家“大成文化”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活動。如:每年春季都為全體初三學生舉行“走進青春之門”儀式,激發(fā)中學生的青年意識,引導他們珍惜青春年華,加強個人修養(yǎng),此活動得到了學生、老師、家長的充分認同,在社會上也得到了良好的反響;團委通過在初一少年隊員中組織“紅領巾心向黨——學先鋒、找榜樣、爭四好”、“紅領巾心向黨——團隊與我們的未來”等主題隊日活動,對少先隊員開展黨、團、隊的銜接教育;在德育評價機制上變“三好學生”評選為“星級學生”評選,這種評價方式的轉變不僅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帶動作用,激發(fā)學生“見賢思齊”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努力向“美好”靠近,而且整個評比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弘揚儒家“大成文化”的教育活動等等。筆者以為,只有實現(xiàn)這些活動文化的課程體系化、常規(guī)制度化,才能確保儒家“大成文化”教育活動約定成俗地、可持續(xù)地開展下去。對此,我們不妨學習和借鑒一下上海齊賢學校的做法。該校同樣以“見賢思齊”為校訓,他們深入挖掘和拓展了“見賢思齊”的校訓內(nèi)涵,構建了相對合理的縱向遞進、橫向貫通、分層有序推進的教育主題。除此之外,該校根據(jù)上述不同的教育主題及其不同的教育目標,去尋找各具特點的“賢人”,形成了基本一致的踐行“見賢思齊”校訓活動的操作流程,即樹賢、學賢、踐賢、成賢。
“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痹谌寮摇按蟪晌幕钡臓T照下,鐘吾初中立志打造質(zhì)量與特色并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享的美好文化校園。當然,這樣一個創(chuàng)建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堅守和積累。但我們堅信,只要把握現(xiàn)代教育的本質(zhì),堅持正確的方向,與時俱進,知行合一,“大成文化”必將成為引領鐘吾初中發(fā)展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