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漿”比“磚頭”重要
我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特級教師朋友,心地善良、為人正派,潛心研究教育,個人及所帶團隊成績斐然。但因學校人事變更,他不適應新的文化,最后選擇了到一所知名度遠不及原來學校的地方任教。可見,在任何一個團隊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化解沖突,與人坦誠地溝通、交流呢?
重視人與人的關系。團隊成員之間相互信任,對于團隊的執(zhí)行力是至關重要的。團隊成員之間彼此相互信任、相互幫助的程度越高,幸福感就越強。因為真正激勵人的,是彼此間建立的聯(lián)系、忠誠和信任?!爸匾氖巧皾{,而不只是磚頭?!痹O法營造一種善于溝通、包容、協(xié)商、互助的團隊文化,是每個團隊領導者都面臨的重要且實際的挑戰(zhàn)。
團隊合作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雖然合作的成敗取決于各成員的態(tài)度,但是,維系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卻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工作。我們通過建立人際互賴關系,通過別人的幫助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對于團隊而言,伙伴之間的友好相處和相互協(xié)作至關重要。無論力量型的人、完美型的人、活潑型的人還是和平型的人,都可以憑借自己的性格魅力,贏得團隊伙伴的支持。
一個好的團隊,會創(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讓其中的每個人都能集思廣益,讓人充分發(fā)揮自身特長,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團隊合作,調和好個人目標和團隊發(fā)展的關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領導力就是有能力創(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讓其中的每個人都能集思廣益。
客觀上講,教師因為工作環(huán)境相對單純、交流對象范圍有限等局限,社會視野相對窄化,容易“一根筋”“認死理”。作為學校領導者,可以設計一些有目的的交流活動,讓教師在與眾多不同對象的交流中,體會人與人的不同,發(fā)展同理心,拓展思維方式。
例如,我們曾經(jīng)將教師分成不同的小組(年級組、教研組、工會活動小組、臨時項目組、興趣小組等),每位教師在各個小組中扮演不同的身份:有時是領導者,有時又是被領導者;有時研究工作,有時談論興趣;有時下里巴人,有時陽春白雪……每次的角色和交流對象都不相同,從而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機會,讓老師們在交流中學會交流,在互動中學會互助,體驗交流的樂趣,體會坦誠的坦蕩。
“價值”遠勝“物質”
常有這樣的現(xiàn)象:管理者千方百計為老師們謀福利,甚至低下身段外出化緣為教師提高待遇,期待著高福利可以刺激教師的積極性。然而,往往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老師們待遇是高了,但隨之也出現(xiàn)了相互比較、相互推諉的現(xiàn)象,過于在意個人得失。
研究表明,人的動機有兩方面:物質動機和價值動機。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采取恰當?shù)姆绞绞┡c物質激勵教師團隊是可行的。但物質動機本質上是外在刺激,不如由職業(yè)本身而生發(fā)的價值認同來得長遠有效。對教師而言,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價值動機。
激發(fā)價值動機,就是讓教師增強對自己職業(yè)的興趣。與教育學生一樣,簡單說教效率低下,而通過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讓教師切身體會到職業(yè)的成功感和價值感,這樣可能事半功倍。
我們嘗試了很多激發(fā)教師價值動機的活動。教研會、教師例會的主持、記錄、梳理、總結,全部由教師完成;每次的研究會議都有“分享即得”和“研究在線”,“分享即得”的目的是分享身邊同伴的經(jīng)驗,由某位教師或某個團隊介紹近期研究成果,“研究在線”是教師遇到的共性難題,會議上呈現(xiàn)出來由全體教師共同協(xié)商解決;每年舉辦“我們作為研究者”分享會,學校教師全體參與,并邀請兄弟單位教師一起分享我們教師一年來的研究成果;努力向外推介有經(jīng)驗的優(yōu)秀教師,參與校外經(jīng)驗分享,對于成長為專家型的教師,學校設立教師個人“名師工作室”,招募、帶動有興趣的教師一道研究成長。
所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想法設法把教師推向前臺,努力將教師日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用研究的方式提升為經(jīng)驗,生發(fā)智慧,從而讓教師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對自身工作價值和意義的重新認識,從而提升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