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物理課改永恒的主題。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階段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意識和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物理實驗對落實教學的三維目標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新課程標準下的物理實驗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物理教師應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確定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的角色應確定為教學過程的指導者和參與者。堅決摒棄教師中心、學生被動的師生單向傳授關系,實現(xiàn)學生中心、教師主導的師生雙向互動關系。毋庸諱言,由于傳統(tǒng)物理教育思想的影響,有些教師在物理教學活動中,往往以教師知識權威把自己凌駕于學生之上,形成了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機械接受知識的單向傳授,抑制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因此,物理教學中,我們教師要變一言堂為群言堂,采取多種措施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結合教學內容多設置情景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使學生主動與教師交流,鼓勵學生積極討論發(fā)言。同時,我們還要變教學的指令性為指導性。事實上,物理教學中要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物理教師的作用是當好學生學習的導演和助手,而不是充當指揮官,做到以導為教,要采取多種形式導出學生物理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豐富實驗教學資源
實驗資源不僅限于實驗室的現(xiàn)有設備,學生身邊的物品和器具同樣是重要的實驗資源。新課程強調物理學習要聯(lián)系實際、貼近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觀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那些最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最普通的日常用品都可以成為非常好的實驗資源,利用身邊的物品進行物理實驗,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新。在物質資源比較匱乏的時期,朱正元教授曾提出“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主張,現(xiàn)在實驗室條件已經(jīng)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這樣僅靠實驗室的有限器材是不能滿足課改需要的,因此我們更應提倡學生用“壇壇罐罐”來做實驗。朱正元教授說:“不要迷信只有工廠制造的儀器才是儀器。”用一只塑料杯可以做物體的慣性、水的表面張力、大氣壓力、摩擦力、熱的傳導和輻射、聲的共振、摩擦起電、光的反射與折射等10多個實驗。一支鉛筆,一個塑料瓶、一個易拉罐……都是很好的實驗資源。例如:運用控制變量法研究“影響液體蒸發(fā)快慢的因素”的實驗中,需要一個恒溫容器來控制液體溫度保持不變,家用的調溫電火鍋就基本能滿足實驗的需要。又如我們利用小鞭炮來模擬火箭升空的實驗,把小鞭炮去除引火線,對折后固定,在對折后的破裂處點燃時會噴出火焰,能使放在下面的紙片燃燒起來。通過觀察小實驗后,再引導學生一起來解釋為什么火箭發(fā)射臺底要建一個大水池?為什么我們在電視屏幕上看到火箭發(fā)射升空的瞬間會有大量的煙霧產(chǎn)生?在模擬小實驗的基礎上進行解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也讓學生感受到高科技并不那么神秘,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
三、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構建
物理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要改變學生的物理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學會學習。結合中學物理教學實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這么幾個方面:由被動學習向自主學習方式改變;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方式改變;由教學單向傳授方式向雙向互動學習方式改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學會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當然,這些學習方式的構建需要教師提供給學生轉變的機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教師進行適時點拔、釋疑、評價和講解,時刻體現(xiàn)教學過程中師生的積極交流與合作。例如,在教學密度這一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兩杯體積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較,哪一杯質量大?學生可以用天平測量得出結論:用天平測量出質量相同的水和煤油比較,哪一種物質體積大,學生可以通過量筒觀察。再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相同體積的不同物質,其質量是否相等?相同體積的同種物質,其質量是否相等?然后再取不同體積和質量的銅塊、鐵塊、鋁塊讓學生分別通過測量得出各種物質的質量、體積和求出比值:質量,體積,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同一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關系是怎樣的;不同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比的關系是怎樣的;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比又是怎樣的。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由“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之比恒定”的這種“物質特征”給出“密度”的概念定義。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而且對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新課程背景下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設計
物理新課程背景下,教材建設以提高學生素質出發(fā),以學生接受能力為線索,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趣味性。而且新教材注重知識、技能、智力的和諧發(fā)展,體現(xiàn)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為迎合新教材的編排體系,我們必須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效果。首先,整體規(guī)劃教學過程。我們知道物理概念、規(guī)律比較抽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物理學習難度。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設計上用盡心思,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增強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對物理學科的濃厚興趣,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刻苦學習。其次,科學設置教學問題。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新教材對物理概念敘述的相對簡潔特點,在教學上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為了使學生的參與目標明確,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設計問題力求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針對性、趣味性。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點撥,引導學生自學,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恩維能力。再次,合理開展實驗教學。我們發(fā)現(xiàn)新教材實驗項目和數(shù)量比老教材都有所增加。故我們教師要精心設計各種小實驗或小制作,畢竟小實驗和小制作相對直觀、形象,有時能收到比任何語言都好的描述效果。
總之,新課程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我們不僅要處理好上述三個關系,還要更深入探索和構建符合新課程改革需要的課堂。我們不能因害怕出問題而不去探索,不去研究,那我們的新課程實施就會半途而廢,這是絕對不行的。
作者簡介:
杜慶元,(1977年-),男(漢族),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人,1997年7月畢業(yè)于河北灤縣師范學校,畢業(yè)至今在河北省灤南縣東黃坨鎮(zhèn)完全學校任教九年級物理并任物理教研組組長 ,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