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葉孝忠
在東南亞的一些小島上,經(jīng)常會遇見留下來不走的老外。離開或留下,說起來挺容易的,但越是簡單的決定,往往讓人耗費心力,舉棋不定。年輕的西班牙人已經(jīng)在印尼的吉麗群島住了兩周,打算在島上找個工作留下來,總比回家失業(yè)強。這樣的小島和終日無所事事的生活會讓人產(chǎn)生幻覺,覺得這才是生活,而一個即興的決定,可能就此改變人的一生,住下來的老外成了企業(yè)家,開了餐館、酒吧或民宿,一住可能就是十幾年,島上不缺這些人。
島上多涼亭(如圖),涼亭是東南亞海岸村莊里的常見建筑,正如村莊的客廳。小而不起眼,卻極其重要,涼亭沒有實際的住宿功能,但卻是當?shù)厝瞬豢苫蛉钡纳罱ㄖ?。?jīng)??梢姰?shù)厝擞崎e地坐在涼亭,半倚半躺,大多數(shù)是婦女,帶著幾個小孩,嬰孩肚子餓時,便寬衣解帶喂奶。好看的涼亭,往往和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建材多為木料,屋頂蓋上茅草,涼亭邊總有一兩棵壯碩的鳳凰木。如果漁村富裕了,自然也會整修涼亭,換上水泥瓷磚。水泥不是天然的材料,自然難以融于周圍的青山碧水中,往往顯得唐突。
涼亭也反映了當?shù)厝说纳顮顟B(tài)和情趣,只有閑人才會花時間在涼亭里聽風看海,正如建造蘇州園林的文人,完全是自娛自樂的閑情雅致。這些文人在狹小的空間里建造亭子還不夠,還要取個詩意盎然的名字,正如自己的寵物。拙政園里的誰與同坐軒,靈感來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充分反映了園主寂寞卻甘于寂寞的心情。然而東南亞的涼亭往往連名字都沒有,因為他們沒有太多未酬的壯志,這樣的生活未必沒有意義,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大部分人的生活還不是一樣,終日勞碌,也不知道為誰而忙,甚至可能還不如漁村涼亭里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