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貴霞+朱鐵軍
摘 要: 貶官文學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直不曾間斷的現(xiàn)象,歷史賦予其特殊的使命,除了發(fā)揮文化傳承的作用外,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制度的反思及貶官們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和品質對后世深遠的影響。語文教學中就選取了眾多貶官文人所寫的詩歌,通過深度挖掘這些詩歌的內容并具體示例,闡述其中的貶官文學及其蘊含的人文精神,重點論述歸隱型和激勵型兩類詩歌中的貶官文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和塑造所產生的積極作用與重要價值,最終揭示其豐富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詩歌教學 貶官文學 人文精神
引言
在語文教材中有相當一部分詩歌作品文質兼美,思想深刻,是中國文化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對于詩歌教學內容與主題的確定,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設計。本文將著重探討貶官文人所寫的詩歌,結合他們在詩歌中所描述的內容,以及他們在詩歌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情感,包括作者在詩歌中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品質,對于當代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有重要意義。通過這些詩歌內容的確定與講授引導和啟發(fā)學生懂得欣賞和愛護自然,從而樹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一、古代詩歌中的貶官文學與當代語文教學的深度關聯(lián)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提出:“中國文化中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了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就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了名譽。于是,人品和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后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盵1]
由此可見,詩歌中的“貶官文學”是指文人被官場放逐后,便寄情于山水,寫下的千古名篇。冷清山水變成名勝古跡,酒后小詩釀成千古佳作??v觀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代詩歌,其中一大部分都是被貶文人所作,編者把他們編入課本,除了讓學生欣賞他們的語言文字外,還要讓學生從他們身上學些什么。語文教材中選取了眾多貶官文人所寫的詩歌,這些詩歌中的貶官文學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語文教學的目的除了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語文課的學習讓學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學會熱愛大自然,關心小動物,關愛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朋友及陌生人;其次,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讓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國家的命運與前途;再次,語文學習不可能從頭到尾輕輕松松,這中間可能會遇到令人意想不到的困難,從書中榜樣的身上讓學生學習他們與困難做斗爭的精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體會與困難做斗爭的快樂,從而增強與困難做斗爭的勇氣。在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刻,作為任何一個學科的老師,都會為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努力,這是每個老師應盡的義務。語文教學擔負著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重任,這是每一個語文老師的使命。
二、語文詩歌教學中貶官文學的思想傾向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貶官文人的詩歌內容流露出來的思想傾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古代文人被貶后,在山水或琴、棋、書、畫中尋求寧靜、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以潔身自好、躲避政治風險,就是尋求歸隱。此類主要作品有: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王維的《山居秋暝》,等等。二類是古代文人雖遭貶黜,身處逆境,但渴望盡忠報國,為民服務,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偉大抱負。此類主要代表有: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蘇軾的《東坡》,等等。被貶文人在這兩極中游動,想入世不得,出世又不甘,靈魂的苦悶,碰撞出火花,成就了中國古代特有的貶官文化?!斑@些詩歌中的貶官文學正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老師在教授時,一定要把教學內容與傳統(tǒng)的思想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人格”[2]。
三、歸隱型貶官文學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貶官文人遭受挫折以后,對于官場的黑暗、世態(tài)的炎涼有了更深切的了解,對官場生活失去了興趣,常常流露出一種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懷,他們把個人的興趣愛好轉入山水或琴棋書畫之中,以此獲得心情的平靜與慰藉。更有多數(shù)貶官文人把目光投入到大自然中,他們以風菊為友,以林泉為鄰,通過欣賞自然美景,忘卻貶謫所帶來的悲涼之心境。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唐代文人劉禹錫,他長期被貶在外,多年的被貶生活使他自云“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發(fā)出了對未來仕途的失望與無奈。長期被貶的生活激發(fā)了他對現(xiàn)實的認識,使得他對功名逐漸淡漠,一切淡然處之,于是在《陋室銘》中寫道:“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睂懗隽怂H官后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將自己的志趣投入到琴棋書畫之中,從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芭c之相對應的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后赤壁賦》中把歸隱視為傲視獨立的表現(xiàn),把返歸自然當作精神的慰藉和享受。貶官后的蘇舜欽有滄浪亭,歐陽修有醉翁亭,蘇軾有超然臺,蘇轍有喜雨亭,要情有所系也;白居易轉向閑適詩,王維著意禪宗詩,陶淵明醉心田園詩,要心有所往也”[3]。
這些貶官士人在貶官后都把對仕途的追求與執(zhí)著轉化為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熱愛,他們在詩歌作品中對大自然進行了盡情的描繪和歌頌,表現(xiàn)出了詩人的美好志趣,繪制出了動人的場景,給讀者帶來了審美享受和高雅情趣。語文教師在講授這類詩歌作品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那是因為當代中學生生活在高樓大廈中,天天過的是三點一線的生活,上各種學業(yè)和興趣班,根本就沒有時間和機會親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久而久之他們對大自然就感到陌生與麻木,不懂欣賞,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和崇高,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導致學生缺乏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學生存在各種破壞大自然的行為:亂扔垃圾、踐踏草坪、采摘花木等;出外旅游時,在旅游景點亂涂亂畫,破壞文物。歸隱型貶官文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讓學生走進詩歌,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在教師的引導下感受大自然、走進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讓他們在陶淵明的筆下感受大自然的恬淡、閑適和悠閑自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選自《飲酒》;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選自《歸園田居》),詩人因不滿現(xiàn)實官場的黑暗,辭官歸隱,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雖然物質貧乏,但詩人內心充實,心情舒暢,寫出了鄉(xiāng)村生活的恬淡、寧靜、平和和大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脫離官場后的自由心境。詩人在大自然中重新認識了自我,在大自然中重新找到了自我,有了心靈的追求和精神的寄托,由此可見自然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同凡響的。
語文老師在講解這類詩歌內容時,可以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讓學生懂得如何欣賞大自然的美妙和偉大,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和諧與優(yōu)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品位,同時明白在大自然中我們不僅可以尋找到自我,還可以尋找到自己想要追求的理想和目標。人類可以改造大自然,但更多的應該是保護大自然,因為人類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應該感謝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牢牢樹立環(huán)境保護意識,懂得熱愛大自然就是熱愛人類自己,人類應該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懂得用自己的雙手美化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人與自然相互依存,人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的環(huán)境和資源,也獲得精神上的陶冶,所以社會的發(fā)展不能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當代的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更應該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使人類社會與大自然和諧發(fā)展。
四、激勵型貶官文學與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北宋被貶的文人士大夫的心情與上文類似處境的墨客騷人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雖有貶謫的困苦、失意的牢騷,但卻輕易不沮喪、不悲觀、不沉淪,仍然試圖舒眉一搏,對前途保持著樂觀的向往”[4]。宋代士大夫貶居期間的這種特殊心態(tài),使得他們即使被貶出京,依然對生活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文章中仍有一種向上的引發(fā)力,在這類詩歌中貶官文學更多地流露出貶官士人們悲天憫人、憂國憂民的精神,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莫過于北宋的蘇東坡。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讓學生在欣賞這類詩歌內容本身時,更多地關注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讓學生從貶官士人的身上學習他們那種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以此培養(yǎng)中學生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他們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難,曾屢次遭到貶謫,曾先后被貶到黃州、惠州、譫州等地,直至被貶到海南。仕途生涯如此坎坷的蘇東坡并沒有因為政治上的一次次打擊、迫害而泯滅政治理想和拯濟蒼生的信念。他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的都是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精神,如:“他在《東坡》一詩中寫道:‘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葷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此詩意象迭出,深含著詩人獨立危行的人生意念。如果把它當作一首象征詩來讀,就可以看到,經過‘烏臺詩案、流貶風雨的洗禮,一個不向生活屈服的‘野人,夜晚獨自行進在坎坷的路上,竹杖拄地,發(fā)出鏗鏘之聲”[5]。又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獵》)。這首詞是作者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自請到密州的第四年所作。詞人雖然人到中年,但在他的身上仍有著年輕人的活力和朝氣,這在詞的上闋中有明確的表現(xiàn)??v觀整首詞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希望朝廷能派遣像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皶斓窆鐫M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以形象的描畫,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和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又如他在密州任上寫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雖然此時詞人被貶并與親人分離,但他仍能保持胸懷的樂觀而曠達,正是他以這種安然自得的態(tài)度對待每件事,他雖一再貶官,卻能泰然處之,內心曠達,處變不驚。他每到地方上任后,始終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關心人民,恪盡職守。他每到一處都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賦稅、體察民情。這些造福百姓的政績深受百姓的歡迎,同時他的這種精神也影響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即使今天他的精神仍然有著積極的作用。
如今很多學生只是一味地為中考和高考而努力奮斗,為了能考上一個好大學,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了過上衣食無憂安逸的好生活,認為這就足夠了。對于身邊的事情漠不關心,更別說國家大事。現(xiàn)如今的國際局勢愈發(fā)緊張,最近美國、日本、菲律賓、韓國等國不斷對我國進行滋事挑釁,在這一重要時刻,我們更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憂患意識,從而具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高度社會責任感。通過課本中這些貶官文學的學習,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個人的利益和國家、集體的利益是休戚相關的,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就沒有個人的幸福和安寧。因此,要讓學生明白;我們一定要把國家、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時刻關心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個人的夢想要建立在國家夢想的基礎之上,個人夢想的實現(xiàn)要有利于國家夢想的實現(xiàn),讓自己的夢想和如今的“中國夢”一起實現(xiàn),從而真正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要讓學生擔負起時代賦予的神圣職責,在紛繁復雜的特殊年代,更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擔負起民族振興的使命。
結語
這些詩歌中的貶官文學作品讓當代學生明白了人生之旅并非一帆風順,它必將充滿荊棘和坎坷,不管是在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不能喪失希望,一定要對未來充滿堅定的信念,以樂觀的精神面對一切,以一顆平靜的心態(tài)坦然面對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貶官文學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直不曾間斷的現(xiàn)象,歷史仿佛賦予了他們特殊的重任,除了文化的傳承要更多地依靠貶官外,還有對人性的思考、對制度的反思,更多的是對后世的影響。我想這也是語文教材編者之所思,他們肯定希望學生在學習這些詩歌內容時感受到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和品質,并從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社,1992:101.
[2]張旭.淺談初中語文課文中的“貶官文學”及其教學[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5):81-82.
[3]肖紅玉.“貶官文學”的研究[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6543d2db4daa58da0114a7c.html.
[4]王運濤.略論貶官士人的特殊心態(tài)及其文學表現(xiàn)[J].沈陽大學學報,2004(5):81-85.
[5]尚永亮.唐宋貶謫詩的發(fā)展嬗變與特點[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34-44.
基金項目:安徽省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安徽工程大學國際工程師學院辦學特色探索與創(chuàng)新實踐”(2016jyxm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