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
在古人的詩詞中,可以看見“歸”“鄉(xiāng)”“家”“故鄉(xiāng)”“故園”“作客”“羈旅”等字屢屢出現,因此可以推想古人對于故鄉(xiāng)是何等地親愛、渴望,而對于離鄉(xiāng)作客是何等地嫌惡。其例不勝枚舉,普通的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李白)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杜甫)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白居易)
隨便拿本《唐詩三百首》來翻翻,已經翻出一打的實例了。以前我曾經說過,古人的詩詞集子,幾乎沒有一頁中沒有“花”字、“月”字、“酒”字?,F在又覺得“鄉(xiāng)”字之多也不亞于以上三者。由此推想,古人所大欲的大概就是“花”“月”“酒”“鄉(xiāng)”四事。一個人只要能一生雅坐在故鄉(xiāng)的家里對花邀月飲酒,就得其所哉。
現代人就不同:即使也不乏歡喜對花邀月飲酒的人,但不一定要在故鄉(xiāng)的家里。不但如此,他們在故鄉(xiāng)的家里對花邀月飲酒反而不暢快,因為鄉(xiāng)村大都破產了。他們必須離家到大都會里去,對人為的花,邀人造的月,飲舶來的洋酒,方才得其所哉。
所以花、月和酒大概可以長為人類所愛慕之物;而鄉(xiāng)之一字恐不久將為人所忘卻。即使不被忘卻,其意義也得變更失去了“故鄉(xiāng)”的意義,而僅存“鄉(xiāng)村破產”的“鄉(xiāng)”字的意義。
這變遷原是由于社會狀態(tài)不同而來。在古昔的農業(yè)時代,一家可以累代同居在故鄉(xiāng)的本家里生活。但到了現今的工商業(yè)時代,人都離開了破產的鄉(xiāng)村而到大都會里去找生活,就無暇記念他們的故鄉(xiāng)了。他們的子孫生在這個大都會里,長大后又轉到別的大都會里去找生活,就在別的大都會里住家。于他們而言就只有生活的地方,而無所謂的故鄉(xiāng)?!暗教帪榧摇保诠糯巧贁档挠畏缴?、俠客之類的事,在現代卻變成了都會里職工的行為,故前面所舉的那種詩句,現在已漸漸失卻鑒賞的價值了。現在都會里的人舉頭望見明月,低頭所思的或恐是亭子間里的小家庭。而青春作伴,現代人看來最好是離鄉(xiāng)到都會去。至于因懷鄉(xiāng)而垂淚、沾襟、雙袖不干,或是春夢夜夜歸鄉(xiāng),更是現代的都會之客所夢想不到的事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于此可見一斑。農業(yè)時代的生活不可復現。然而大家離鄉(xiāng)背井,擁擠到都會里去,又豈是合理的生活?
(孟母摘自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禪外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