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東方白鸛:不哀鳴不代表我不悲傷
◎田野
在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上,生活著一種“穿著紅絲襪”的長腿大鳥。它身材與鶴相似,卻因為不會叫,面臨著有苦說不出的窘境:它的家園被人不斷蠶食,美食被人屢屢霸占,遷徙路上還要遭槍炮和陷阱伏擊。它就是瀕危程度不亞于丹頂鶴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屬鸛形目鸛科鸛屬,是亞洲東部特有的大型涉禽。它們體長111~128厘米,重4~4.5公斤,粗壯的嘴十分堅硬,長度超過20厘米,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線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東方白鸛身穿“白衣黑裙”——全身羽毛皆為白色,只有初級飛羽(即翅尖和翅后緣)為黑色,并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它們兩條鮮紅色的大長腿格外醒目,就像穿了紅絲襪。
1873年,英國駐上??傤I事館工作人員博伊斯(R.H.Boyce),把來自日本橫濱的一對東方白鸛送給了英國博物學家郇和。郇和認為這是一個新種,為紀念博伊斯,將它命名為“boyciana”(意為白鸛),英文名為“Boyce's Stork”(意為“博伊斯的鸛”)。此后,東方白鸛長期被視為白鸛(也叫歐洲白鸛)的亞種。直到上世紀60年代,東方白鸛作為獨立物種的觀點逐漸被人們接受,因為它的確與歐洲白鸛有許多明顯不同的特征:東方白鸛的體型更大;歐洲白鸛的嘴是紅色的,嘴尖也不上翹;東方白鸛性情較為暴躁,攻擊性強,棲息地盡可能遠離人類活動區(qū)域,而歐洲白鸛性情正好相反,而且喜歡靠近人類居住地棲息。
東方白鸛屬于候鳥,棲息于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它們的主要繁殖地分布在我國黑松江省,包括三江平原的洪河、興凱湖、珍寶島、撓力河以及松嫩平原的扎龍自然保護區(qū),俄羅斯遠東地區(qū)也有分布。它們的越冬地則在南方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上,包括江西鄱陽湖、安徽升金湖、湖北沉湖、長江口等地,香港米埔、湖南洞庭湖、江蘇鹽城、日本、韓國等地也有零星個體越冬。遷徙時途經(jīng)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等省市。
魚類是東方白鸛的主食,在其食譜中的占比達70%~90%,最大的魚超過一公斤。東方白鸛還有種類豐富的零食,涵蓋了蛙類、嚙齒類、蛇、蜥蜴、軟體動物、甲殼類、昆蟲甚至雛鳥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情況下,東方白鸛只在巢附近500米范圍內(nèi)覓食,但食物缺乏時最遠可飛到五六公里以外。覓食活動主要集中在晨昏時分,中午休息或在巢上空盤旋滑翔。它們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行動,邊走邊啄食,步履輕盈矯健。
東方白鸛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jié)常成群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jié),常集成數(shù)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休息時常單腿站在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縮成“S”形。它們在地上起飛時需要先助跑一段距離,并用力扇動兩翅才能升空。飛翔時頸向前伸直,腳伸到尾后,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
雖然鸛與鶴都是大型涉禽,但鸛因為缺少有鳴管這個生理構(gòu)造,不能像鶴一樣可以發(fā)出響亮的鳴叫。遇到入侵者時,它們通過上下嘴的急速拍打,發(fā)出一種“嗒嗒嗒”的嘴響聲,并伴隨著頸伸直向上、頭仰向后、兩翅半張、尾向上豎起、不停地走動等一系列動作,以示恐嚇。從外表上看,鸛的嘴更加粗大厚實,身材也顯得笨重,不如鶴靈活。
每年4~6月是東方白鸛的繁殖期,3月中旬,它們的主力部隊就來到東北的繁殖地,通常成幾只至10多只的小群遷來。從3月中下旬開始,雄鳥外出收集“建材”,雌鳥留在樹上搭窩。巢區(qū)多選在不被打擾、食物豐富又有稀疏樹木或小塊叢林的開闊草原和農(nóng)田沼澤地帶。巢通常筑在樹頂端枝杈上,由干樹枝堆集而成,呈盤狀,外徑120~230厘米,深15~35厘米,高50~200厘米。如果愛巢未受干擾和破壞,或者當年繁殖成功,來年還會被這對東方白鸛夫妻接著用,并且在整個繁殖期間不斷修補和增大。從開始產(chǎn)卵到幼鳥出飛期間,巢高增加大約17厘米,巢外徑增加約20厘米。繁殖期內(nèi),雌雄鳥隨時都可能在巢上交配。
東方白鸛的產(chǎn)卵時間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多數(shù)在4月中旬。每窩產(chǎn)卵4~6枚,偶爾也有2~3枚的記錄,通常隔一天產(chǎn)一枚。卵呈白色,形態(tài)和雞蛋差不多,但平均重量近130克,約是雞蛋的2.5倍。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每天輪換2~4次,晚上全由雌鳥孵卵。經(jīng)過31~34天的孵化期,雛鳥破殼而出,由父母共同喂養(yǎng)。此時雛鳥全身被有白色絨羽,嘴為橙紅色。長到55天時,雛鳥可在巢附近短距離飛翔,60~63天后就隨親鳥一起飛離巢區(qū)覓食,不再回窩,四五歲時達到性成熟。據(jù)在籠養(yǎng)條件下的觀察,東方白鸛的壽命可達48年以上。
近幾十年來,人類活動讓東方白鸛的種群數(shù)量和分布范圍屢屢告急。1959年以后,東方白鸛在日本便沒有成功繁殖的記錄,到1970年僅剩下1只;1971年,朝鮮最后一對東方白鸛中的雄鳥被獵殺,朝鮮的繁殖種群也消失了;俄羅斯和中國境內(nèi)的繁殖地也正處于迅速萎縮的過程中。森林采伐、濕地開墾、大興水利、過度捕撈等行為,摧毀了東方白鸛在繁殖季節(jié)用于筑巢的高大樹木,并奪走了它們的食物來源。另外,把東方白鸛關進動物園的做法也是一種威脅。
因此,東方白鸛在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的紅色名錄中被評估為“瀕危級”(EN),在我國也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據(jù)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最新(2016年10月)資料估計,全球東方白鸛的成年個體的數(shù)量只有1000~2499只,其珍稀程度不亞于大熊貓、丹頂鶴等旗艦物種。
東方白鸛通過上下嘴的急速拍打,發(fā)出“嗒嗒”的嘴響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