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語
在世界百科之林中,有三大著名的英文百科全書,被稱為“ABC百科全書”。A指的是《美國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Americana);B指的是《不列顛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Britannica),又稱《大英百科全書》;C指的是《科里爾百科全書》(Collier' Encyclopedia)。其中又以《不列顛百科全書》最為知名和最具權(quán)威性??墒牵阒绬??最早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完全是名不見經(jīng)傳之輩憑一己之力完成的。
《不列顛百科全書》
《不列顛百科全書》誕生于18世紀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氛圍中。蘇格蘭的書商兼印刷工人科林·麥克法奎爾和雕刻家安德魯·貝爾決定出版一套工具書。他們以200英鎊的報酬聘請了28歲的威廉·斯梅利,讓他編撰一部三卷共100章的百科全書。
威廉·斯梅利是愛丁堡人,他的確切出生日期和早年間的生活不為人所知,只知道他作為學徒的第一份工作是用鯨須制作女士緊身衣的支撐。斯梅利1768年開始編撰,當年12月出版第一卷,1771年三卷出齊,共2391頁,包括160幅銅板雕刻。三卷的篇幅差不多,分為A-B、C-L和M-Z。
現(xiàn)在看來,第一版《不列顛百科全書》中不實、偏頗和猜測的內(nèi)容幾乎和事實一樣多。比如,智人種下分美洲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和怪物;石油可以作為藥膏來緩解肢體疼痛,甚至治療癱瘓;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沒有被收入書中,盡管當時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這兩塊陸地,但還沒有被英國殖民。全書用40頁篇幅介紹馬的常見病,但根本沒有提到兒童,女人詞條只有“女性的人,參見人類”寥寥數(shù)語。盡管如此,第一版還是取得相當成功,售出了3000套。
由于第一版的成功,麥克法奎爾和貝爾決定出版更大篇幅的第二版。由于斯梅利拒絕繼續(xù)編輯,麥克法奎爾本人任編輯,于1784年出版。第二版共10卷,8595頁。
1788~1797年出版的第三版真正達到了百科全書的標準。這一版開始的編輯是麥克法奎爾,麥克法奎爾死后由喬治·格雷戈擔任編輯。它有18卷,加上2個補充卷,16000多頁。這一版中也包括格雷戈聘請的英國學者特別為全書撰寫的文章。這一版奠定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后來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書之一的基礎(chǔ)。此后,分別于1810年、1817年、1823年出版第四版到第六版,包括增補版。
19世紀20年代末,愛丁堡的布萊克兄弟出版社收購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分別于1842年、1860年和1889年出版了第七到第九版。第九版也被稱為學者版,其中包括眾多著名學者寫的非常深奧的學術(shù)文章。有人稱它為英語百科全書歷史上的頂峰,有人甚至稱該書的權(quán)威性“僅次于上帝”。
1901年,《不列顛百科全書》轉(zhuǎn)移到美國,總部設(shè)在美國芝加哥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公司作為出版者。1903年出版的第十版實際上是第九版的一個補充版,共11卷,還包括地圖和目錄卷。1910年出版的第11版基本上被重寫,該版被看作是《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經(jīng)典版,既保持了學術(shù)上的嚴謹性,也提高了可閱讀性,文章篇幅也有縮短。這個版本也是第一個所有卷同時出版的版本。第12和13版均以三卷補充卷的形式出版,它們必須與第11版一起使用。1929年出版的第14版有近1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0位學者專家參與撰述,共24冊,確立了《不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界中的權(quán)威地位。
紙質(zhì)版的最后一個版本是1974年出版的第15版,此后每隔一段時間修訂一次,直至2012年出版社宣布停印紙質(zhì)版,轉(zhuǎn)向數(shù)字版。于是,重達62千克的2010年的修訂版一下子炙手可熱,訂單紛紛涌來。
20世紀以來,許多知名學者都為這部百科全書撰寫過文章,其中包括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人物,如弗洛依德、愛因斯坦、托洛茨基、哈里·胡迪尼(對,就是那個魔術(shù)師),還有五位美國總統(tǒng):赫伯特·胡佛、約翰·肯尼迪、林登·約翰遜、吉米·卡特和比爾·克林頓。
《美國百科全書》
《美國百科全書》是美國第一部大型綜合性百科全書。1829~1833年,德裔美國人弗朗西斯·利伯以德國《 布羅克豪斯社交詞典 》第七版為范本編成13卷的初版《美國百科全書》。此后有過幾次修訂并增補為14卷。1902年,經(jīng)過改編的16卷版本問世,后又經(jīng)多次修訂,1912年修訂版為22卷。
1918~1920年間,在總編輯喬治·埃德溫·賴納斯的主持下,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增補,擴充到30卷,《美國百科全書》的篇幅從此基本上固定下來,并從1923年起,每年出版《美國百科年鑒》一卷,作為全書的補編。
全書采取兩種更新內(nèi)容的方法,其一是對動態(tài)性資料,如選舉結(jié)果和重大政治變動,采用連續(xù)修訂制;其二是對于一般性的資料在一定時期內(nèi)“逐卷全面修訂”,改寫或刪除舊條目,及時增加新條目。
《美國百科全書》內(nèi)容偏重歷史、地理和人物傳記。重大主題條目篇幅較長,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條長達 169頁。歷史文獻收錄較多,如“美國憲法”“獨立宣言”“奴隸解放宣言”“華盛頓告別辭”等。
《科利爾百科全書》
與前兩部百科全書相比,《科利爾百科全書》歷史較短,內(nèi)容和所面向的讀者也不同。
彼得·費內(nèi)倫·科利爾是一位出生于愛爾蘭的美國著名出版家,創(chuàng)辦了《科利爾》周刊。他的兒子羅伯特·約瑟夫·科利爾也是一名出版家??评麪柛缸庸境蔀槊绹敃r書刊銷量最高的出版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彼得的侄子羅伯特·科利爾同樣是一名出版家,還是一名作家,以及與卡內(nèi)基齊名的成功學家,他擅長通過寫信或?qū)憦V告銷售書籍及其他任何東西。
科利爾父子公司1902~1929年出版了《科利爾新百科全書》,后來更名為《國家百科全書》。羅伯特·科利爾死后,公司被出售給克羅韋爾公司。1950年,克羅韋爾-科利爾公司出版了全新的20卷《科利爾百科全書》,1962年擴展到24卷。每年還會出版一本《科利爾年鑒》作為內(nèi)容更新與補充。直到1998年停印紙質(zhì)版。微軟公司買下了該全書的電子版權(quán),將其做成線上百科。
《科利爾百科全書》是一部適合于非專業(yè)人員、青年學生閱讀的百科全書,內(nèi)容配合美國大學和中學的全部課程,并著眼于普通人日常感興趣的主題以及實用的現(xiàn)代題材,可讀性強,豐富的彩色插圖也是其特色?!犊评麪柊倏迫珪妨D成為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
【責任編輯】龐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