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心慧+尚菲菲
摘要: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從事交際回避不了文化差異問題。雖然交際的實現(xiàn)可以通過一些非語言形式,但人類表達思想,交流感情主要還是通過語言這個符號系統(tǒng)作為媒介的。它既是文化這個龐大系統(tǒng)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象折射。當具有不同文化知覺和符號系統(tǒng)的人們使用非母語進行交際的時候,總是或多或少地伴隨著母語的文化特征,難免會產(chǎn)生語用差異。詞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蘊藏著豐富的文化思想內(nèi)涵。本文試圖從時間詞、顏色詞、稱謂詞、委婉詞、典故等在跨文化交際中所引起的語用差異來幫助人們分析和認識不同的文化民族性。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語用差異;詞匯;文化民族性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2-0226-02
一、跨文化交際
眾所周知,文化與交際密不可分,正如美國語言學家Smith所描述的:“Whenever People interact they communicate. To live in societies and to maintain culture they have to communicate.” 人們正是通過交際才能夠習得、掌握、傳播和保留文化。雖然交際的實現(xiàn)可以通過一些非語言形式,但人類表達思想、交流感情主要還是通過語言這個符號系統(tǒng)作為媒介的。跨文化交際指的就是交際一方或雙方使用非母語進行的交際。由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所使用的第二語言總是或多或少地伴隨著母語的文化特征,所以當具有不同文化知覺(cultural perceptions)和符號系統(tǒng)(symbol systems)的人們進行交際的時候,難免會產(chǎn)生語用差異,從而改變交際活動。
二、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差異
語言之所以能成為人們之間的交際工具,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由于語言形式(包括內(nèi)在和外在形式)的普遍性;二是語義的普遍性,如許多民族的語言都能找到人類生活、描述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的最基本詞匯,在許多民族的語言中都能找到等值或近似的詞語。這些普遍性是人類相同語言機能的反映,它超越了任何一種自然語言的時空界限,使跨文化交際成為可能。但是,各種語言之間在語音、語法、詞匯上的區(qū)別,也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一些困難,但最主要的困難來自于不同民族文化上的差異。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們使用語言的規(guī)約各不相同,其民族心理、思辯模式和推理模式也各不相同,從而出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差異,這種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語言的民族差距。
三、詞匯所反映的文化民族性
1.時間詞。中西文化都把時間看成一個連續(xù)體,但西方人的民族性較多地表現(xiàn)在不計成敗,憧憬未來,站在“現(xiàn)在”這個點上,面對著將來,將來在他們的面前,過去則在他們的背后,試比較: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我們說到故事后頭去了。
He slipped back in time, as he did so easily nowadays. He was fifteen years old and still on his fathers farm.他的思緒又回到了從前,近來他常常這樣。他仿佛又回到了十五歲那年,還住在父親的農(nóng)場上。
而傳統(tǒng)的中國人則喜歡追憶往事,沉醉其中,他們仿佛是面朝著過去站著,把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看成在前面,而把待發(fā)生的事情看成在后面。
例如,唐代詩人陳子昂的名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戴叔倫的詩句“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成語“前塵往事”、“前車之鑒”、“后繼有人”、“后來居上”等。
2.顏色詞。顏色詞有特殊文化含義,不僅在人們對顏色的客觀上的切分不同(光譜學切分),更在于顏色詞有其特殊的聯(lián)想意義,不同民族由于生活環(huán)境,心理因素迥異,觀察角度不同,對顏色的感受往往不盡相同。各個民族自古就用顏色代表政治派別或社會地位。在古老的中國,黃色是帝王的象征,因為根據(jù)儒學思想,“黃色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世不易”。黃色是萬世不易的大地自然之色,代表了天地之美,成為尊色。在清代,巡行扈從大臣,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黃馬褂”。隋、唐時,“黃衫”是少年所穿的華貴衣服,杜甫在《少年行》中寫道:“黃衫年少來宜數(shù),不見堂前東逝波?!倍谟⒚赖葒?,黃色的聯(lián)想意義卻是“怯懦、卑鄙”:He is too yellow to say “no” to his wife.
3.委婉語。了解西方文化的人都知道,《圣經(jīng)》是基督教的經(jīng)典,而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因此不少委婉語來自《圣經(jīng)》,如go west, go to heaven, go to ones Maker, be with God, go the way of all flesh, return to dust…….又如 cross the Jordan (Jordan 即基督教的冥河——Styx,是分開荒原與迦南——上帝賜予亞伯拉罕之地的界河);再如hand in ones accounts 及go to ones (long) account都出自“最后審判日”(Day of Judgment)?;浇陶J為最后審判日人人都要把記載自己在世上所作所為的賬本交給上帝加以審判。對于不熟悉《圣經(jīng)》的英語學習者,這些說法只會弄得他們一頭霧水。在中國,佛教、道教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就好比《圣經(jīng)》對西方人的影響。如“去見閻王老爺”——中國佛教和道教都有“十王”的傳說。閻王,亦稱閻羅王,是主管地獄的神?!端鍟ろn擒虎傳》: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又如“往生”亦可指“死”。佛教認為,修行凈土念佛法門的人死后可以在極樂凈土或其他佛土托生,故轉義為“死”了。再如“去極樂世界了”?!皹O樂世界”是梵文Sukhāvatī的意譯,一譯“安樂國”、“安養(yǎng)國”,或稱為凈土。佛經(jīng)說這是阿彌托佛成道時依著愿力而建立的,遠在西方十萬億佛土以外的世界。
4.典故。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于不了解彼此歷史文化的民族而言,成語典故引起的語用差異??蓪е抡Z用失誤。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獨特思想的民族,而且具有悠久的文學藝術歷史,她的歷史典故不僅豐富了漢語的表達力,且極具說服力,但對于異族人而言,很多典故真讓他們有如墜五里霧中的感受。如果不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在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故事,他們無法理解“管鮑之交”會用來形容“某某和某某關系十分密切”。如果不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代諸侯有“歃血為盟,割牛耳取血,盛牛耳于珠盤,由盟主執(zhí)盤”的做法,他們也無法理解“執(zhí)牛耳”泛指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在英美語言中,《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及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是典故的主要來源,如果一個英語學習者忽略了對這些知識的了解,那么他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際是不可能百分之百順暢的。如在黃源深編寫的《英國散文選讀》中有一篇英國散文家埃德蒙·維羅爾·盧卡斯(Edmund Verral Lucas)寫的散文The Town Week,其中有這樣一句話:“Monday is flat because one has been idling, perhaps unconsciously absorbing notions of living like the lilies.” “l(fā)iving like the lilies.”出自《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第6章第28—29節(jié):“你們觀察,田野中的百合花是怎么生長的?它們不勞作,也不紡織。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在他最榮光的時候,所穿著的,也比不上這花中的一朵?!比绻覀儧]有這方面的知識,怎么也不會將“l(fā)iving like the lilies”與“idling”聯(lián)系起來。而沒有讀過莎士比亞名著《威尼斯商人》的人不知道 “a Shylock(夏洛克)”指的是貪婪、殘忍、追求錢財、不擇手段的守財奴。事實上還有很多其他的詞匯亦能夠反映民族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我們不僅要了解外國語言與本族語的異同點,還應注意語言所蘊含的民族文化,應以客觀的態(tài)度對待其他民族的傳統(tǒng)、情感、價值觀、生活方式等,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語言文化的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鄧言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顧嘉祖,陸昇.語言與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0.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 Differences in Lexical Word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N Xin-hui,SHANG Fei-f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870,China)
Abstract:As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they are inevitably faced with the issu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Though communication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certain non-lingual forms,language is the primary medium through which humans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emotions. Language is part of the larger system of culture,as well as a mirror reflection of culture. When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perceptions and symbol systems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they are more or less influenced by their national cultures. Words—the most active element in a language,contain rich connotations in terms of culture. This paper,through the study of temporal words,color words,addressing terms,euphemisms and allusions,is aimed tentatively to help people analyze and recognize the cultural identity expressed by lexical words.
Key words: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pragmatic differences;lexical words;cultur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