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鈺斌
摘 要: 選取2005-2015年武漢城市圈市域相關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圈內9個城市旅游競爭力,并通過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分析其演變特征。研究結果表明:黃石市旅游發(fā)展水平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鄂州市和仙桃市旅游發(fā)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動幅度較大,而圈內其它6個城市波動幅度較小,呈現出波浪形變化形態(tài),未來變化趨勢不明顯;武漢城市圈中心城市旅游競爭力總是強于邊緣城市;現階段,圈內東部城市旅游競爭力強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強于北部城市;邊緣城市旅游競爭力呈現出從東部率先提升,并順時針逐漸提升的演變特征。
關鍵詞: 武漢城市圈;旅游競爭力;時空差異;演變特征
中圖分類號: F592.7;F2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7)02-0046-05
一、引言
武漢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稱武漢“1+8”城市圈、“大武漢都會圈”,是指以武漢為中心,以武漢及周邊100千米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9個城市構成的區(qū)域經濟聯合體。武漢為城市圈中心城市,黃石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涉及工業(yè)、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諸多領域。面積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是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群之一。武漢城市圈是湖北省經濟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域和生產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區(qū)。它不僅是湖北經濟發(fā)展的核心區(qū)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zhàn)略支點,是武漢重返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舉措。自“武漢城市圈”提出以來,學界就對其持續(xù)關注并進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經濟聯系空間結構及引力格局劃分方法[1]、經濟—資源—環(huán)境耦合作用[2]和演化[3]、城鄉(xiāng)文化整合的空間結構[4]、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5]、城市區(qū)位與可達性分析[6]、城鎮(zhèn)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相應[7]、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8]等方面。武漢城市圈旅游資源富集,基礎設施完善,圈內有4A級以上景區(qū)48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3個,國家地質公園3個,國家森林公園10個。但學界對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旅游發(fā)展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于旅游景區(qū)空間結構[9]、旅游經濟網絡結構及演化[10]、景區(qū)交通可達性[11]、旅游景區(qū)時空差異[12]、旅游流集聚擴散特征及路徑分析[13]、旅游經濟的空間溢出[14]、體育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15]、旅游產品系統策劃[16]等方面。通過對武漢城市圈的旅游研究文獻進行梳理,不難發(fā)現,目前尚沒有學者對圈內9個城市的旅游發(fā)展差異和演變特征進行研究。而進行此項研究,有助于了解圈內9個城市旅游發(fā)展差異及其演化特征,對圈內9個城市旅游的協同發(fā)展具有現實意義?;诖?,本文用城市旅游競爭力來表示城市旅游發(fā)展水平,并從經濟發(fā)展競爭力、旅游吸引力、社會發(fā)展競爭力、城市環(huán)境競爭力四個方面構建城市旅游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并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2005年以來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旅游競爭力并分析其時空差異和演變特征。
二、 旅游競爭力量化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學者主要把國家或地區(qū)作為旅游競爭力量化研究的對象,較少對城市進行相關研究[17~18]。國內學者對城市旅游競爭力進行量化評價的研究則較為豐富。王琪延,王湛春從城市發(fā)展競爭力、旅游市場競爭力、旅游產品及資源競爭力、旅游服務競爭力四個方面構建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應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293個地級及以上城市旅游效率進行了分析[19]。祝曄從城市環(huán)境競爭力、城市旅游吸引力、城市產業(yè)競爭力、旅游保障競爭力以及旅游發(fā)展?jié)摿ξ鍌€方面構建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對江蘇省各城市的旅游競爭力進行評價并分析了其空間格局形成機理[20]。劉中艷、羅瓊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從顯性指標和分析性指標兩個角度構建了適合地級城市的旅游競爭力測度指標體系[21]。還有其他學者從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對城市旅游競爭力構建評價指標體系[22~24]。
三、武漢城市圈城市旅游發(fā)展時空演變及分析
1. 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參照國內學者對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并依據數據的科學性、可獲取性和可測量性等原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基本變量進一步篩選。SPSS19.0統計軟件輸出結果顯示,經濟發(fā)展競爭力、旅游吸引力、社會發(fā)展支持力、城市環(huán)境競爭力四個公因子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在90%以上,可較好對城市旅游競爭力作出解釋。因此,本文從經濟發(fā)展競爭力、旅游吸引力、社會發(fā)展支持力、城市環(huán)境競爭力四個方面出發(fā),選取GDP總量、旅游總收入、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3A級以上景區(qū)(點)數、公路密度等19個指標、構建包括一個目標層、四個要素層、19個指標層的旅游競爭力綜合指標評價體系(表1)。
2. 數據處理及分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05—2015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的《統計年鑒》,部分缺失數據來源于各個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計公報》。其中,3A級以上景點(區(qū))數據來源于湖北省旅游發(fā)展委員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數據屬來源于環(huán)保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數據來源于國務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來源于文化部,國家森林公園數據來源于國家林業(yè)局,國家地質公園數據來源于國土資源部,世界遺產數據來源于世界遺產委員會(UNESCO)。以《旅游景區(qū)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GB/T17775-2003)景觀質量評分細則中5A、4A和3A級旅游景區(qū)需具備的最低分值作為相應級別景區(qū)對游客的吸引力,并認為相同級別的旅游景區(qū)(點)對游客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對應的各級景區(qū)點的分值分別為90、85和75,因此3A級以上旅游景區(qū)指數=5A級景區(qū)個數×90+4A級景區(qū)個數×85+3A級景區(qū)個數×75。旅游知名度=世界遺產數×20+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指數×10+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數×10+國家級生態(tài)示范區(qū)數×10,旅游特色指數=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數×10+國家地質公園數×5+國家森林公園數×5+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數×5。
借助SPSS19.0統計軟件,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對2005—2015年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旅游競爭力進行計算。在因子分析前,先對各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數量級的差異。計算公式為:
xj=■(1)
其中,Xj是經數據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xj是未經數據標準化處理的指標,Xj是第j個指標的均值,是第j個指標的標準差。
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運用方差最大法進行正交旋轉、以因子特征值大于1為標準提取公因子,對各年的數據進行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得分。然后根據各主因子與指標之間的數量關系,即公式(2)計算各個主因子的得分:
Fi=■aijxj(2)
其中,Fi是第i個主因子的得分,aij是第j個指標在第個i主因子的載荷。
再利用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計算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的旅游競爭力綜合得分,旅游競爭力計算公式如下:
TC=■biFi(3)
其中,TC是旅游競爭力,bi是第i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TC值越大,代表旅游競爭力越強。2005—2015年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的旅游競爭力綜合得分如表2。
3. 武漢城市圈城市旅游競爭力時序演變
圖1是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旅游競爭力隨時間變化圖。由圖1 可以看出,2005年以來,武漢市旅游競爭力在[1.29,1.55]區(qū)間內波動,未來變化趨勢尚不明顯,2005-2007年呈現出“V”型波動;2008-2014年基本沒有變動,呈現出直線形態(tài);2014-2015年,有明顯地下降。黃石市旅游競爭力2005-2015年呈現出波動上升趨勢,2005-2008年一直下降,在2008年到達最低點后開始上升并在2010年到達小區(qū)間內的高點,在2011年短暫地下降后又開始上升并在2013年超過2010年的高點。鄂州旅游競爭力2005-2015年波動幅度較大,未來變化趨勢尚不明顯,2005-2009年呈現出“N”型波動形態(tài),分別在2007和2008年到達最低和最高點,2009-2015年呈現出“U型”波動形態(tài),但沒有超過之前所到達的高點。仙桃旅游競爭力2005-2015年波動幅度較大,2005年旅游競爭力最大,在2006年大幅度下降,在2007-2014年逐漸上升,但沒有超過2005年的高點,但在2015年大幅度下降,并低于2006年的低點,未來變化趨勢不明顯。孝感、黃岡、咸寧、天門、潛江旅游競爭力2005-2015年波動幅度不大,呈現出波浪形變化形態(tài),未來變化趨勢不明顯。
4.武漢城市圈城市旅游競爭力空間演變
為探究武漢城市圈城市旅游競爭力空間演變特征,需要對圈內9個城市旅游競爭力進行等級劃分。本文約定:TC≥0.3,表示旅游競爭力強,處于第一等級;0≤TC<0.3,表示旅游競爭力較強,處于第二等級;-0.3≤TC<0,表示旅游競爭力一般,處于第三等級;TC<-0.3,表示旅游競爭力弱,處于第四級別。選取2007、2009、2013、2015年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旅游競爭力探究其空間演變特征。
從圖2可以看出,武漢市旅游競爭力一直處于第一等級,武漢城市圈其它城市旅游競爭力與其相比,差距明顯;2005年,武漢城市圈西部城市旅游競爭力強于東部城市,南部和北部城市則處于同一級別;近年來,呈現出東部城市旅游競爭力率先提升并從2005年的第四級別躍升至2015年的第二級別,西部城市旅游競爭力下降明顯,從2005年的第三級別下降到2015年的第四級別,北部城市旅游競爭力一直處于第三級別,南部城市則從2005年的第三級別躍升到2015年的第二級別。
綜上所述,武漢城市圈城市旅游競爭力表現出以下特征:(1)中心城市旅游競爭力強于邊緣城市;(2)現階段,東部城市旅游競爭力強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強于北部城市;(3)邊緣城市旅游競爭力呈現出從東部率先提升,并順時針逐漸提升的趨勢。
四、結論
鑒于武漢城市圈獨特的地理位置,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完善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學界較多關注其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對旅游發(fā)展研究不多且沒有學者對圈內9個城市旅游發(fā)展差異和空間演變進行研究,而此項研究有助于了解圈內9個城市旅游發(fā)展的時空演變特征,對于圈內9個城市旅游協同發(fā)展具有現實意義。鑒于此,本文應用因子分析法從城市旅游發(fā)展水平、旅游吸引力、社會發(fā)展支持力、城市環(huán)境競爭力四個方面構建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評估武漢城市圈9個城市旅游發(fā)展水平并分析其時空變化和演化特征,并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結果。
第一,黃石市旅游發(fā)展水平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鄂州市和仙桃市旅游發(fā)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動幅度較大,但未來變化趨勢不明顯;武漢城市圈其它6個城市的旅游發(fā)展水平在2005-2015年波動幅度不大,呈現出波浪形變化形態(tài),未來變化趨勢不明顯。
第二,武漢城市圈中心城市旅游競爭力總是強于邊緣城市;現階段,東部城市旅游競爭力強于西部城市,南部城市強于北部城市;邊緣城市旅游競爭力呈現出從東部率先提升,并順時針逐漸提升的趨勢。
[參考文獻]
[1]錢春蕾,葉 菁,陸 潮. 基于改進城市引力模型的武漢城市圈引力格局劃分研究[J]. 地理科學進展,2015(2):237-245.
[2]劉承良,顏 琪,羅 靜. 武漢城市圈經濟資源環(huán)境耦合的系統動力學模擬[J]. 地理研究,2013(5):857-869.
[3]余瑞林,劉承良,熊劍平,等. 武漢城市圈社會經濟-資源-環(huán)境耦合的演化分析[J]. 經濟地理,2012(5):120-126.
[4]朱媛媛,曾菊新,韓 勇,等. 武漢城市圈城鄉(xiāng)文化整合的時空結構[J]. 地理研究,2014(10):1908-1918.
[5]張俊峰,張安錄,董 捷. 武漢城市圈土地利用碳排放效應分析及因素分解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4(5):595-602.
[6]陸 鋒,陳 潔. 武漢城市圈城市區(qū)位與可達性分析[J]. 地理科學進展,2008(4):68-74.
[7]郭慶賓,劉 靜,王 濤. 武漢城市圈城鎮(zhèn)化生態(tài)環(huán)境響應的時空演變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16(2):137-143.
[8]董 捷,杜林燕,吳春彭,等. 武漢城市圈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研究[J]. 中國土地科學,2011(2):41-46.
[9]劉大均,謝雙玉,陳君子,等. 武漢城市圈旅游景區(qū)空間結構分形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3(10):1276-1281.
[10]王 博,吳 清,羅 靜. 武漢城市圈旅游經濟網絡結構及其演化[J]. 經濟地理,2015(5):192-197.
[11]馬 悅. 武漢城市圈旅游景區(qū)交通可達性空間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5.
[12]萬 纖,劉嗣明,吳 清. 武漢城市圈旅游景區(qū)時空差異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3(11):1426-1432.
[13]鄧祖濤,周玉翠,梁 濱. 武漢城市圈旅游流集聚擴散特征及路徑分析[J]. 經濟地理,2014(3):170-175.
[14]劉承良,顏 琪,曾菊新. 武漢城市圈旅游經濟的空間溢出分析[J]. 經濟地理,2009(5):846-850+860.
[15]陳林祥,梅躍長. 武漢城市圈體育旅游發(fā)展戰(zhàn)略[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8(6):11-14.
[16]王乃舉,黃翔. 武漢城市圈旅游產品系統策劃[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8(2):138-142.
[17]Dwyerl. , Forsyth T.H.P. The Price Competitiveness of Travel and Tourism: A Comparison of 19 Destin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2002(1):89-96.
[18]Huybers T., Beneet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Nature-Based Tourism Destination [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3(3):213-233.
[19]王琪延,王湛春. 中國城市旅游競爭力研究[J]. 統計研究,2012(7):49-53.
[20]祝 曄. 城市旅游競爭力空間格局及形成機理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121-126.
[21]劉中艷,羅 瓊. 省域城市旅游競爭力測度與評價--以湖南省為例[J]. 經濟地理,2015(4):186-192.
[22]周 禮,蔣金亮. 長三角城市旅游競爭力綜合評價及其空間分異[J]. 經濟地理,2015(1):173-179.
[23]傅云新,胡 兵,王 燁. 中國31省市旅游競爭力時空演變分析[J]. 經濟地理,2012(6):144-149.
[24]丁 蕾,吳小根,丁 潔. 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 經濟地理,2006(3):51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