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晉
依依見姑蘇(上)
姜晉
在人們眼里,當代蘇州已日益在鋼筋水泥骨架與車流人涌的喧攘市聲中拔節(jié)壯大,那線裝書般的老蘇州已和新蘇州漸行漸遠。
拋遠散落的老蘇州似乎是在當代蘇州人足音中不知不覺逝去的。但人總有懷舊的心態(tài),老蘇州歲月中的那些平和閑靜的氣象常常被很多人牽掛和回味著,以至過去那些老蘇州曾有過的貧寒困頓歲月都在那回首的印象中一一淡遠,只有蘇州的平和安寧是永遠抹不走的記憶。
這張百年前蘇州盤門水城的攝影明信片很有意思,這不僅是一幀少見的早期蘇州盤門內(nèi)城河與瑞光塔景致的攝影照,也是一張被清末時期的出版商“張冠李戴”標錯文字的蘇州盤門水城景觀的明信片。
這張明信片上所攝的景致,記錄了清代末年蘇州盤門城樓內(nèi)西側(cè)城墻內(nèi)河道與遠處瑞光塔的景象。始建于春秋時期的盤門,是蘇州古城2500年歷史的標志,而盤門也是中國最早且絕無僅有的水陸雙城門。盤門在唐宋年間曾是南北交通要沖,加上附近那瑞光塔下的瑞光禪院香火旺盛,形成商貿(mào)云集的繁華地區(qū),到了咸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打蘇州,清軍潰退縱火,使昔日繁華付之一炬,盤門逐步成為冷水盤門,但仍保存了眾多名勝古跡。
江南水鄉(xiāng)豐富的水脈造就了蘇州這座水城?!肮蕦m閑地少,水巷小橋多”,被世人稱譽為“東方威尼斯”的蘇州早在唐代詩人杜荀鶴《送人游吳》的詩句中便可見其一斑。眼前這張記錄盤門城河與瑞光塔景象的攝影明信片,所攝的具體位置應(yīng)該是如今盤門城墻由西折北拐彎處的一段。但是照片上的這條河并非是城墻外的那條大運河,而是經(jīng)盤門水城門流向城內(nèi)西側(cè)再拐彎向北的一條河道。隋唐時期的蘇州盤門一帶,在盤門古城墻內(nèi)外都有河流交錯,可見這座“水巷小橋多”的江南古城昔日那種水路暢通、水運繁忙的景象。
清末瑞光塔與內(nèi)城河
這張清末的明信片上令人感到疑惑的是遠處的那座古塔,圖上標注的“蘇州八字塔”字樣,這究竟是蘇州城南盤門的瑞光塔,還是蘇州城北面的那座北寺塔?有人認為,如果從圖片標注的文字來推測,應(yīng)該是北寺塔。北寺塔是蘇州年代久遠的一座寶塔,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238-251),相傳是孫權(quán)母親吳太夫人舍宅而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提及蘇州北寺塔與其塔名,有一則民間傳說很有意思,相傳清乾隆年間,乾隆下江南時來蘇州,曾問地方官員這北寺塔的塔名,地方官員帶著濃濃的蘇州方言口音答曰:BO ZI塔(這種讀法如以普通話的語音來聽往往會聽成“不是塔”,或“八字塔”)。當時,乾隆皇帝聽成了“不是塔”。心想,這地方官員信口雌黃,明明是塔,怎么說“不是塔”呢,這不是欺君之罪么?隨即這官員便招來了殺身之禍。由此看來,這吳方言的蘇州話與普通話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剡^頭來再仔細研究一下這張印有“蘇州八字塔”字樣的明信片。經(jīng)考證,該明信片是清末時期英國一家駐華機構(gòu)的出版商印制出版的??梢韵胂?,這個駐華機構(gòu)出版商曾拍攝印制過各類中國早期風光的明信片,可能在明信片的文字標注上也請過各地專家學者予以協(xié)助,但因中國各地的建筑與景觀相類似的較多,難免有搞錯,或有張冠李戴的。這張明信片就是誤將盤門瑞光塔認成了北寺塔。而這用蘇州話說的“北寺塔”,又很可能是當時的出版商,經(jīng)過用中文的普通話譯讀后就寫成了“八字塔”。
攝影術(shù)是法國人路易·達蓋爾1837年發(fā)明的,自然,歐洲人擁有照相機也最早。清代晚期,從歐洲來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這東方古國感到神秘而新奇,他們中的很多傳教士和旅行者的足跡曾踏遍中國各地,手中的相機最早記錄了中國的風士人情和景觀。但是,由于語言上的差別和對中國人文歷史陌生,有些記錄往往難免出現(xiàn)漏洞或失之偏頗。這張盤門城內(nèi)河道及瑞光塔的老照片便是其中一例。
蘇州城外的楓橋寒山寺,這個古代的一處江南寺院,因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絕唱名揚天下。姑蘇城外寒山寺,大運河流貫的江南水鄉(xiāng)楓橋,夜半鐘聲里徐徐解纜泊岸的客船,鐵鈴關(guān)前迷蒙的月夜意境,這些都是歷代游人神往的老蘇州名勝中的美麗詩境。
游寒山寺,聽古寺聲,點一炷高香供奉一下寺內(nèi)寒山、拾得兩位高僧,走一走楓橋鐵鈴關(guān)城堞,看一看楓橋下的打魚船開網(wǎng)拉標,這都是老蘇州人過去難得去城外郊野名勝古寺的樂趣。這一樂趣還緣于楓橋詩境氛圍的蕭疏蒼遠令游人騁懷遐想。在我收藏的一組蘇州清代老照片集中,有一張照片是寒山寺大門前停著竹轎的畫面,令人徒生回味昔日蘇州風情之念。照片上展現(xiàn)的是清代末年,這荒落斑駁的寒山寺大門前停著幾頂竹轎,轎篷似車,張著羽翼像在等候著一個聽鐘的天涯行旅??梢韵胍?,當時從蘇州城內(nèi)去寒山寺不需行船抬腳便有竹轎相隨。
因為寒山寺離蘇州城內(nèi)最西面的閶門約有十多里路程,除了外地到楓橋寒山寺的客船通過大運河轉(zhuǎn)道蘇城外的河道泊岸上寒山寺。一般蘇州城里人游寒山寺較少乘船前往,倒是城內(nèi)的轎子、馬車和黃包車,當時成了前往寒山寺的主要交通工具。據(jù)史料記載,清末時期蘇城百姓游玩寒山寺坐轎子的為數(shù)不少,特別是家景富裕一些的人家,在城內(nèi)玄妙觀前,或在閶門石路邊喊一頂去寒山寺的轎子,優(yōu)哉游哉,一路品味老街水巷的店攤生意和駁岸碼頭的鄉(xiāng)船時鮮水貨交易的喧鬧。再隨轎子一路游賞蘇州城外疏朗清新的鄉(xiāng)野景色和田園風光,最終落腳停轎于寒山寺前。在清代和民國初年,蘇州人游寒山寺乘坐轎子是要有點耐性和游興的。即使從蘇州城西離寒山寺相比最近的閶門石路起程,乘轎子到楓橋,起碼也得花上近兩個小時。那時侯,自然前往寒山寺的交通工具還有馬車和船或人力車等可選擇,緣何轎子往寒山寺就特別受蘇州人喜愛呢?我想,在古時侯,轎子特別對城里的官吏、商人,或殷富之家小康市民來說,不但是面子光彩,而且乘在上面一種悠悠然也十分舒適愜意。
清末民初時期,蘇城的轎子也是一種主要的交通工具。說到轎子,也是花樣百出。如新娘出嫁坐的轎子一般有紅綠兩種顏色,轎上繡有“鳳穿牡丹”“福祿鴛鴦”的轎簾;閨秀淑女乘坐的轎子,頂垂纓絡(luò),旁嵌玻璃,謂之“撐陽轎”。一般市民、江湖郎中或私私塾先生,只坐普通的藍布小轎;而官場中人,轎子的等級式樣卻馬虎不得了。省府的官人來蘇城游玩可坐金頂綠呢大轎,知縣只能用四人抬的紅漆朱頂藍呢轎了。
清末寒山寺與門前的轎子
與寒山寺的這類轎子相比,還有一種清明時節(jié)或踏青時節(jié)蘇州人常用的轎子也很有風味。蘇州曾有句關(guān)于轎子的俗語:“觀音山轎子——人抬人?!闭f那時每當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蘇州人稱為“觀音生日”。從這天起,支硎山上的觀音廟里會人山人海,香火繚繞。離寒山寺和天平山不遠的支硎山因山上有觀音廟,故又稱觀音山。觀音山在天平山側(cè),兩山相連,是歷來游人游春踏青的最好去處。加之,蘇州人的墳大多葬在天平山和觀音山,尤其觀音山特別多,所以,屆時上墳的人也特別多。舊時,吳中女子都纏小腳,三寸金蓮,步履艱難,但既要表示對先祖的悼念之情,又想乘踏青上墳之際游覽一下名山勝跡,觀音山是必上不可的。于是,在山腳下一些農(nóng)民便用竹竿制成一頂頂具有太湖水鄉(xiāng)風味的青竹小轎,兩人一抬方便之至,這樣以供游人上山之用,也解決了富家仁女上山之難。同時,鄉(xiāng)村轎夫換得抬轎的錢后也可以養(yǎng)家糊口。過去踏青上墳時節(jié),觀音山的轎子十分吃香,山路上一長溜的轎子里盡是上墳人,故有“觀音山轎子——人抬人”的俗話。
在清末民初時期,蘇州市民中一般家景較為富裕的人家,出游市郊名勝或去廟里燒香拜佛,喜好乘轎子前往的還是大有人在。雖然當時出行代步工具的黃包車、馬車和游船已十分普及。但是,蘇州人家中有不少人喜好保持一種傳統(tǒng)習俗。特別是一年一兩回的出門郊游,或上蘇州城內(nèi)外的廟宇古剎燒香拜佛,都是大事。乘坐轎子出行,不僅光彩有味,且又舒適優(yōu)閑。過去的日子,蘇州市民坐轎出游或燒香拜佛的往事,如今還常留在老蘇州后代茶余飯后的閑話中。
英美水兵騎馬游虎丘
這是一張拍攝約上世紀二十年代的虎丘照片。照片后來制成了明信片。
蘇州電視臺曾播出一條新聞:根據(jù)英文版原始片頭,這段動態(tài)影像用膠片拍攝于1926年11月,拍攝者名叫杰克,雖然只有1分15秒,但內(nèi)容豐富,拍攝了一大群英國海軍士兵游覽西園放生池和虎丘的情景,包括士兵從虎丘山門進出,在驢夫牽引下騎驢奔跑,以及虎丘塔特寫等,還把虎丘稱為中國的比薩斜塔。舊昔的蘇州是什么樣?這段拍攝于1926年的珍貴視頻重現(xiàn)了當時的姑蘇風貌。視頻是一個名叫杜禎彬的青島人在一個英國網(wǎng)站上發(fā)現(xiàn)的。
宋代詩人蘇東坡有“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撼事也”的感慨,這足以印證虎丘名勝在蘇州的地位。自古以來虎丘名勝就蜚聲海內(nèi)外,現(xiàn)在再看這張老照片上的這些英國水兵,當初他們來蘇州,如先就有所耳聞,自然會對虎丘勝跡生發(fā)無限的好奇和興趣。照片上的這些英國水兵隨艦船在上海黃浦江停泊落腳后,游覽了離上海不遠的古城蘇州。在虎丘山門斷梁殿前的山坡邊,水兵集體騎上驢和馬留下了這幀影像。令人好奇的是,當時人們游虎丘,哪來這么多驢馬?實際上,虎丘早在清末民初時期就開始有馬車來往。據(jù)史料記載,在馬車盛行的清末至民國年間,蘇州虎丘道上馬車的鬧猛狀況,絲毫不遜于蘇州城內(nèi)和郊野各處的名勝觀光地。民國時期的文人周黎庵有篇《春天的虎丘道上》游記中有段這樣的描述:“虎丘道上有許多交通的器具,騎馬當然最合式(適)沒有。虎丘山麓下黑簇簇圍著一堆人,車夫,馬夫,另外一排百余輛的車子,你準知道今天游客是怎樣的多?!敝旌暧肯壬苍凇秳⒄迪壬侣浴芬晃闹杏洈⒘宋羧栈⑶瘃R車之事:“春秋佳日蘇城仕女、外地游人至虎丘郊游者,途為之塞。惜小道崎嶇不平,欲攬勝景之樂,須受顛簸之苦。故習以泛舟游山,時費竟日。劉正康乃創(chuàng)議修建虎丘通道,群和之,籌款立辦。從西園至虎丘整路去磊,并在山門內(nèi)造石階至冷香閣畔。事成后,虎丘勝地頓改舊觀。兩輪馬車,揚鞭騁馳,在蹄聲得得中無多片刻即直至山門矣?!?/p>
在機動運輸載人工具尚不發(fā)達的清末民初,蘇州虎丘及蘇城閶門一帶興起的馬車業(yè),為觀光游覽蘇州近郊的各處名勝帶來了便利。而當時從業(yè)者馴養(yǎng)了那么多的馬和驢等牲畜,除拉車載人和搞運輸外,也有為游客單騎去名勝地走馬觀花的,虎丘就是一例。
民國初年蘇州觀前街(觀東)
舊時,蘇州城內(nèi)外的老街窄巷如網(wǎng)狀錯綜交織。但如眾星拱月,蘇州城中心最為繁華熙鬧的是那條聞名大江南北的觀前街。觀前街的聞名至今說來也不過百余年,這條后被命名的觀前街是因蘇州城內(nèi)那歷史悠久的玄妙觀而興起的。最早在北宋時期,蘇州城中心有一片建筑十分宏偉壯觀的道教寺觀叫天慶觀。元代開始,天慶觀改名為玄妙觀,寺觀前的一條小路稱之為玄妙觀前。到了明代,因玄妙觀內(nèi)的桃花盛開時燦若云錦,故玄妙觀前又稱作碎錦街,至清代晚期,后人將其稱之為觀前街直至今日。
這條百年興盛的觀前街全長不過數(shù)百米,但店肆林立,百貨雜陳,各類地方風味特色的物品和南北貨物兼融并蓄,展示著這塊江南福地的豐榮華滋。這張二十年代初期上海某國際圖片公司出版的蘇州觀前街風景明信片反映的是清代道光年間開辟砌建的觀前街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街貌。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冬,由蘇州地方紳士募捐砌建的觀前街為長石條街。街面窄如巷弄,兩側(cè)店肆對隔寬不過三米。這樣就生出一種趣味,兩側(cè)面對面店鋪中人平日里可以不出店門招呼或聊談。說書先生曾描述:“舊時觀前街兩邊的伙計購物,可將紙包食品擲至對面店中;遇到下雨天,只須用根竹竿挑只籃子傳遞過去,就可實現(xiàn)銀貨兩訖。”有的評話家甚至夸張地繪述:“過去觀前兩邊店鋪伙計可以隔著街心握手。”形象地形容出昔日觀前街的狹窄。
過去這長長窄窄的觀前街并沒因其狹窄而變得偏僻冷落,反而顯得風情濃郁,街市人丁興旺生意紅火。觀前街上數(shù)十家老字號能排出一長溜風味十足的店名:“松鶴樓”“同福永”“大有恒”“聚豐園”“稻香村”“乾泰祥”“采芝齋”……老字號店內(nèi)的貨物門類繁多,各顯特色,有經(jīng)營糕點茶食、糖果炒貨、湖鮮干果、腌臘制品;也有日用雜貨、綢布服裝、飾品文具;更有茶館酒樓讓人設(shè)宴聽曲,一醉開懷。舊時的觀前老街那窄得有味的街面因全是光溜的石板鋪就,如遇雨天那石板街面锃亮如鏡,又溜滑誘人。那時偶有行人腳穿硬底鞋上街,其叩擊石板街時發(fā)出清脆的響聲猶如一曲韻律優(yōu)美的水鄉(xiāng)古樂。此外,這窄窄長長的老街還有一個頗具江南風味的特色,即街兩旁的店鋪多數(shù)是柵板門面。這柵板門每至店鋪開張時就卸下來豎放在墻邊,也有部分柵板橫著靠墻疊放在店前路邊,高若坐椅,進貨腳夫、農(nóng)民正好據(jù)此小坐憩息。
歲月滄桑,光陰過箭。蘇州城內(nèi)那條雖窄窄長長,但熙鬧繁興的觀前老街早在三十代初就被改建拓寬,其路面已寬達八米余。當時雖依然是店鋪林立,樓屋櫛比,古風尚存,但與原來的街貌相比,其風情和韻致已大為減色了。
民國初年蘇州街頭駱駝?chuàng)?/p>
這張攝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蘇州小吃擔的明信片,展現(xiàn)了江南地區(qū)各城鎮(zhèn)昔日的民俗風情。
過去在蘇州城內(nèi),走街串巷的小吃擔十分活躍。這種人們常說的小吃擔也稱駱駝?chuàng)?。有關(guān)這種兩頭高聳形似駱駝駝峰的小吃擔,陸文夫先生曾在他的《老蘇州 水鄉(xiāng)尋夢》一文中描述得十分詳細:“這種擔子很特別,叫作駱駝?chuàng)且驗閮深^高聳,狀如駱駝而得名的。此種駱駝?chuàng)鷮嵲谑且婚g設(shè)備完善,可以挑著走的小廚房?!还苁枪物L下雨嚴冬飛雪,夜深人靜時那賣小餛飩的竹梆子就響了起來,篤篤篤,由遠而近。慢慢地就看見火光,看不見人,人在兩座駝峰之間有節(jié)奏地行走,那熊熊的火光也在小巷兩邊的白墻上歡躍地跳動……”
實際上,這種江南風味的小吃擔在長三角地區(qū)各城市已流行近百年了。特別是在蘇州、上海、無錫、常州等地,走街串巷的小吃擔最為普及。民以食為天,這流動的江南小吃擔似乎牽系著昔日普通百姓每一天的生活。
老蘇州還記憶猶新,這種原產(chǎn)于蘇州,被人稱為駱駝?chuàng)男〕該邮墙系貐^(qū)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代表。特別是制作駱駝?chuàng)衲镜竦氖炙嚬そ硞兏私膺@駱駝?chuàng)?,不管是其制作和使用,都呈現(xiàn)出一種原汁原味的江南傳統(tǒng)特色。駱駝?chuàng)翘K州古城昔日小販的一種走街串巷的風味小吃擔,形似駱駝,人稱“一擔挑”。過去在蘇州城內(nèi)各條大街小巷,那卵石路上常有駱駝?chuàng)∝湹慕匈u聲。從春夏至深秋,從深秋又至三九寒冬,每至黃昏,華燈初上,駱駝?chuàng)呓执?,擔兒上的小吃品種繁多,且隨季節(jié)變化,從鮮肉小餛飩、糯米湯團,賣到桂花糖芋艿、糖粥、糖年糕等等,梆聲抑揚,那叫賣聲有時聽來真有點像母親催孩兒下飯的嘮叨。
一副油光锃亮的竹節(jié)駱駝?chuàng)窦赖墓に嚻?。挑著駱駝?chuàng)?,帶弓形的竹?jié)擔底座上,一邊是在小火爐上冒著熱氣的湯鍋,一邊是小錢柜抽屜、作料架,架上碗碟中,蔥姜油鹽糖等等樣樣齊備,擔頂竹節(jié)上還吊著一盞火油玻璃罩燈。如今,在蘇州及江南各地,走街串巷的小吃擔已基本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