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儒
羅曼羅蘭說:“當(dāng)一個人承載了太多東西之后,他的心就搖搖欲墜了?!鄙鄢休d不了人無盡的欲望,在這時惟有放手才能平衡自己的心靈。
放手是為了心靈的澄靜。
佛家崇尚“無欲無求”,道家崇尚“無為而治”。這都是一種極高的心靈境界。放下凡塵俗世,放下富貴功名,追求心靈的凈化。古來圣賢如老子、荀子、王陽明等無不是這樣做的。無數(shù)詩人與思想家直面人性的狂野,追求精神的灑脫,皆因他們懂得放手,惟有放棄周身之束縛、財富、名利,或是膽怯、疑慮,才能澆灌出堅毅的思想之樹,才能探索出真理之路。
放手是為了生命的求索。
假如陶淵明拾起了“五斗米”,也就不會有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山水意境;假如司馬懿沒有放下曹操遞給其的官印,司馬懿就會成為眾矢之的,也就不會有司法家族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適時放手,不是逃離,不是放棄,而是為了追尋生命中更為輝煌的篇章。
放手是為了自我的升華。
母鷹在生下雛鷹數(shù)月后,將雛鷹帶上懸崖,并狠心放手,任其下落,雛鷹在掙扎時學(xué)會了飛翔,反身直上云霄,成為了一只真正的雄鷹。母鷹的放手,看似殘忍,卻使雛鷹破繭而出,鷹擊長空,這是放手換來的自我成長。鷹如此,人亦如此,個人的獨立離不開家庭的放手。我們終將獨自面對人生的風(fēng)雨。西方的一些國家,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獨立上學(xué)、獨立思考……,反觀中國式的家庭,學(xué)校門口都是送學(xué)大軍,家務(wù)勞動基本不會,反觀中國式的教育,老師從來是有問必答的,教師越能給出答案,學(xué)生找答案的能力就越弱,依賴性就越強。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終將步入社會,我們終將獨立生存。放手,才能使我們得到鍛煉,適應(yīng)困境,戰(zhàn)勝困難。放手,才能超越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可見,放手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