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俊明
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公報》沿革考
倪俊明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廣東革命黨人積極組織和發(fā)動番禺、順德各屬民軍起義,打擊和孤立頑固勢力,爭取中間力量。11月9日,廣州各界代表在咨議局舉行大會,在同盟會會員陳景華、鄧慕韓等的主持下,宣布廣東共和獨立。11月12日,廣東軍政府成立,胡漢民、陳炯明出任正、副都督。新成立的軍政府,在組織北伐、出師滬寧的同時,積極實施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澄清吏治、整治軍隊、革新司法、改革賦稅、推動市政建設、興辦文化教育事業(yè)及改良社會風氣等。為配合廣東軍政府的各項施政建設,1912年8月1日,廣東軍政府創(chuàng)辦了《廣東公報》。
《廣東公報》為廣東軍政府的機關刊物,日刊。其發(fā)行簡章指出:“一、《廣東公報》為廣東省公布法令之用,其中央頒行之法律,本報也刊載之;二、《廣東公報》之內容分法律、命令、公文、公電、職名録和廣告六類;三、廣東省各官廳就于當揭載于公報之命令公文,應每日匯于公報編輯處;四、各種事項有一時不能揭載者,編輯處得量其緩急,分次揭載之;五、各官廳之廣告當用公報為之,但省外地方不得依本條之例,前項之廣告用公報通告外,同時得以揭載于各種新聞紙;六、《廣東公報》仿照中央政府公報辦法,裝訂成冊發(fā)行。其發(fā)賣之定價如左:一個月份五角,每冊三仙;七、本省各官廳、各公共團體,皆有購閱《廣東公報》的義務”。[1]該報的《本報編輯處廣告》也宣稱:
“一、本報只載法令公文,不刊新聞,不登論著;一、本報門類:(一)法律(紀普通法律、單行法律各種);(二)命令(紀凡關于一般官民所應遵守之令示);(三)公文(紀各官廳緊要公牘);(四)公電(紀各官廳來往電文);(五)職名錄(紀職員任免遷轉之事);(六)廣告(只載官廳廣告,其商場告白暫不刊登)。此外,不隸各門事件,另辟附錄一欄。各門無,則姑闕;一、本報編輯體例自八月初一日起,凡都督命令,挨次編列號數(shù),各文件已發(fā)送者,附注發(fā)送日期;未發(fā)送先編報者,附注判行日期;一、本報編輯時間,每日十點鐘起至五點鐘止,各官廳應登文件,務請依時送至;一、各官廳文件如已呈都督,本處應俟都督批發(fā)刊錄,各官廳毋重送本處;一、凡關于登報公牘,請徑交編輯處,其定報事請向本報發(fā)行處接洽;一、本報每日發(fā)行一次,如遇紀念日、星期日、元旦日,休刊一天;一、本報每三個月另將目錄編送,不收分文”。[2]
對該報的性質、內容、編輯和發(fā)行等,做了相應的規(guī)定。該報編輯處先后設在廣東都督府和廣東官印刷局,執(zhí)行編輯陳蘿生。發(fā)行處先后設在廣州天官里后街法政學堂和文明門文德里官印刷局,此外,還在廣州雙門底編譯公司、第七甫七十二行商報館、第七甫安雅報館和十八甫羊城報館等地設立代理發(fā)行處。該報原設欄目法律、命令。公文、公電、職名錄和廣告六類,其后略有改變。如1914年改為命令、飭、批、批判、公電等;1915年改為命令、呈、咨陳、飭、批、會客單、廣告等;1916年改為公函、飭、批、牌示、布告、公電、附錄、廣告等;1922年改為本省命令、訓令、指令、公示、本省公文、布告、廣告等。自1912年8月1日至1924年11月15日,雖政局變幻頻仍,但該報連續(xù)不斷,共出版了日刊3606期。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7月1日,大元帥府改組成立國民政府(廣州),并頒布《廣東省政府組織法》。7月6日,廣東省政府委員會改組成立,改省長制為省務會議制,許崇智任省務會議主席。與此同時,《廣東公報》也改名《廣東省政府公報》,由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輯,每周出版一期,每期定價一角。其欄目設有宣言、法規(guī)、命令、訓令、呈文、咨文、公函、電文、布告、命令、議案等。1926年11月10日,省務會議改組為省政府委員會,孫科任廣東省政府主席。12月9日,廣東省政府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決議“一、令各廳嗣后報告表應將事實摘由報告;二、停辦以前省政府公報,改辦《廣東行政周刊》,在秘書處增加編輯一人,助理一人”。[3]1927年1月3日,由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輯股編輯的《廣東行政周刊》創(chuàng)刊。該刊發(fā)刊詞聲稱:“省政府這次改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廣東做成一模范省,使革命根據(jù)地鞏固,使革命勢力充實。《廣東行政周刊》,它的用處,不只是搜集重要之呈、咨、令、函、批等等,以溝通行政界的隔閡。它的最大用處,就是喚起民眾的政治興趣,使民眾與政府發(fā)生密切關系,起來作種種政治運動,督促政府,協(xié)助政府。換言之,就是做政府與民眾互通消息的機關,就是做政府與民眾通力合作的聯(lián)鎖?!痹摽谝黄诘摹皢⑹隆焙汀罢鞲鍡l例”也指出:“本刊主旨在使政府與人民合作,因此,本刊極端歡迎人民對于政府之貢獻。”“本周報除公布本省法令、政策及行政狀況外,凡與行政事務有關之一切著譯評論、條陳、通訊,可資借鏡者,均歡迎各界投稿?!盵4]
在該刊第一期上刊登了國民政府任命廣東省政府各委員及各廳廳長等令、廣東省政府任命三秘書狀、廣東省政府改組成立宣言,設有行政述評、紀事、法規(guī)、會議錄、民政、軍政、財政、建設、農工、雜務、啟事等欄目。該刊訂閱價目,國內全年十圓,半年五圓五角,國外全年十四圓,半年七圓五角;零售每本二角。該刊在發(fā)行網點上,也有較大的拓展,除了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輯股作為總編輯發(fā)行處外,代售處遍及省內廣州、汕頭、潮州、惠州、江門、蕉嶺、文昌、嘉積;省外有北京,上海,浙江杭州、紹興、平陽、嘉興、寧波,四川成都、重慶、順慶、敘州,湖北武昌、宜昌、黃梅,福建福州、廈門,湖南長沙、寶慶,廣西梧州、柳州,山西太原,江西南昌,河南開封,陜西西安,云南昆明,安徽蕪湖,以及香港;國外有美國紐約、華盛頓、舊金山、檀香山,加拿大域多利,馬來西亞庇能、吉隆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菲律賓等。該刊自1927年1月3日至7月15日,共出版了28期(其中第二十五、二十六期合刊,第二十七、二十八期合刊)。1927年8月1日,《廣東行政周刊》又改名《廣東省政府周報》,每星期一出版。該刊設有要聞、法規(guī)、委任令、議事錄、民政、財政、司法、教育、建設、農工、雜務、報告等欄目。其辦刊宗旨、編輯機構和發(fā)行網點與《廣東行政周刊》一致。自1927年8月1日至1929年2月,共出版了72期。
1929年初,蔣桂戰(zhàn)爭爆發(fā),為削弱桂系勢力,3月26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陳濟棠為廣東編遣區(qū)特派員,旋加委任為“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掌握廣東軍事大權,與陳銘樞分治廣東。7月1日,《廣東省政府周報》改名《廣東省政府公報》,并改為三日刊,偶有四日、五日刊,仍由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輯、發(fā)行,代售處僅為廣州的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該刊設有議事錄、法規(guī)、委任令、民政、財政、建設、教育、其他行政事項等欄目。1930年10月10日,改為旬刊。每月三期,逢十日、二十日和月末出版。該刊設有法規(guī)(中央法規(guī)、地方法規(guī))、議事錄、委任令、民政(本府事項、民廳事項)、財政、建設、教育、雜載等欄目。每冊毫洋一角,全年三圓六角。
1938年6月20日,日軍占領南澳島,開始入侵廣東。9月中旬,日軍襲擊大鵬灣,攻擊虎門,準備進攻廣州。10月12日,日軍從大亞灣澳頭登陸。10月21日,日軍攻陷廣州。由于戰(zhàn)火蔓延,10月12日,廣東省政府由廣州疏散,先撤至翁源,29日,遷駐連縣。因戰(zhàn)事緊張,物資缺乏,《廣東省政府公報》在出版至1938年9月第四百一十五期后,遂暫中止。1939年2月中旬,省政府從連縣遷移韶關。五月中旬,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搜集1938年9月第四百一十六期至1939年5月第四百四十期的稿件,編印合刊本,與前銜接。1939年6月16日,《廣東省政府公報》在韶關曲江出版復刊號第四百四十一期,每月一日和十六日各出版一期,由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編輯,秘書處第二科發(fā)行,設有法規(guī)(中央法規(guī)、本省法規(guī))、議事錄、人事(聘書、委任令)、公牘(民政、財政、教育、建設、會計、振濟、通案)、專載、特載和附錄等欄目。代售處為曲江新生活圖書合作社,零售每冊國幣二角、半年二圓四角、全年四圓八角。該期刊登的“廣東省政府重要啟事”指出:“查本府公報,業(yè)已復刊,凡所屬各機關,均須訂閱本公報……至各機關收到本公報時,務須匯訂保存,不得散失。遇交替時,必須列入交代,以保機密,而便查檢”。[5]1940年6月1日,“為增加行政效率,及節(jié)省行文起見”,[6]省政府特將政府公報從原定每月出版兩期,自第四百六十五期起改為除星期日和例假日外,每日出版一期。并規(guī)定本府所屬各機關及各縣政府、區(qū)署、鄉(xiāng)鎮(zhèn)公所等,均一律訂閱。而國內重要機關團體,均有贈閱。該日刊零售價也改為每期國幣六分、每月一圓五角、三月四圓五角。設置欄目與前半月刊相仿。1941年3月28日,廣東省政府秘書處“為適應戰(zhàn)時施政原則,節(jié)省物力起見,在不減低行政效率情形下”[7],決定日刊出版至第七百一十九期止,自4月7日,改為三日刊,每星期一、四各出版一期;每期零售一角、三個月二圓五角、半年五圓。1943年10月11日,又改為周刊,每星期一出版。1944年5月1日,刊至第一千零九期,復因戰(zhàn)局轉緊,省政府再度西遷連縣。10月,回到韶關。1945年1月,又轉徙平遠,公報刊行再度中斷?!稄V東省政府公報》自1929年7月1日至1944年5月1日,共出版了1009期。
1945年8月抗戰(zhàn)勝利后,廣東省政府于9月份回遷廣州,羅卓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由于戰(zhàn)時疏散,公物檔案損失嚴重,過去公報數(shù)據(jù)散失,《廣東省政府公報》已難按期溯編,廣東省政府秘書處遂于10月22日出版“還治復刊第一號”,每周出版一期,設置特載、文告、電令、會議紀錄、法規(guī)、人事動態(tài)和省政概況等欄目,每期定價國幣一百圓。1946年元旦,復改為半月刊,每期定價國幣六十圓。但隨著物價飛漲,印刷成本提高,1947年至1948年,公報的編輯出版多不正常,經常出現(xiàn)雙期和多期合刊現(xiàn)象。如1947年第三十五至五十二期,均為雙期合刊;1948年第五十三至五十八期、第五十九至六十八期、第六十九至八十二期等,均分別為多期合刊。1949年5月,省政府鑒于“本報為本府不另行文之政令報導刊物,關系行政效率至為重要,前定報費由各縣認繳,惟因金融動蕩,報費匯到時已不克因應物價之高漲,致未能按期出版,茲為加緊推行政令起見,由本府另籌??罹幱 W员灸晡逶路萜鹈吭路炙钠诔霭妫疵恐芸幸黄冢?,前定認銷繳價辦法取消,嗣后不另收費”。[8]自1945年10月至1949年8月15日,《廣東省政府公報》共出版96期后???。
《廣東公報》《廣東行政周刊》《廣東行政周報》《廣東省政府公報》 作為廣東省政府的機關刊物,從1912年8月1日到1949年8月15日,共出版了4800期以上,幾乎涵蓋整個民國歷史時期。該刊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廣東省政治、經濟、財政、建設、民政、人事、司法、軍事、僑務、文化、教育、社會、賑災等方面,是研究民國時期廣東地區(qū)歷史演變的綜合性資料寶庫,具有獨特的文獻史料價值。
注釋:
[1][2]《廣東公報》,1912年10月1日第五十三期。
[3]《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檔案史料選編》,廣東省檔案館,1987年編印。
[4]《廣東行政周刊》1927年1月3日第一期。
[5]《廣東省政府公報》1939年6月16日第四百四十一期。
[6]《廣東省政府公報》1940年6月1日第四百六十五期。
[7]《廣東省政府公報》1941年3月28日第七百一十七期。
[8]《廣東省政府公報》1949年5月7日第八十三期。
(作者單位: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