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小燕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稚兒勤誦讀,音節(jié)更瑯瑯?!睙o數的耳熟能詳的詩句都在強調著誦讀的重要性。然而,隨著電子信息化的普及,高考壓力的加大,許多學生幾乎沒有誦讀的習慣,常常在做文本閱讀時首先看題目,然后斷章取義地去答題,自以為節(jié)約了時間,其實閱讀理解能力、寫作水平得不到提高,語文成績自然就停滯不前,甚至如逆水行舟,不進反退。
針對這種現象,筆者認為要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這樣才能提高學習的效率。
一、明辨誦讀的內涵,主動誦讀
所謂誦讀,南宋的朱熹認為:“要讀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放聲誦讀,精力就會非常集中,整個人都好像進入了“備戰(zhàn)”狀態(tài),學習效率自然就會得到提高。朱自清先生認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其意義的獲得一半在聲音里頭。他說:“要增進學生理解和寫作的語文能力,得從正確的誦讀教學入手?!?/p>
放聲誦讀,自己響亮的讀書聲進入大腦后產生形象的畫面感,這樣就可以激發(fā)想象,從而更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蜀道難》時,筆者強調誦讀時要輕重音得體,語勢錯落有致,節(jié)奏要抑揚頓挫。如“地崩山摧”四字應讀得音重而急,應是氣從丹田而出,給人一種山崩地裂的真實感。然后筆者播放配樂,讓學生放聲自由地瘋狂誦讀,在反復的放聲誦讀中感受蜀道的雄壯與奇險。到下課的時候,所有的學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甚至有學生能背誦文章了。
因此,在語文學習中,一定不能漠視誦讀。放聲誦讀,對于詩歌教學尤其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慎思誦讀的妙處,積極誦讀
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四大關鍵,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讀”。誦讀是我國傳統(tǒng)的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yǎng)語感的重要途徑。
大聲誦讀首先能培養(yǎng)閱讀語感。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jié)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如教《荷塘月色》一課,在范讀課文時,要把握好“淡淡的”感情的“度”,以含蓄委婉為主,“內在”情感要豐富多變,表現出優(yōu)美的“韻味”,語速宜放緩,節(jié)奏要分明,以輕而緩的語氣,將學生帶入“淡淡的哀傷,淡淡的喜悅”的情境中。通過誦讀語速的變化,讓學生感受朱自清的矛盾的情感變化。然后學生通過自主的反復的朗讀,品味文章中所描繪的社會的動蕩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蕩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tǒng)一,體會朱自清在文章開頭時心里的不寧靜,然后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于心靜,最后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的心路歷程。
其次誦讀能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由于種種原因,越來越不重視誦讀對于寫作的促進作用了。雖然有些語文老師一再強調“提高寫作水平就要多讀書”,可是往往這里的“讀”在大部分情況下是指“看”,而不是我們本來強調的放聲誦讀。這種現象,就如張中行先生在《作文雜談》中說的:“就我所知,現在不少人是看而不讀。看,浮光掠影,甚至詞句怎樣聯系都毫無所感,自然不能學到前人的熟套。心中沒有熟套,及至有文要作,自然會感到思路不清,辭不達意?!比缃虒W《紀念劉和珍君》時,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這幾句話,如果是默讀,只能感受到魯迅對“真的猛士”的尊敬,如果是誦讀,通過強烈的反問語氣,能讀出魯迅對“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的“猛士”的呼喚。又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如果是默讀,只能感受到魯迅對反動派罪行的憤怒控訴,如果是誦讀,就能讀出魯迅對“后死者”的呼喚、激勵、鼓舞。
通過反復的誦讀,對節(jié)奏與聲調所表達出來的情意有深入的體驗。放聲誦讀別人的文章是學習借鑒的過程,放聲誦讀自己的文章其實是修改完善的過程。誦讀可以把情緒最廣泛地調動起來,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只有在誦讀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轉、合,只有在誦讀中才能深刻地體會到。
三、篤行誦讀的方法,習慣誦讀
誦讀的方法有教師范讀、配樂誦讀、分角色誦讀、瘋狂誦讀等。高中的語文課堂上要有多形式的誦讀,才能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不同的文體要選擇不同的誦讀方法,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如教學《我與地壇》時,筆者選擇了班上的一位善于煽情的女生誦讀。課前預習時筆者就提醒她,要盡量地表達出史鐵生對母親的難以遏制的懺悔、思念之情。當讀到“但這倔強只留給我痛悔,絲毫也沒有驕傲。我真想告誡所有長大了的男孩子,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我已經懂了可我已經來不及了”時,班上好多學生都抹起了眼淚。
教學《林黛玉進賈府》時,筆者選擇分角色誦讀這一方式?!拔襾磉t了,不曾迎接遠客!”這一句要讀得高揚,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皼r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币x出恭維。這句話有一石三鳥的功效:第一高度贊美了林黛玉,第二肯定了三春,第三討得了賈母的歡心。林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念了《四書》”和回答寶玉時的“不曾讀,些須認得幾個字”,要讀出謹慎。誦讀時要盡量模擬出人物的心情、口吻。機變逢迎的王熙鳳、謹小慎微的林黛玉便栩栩如生地站立在聽者面前。
總之,不同的題材選擇不同的誦讀方法,學生在誦讀競爭的環(huán)境中,在老師的積極的評價鼓勵指導中,會逐漸喜愛上誦讀,從而越來越喜歡語文,在潛移默化中就提高了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