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元
【題目展示】
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里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閱讀上面的材料,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立意,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審題點撥】
該道作文題的題面出自詩人紀伯倫散文詩集《沙與沫》中,據(jù)閱卷老師反映大部分同學都沒能抓住題面的“精髓”。
該道題面的理解可以從紀伯倫詩歌慣用的創(chuàng)作手法——想象和象征出發(fā)。兩個“我”表現(xiàn)有別:一個“我”面對黑暗表現(xiàn)得清醒;一個“我”置身光明卻是“睡著”?!拔摇笔且粋€“個性意味”強烈的詞,所以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xiàn)正寓意著人的個性的不同?!昂诎怠迸c“光明”又象征著什么呢?人的個性無非是在兩個總環(huán)境下表現(xiàn)出來:一是獨處;二是群居。所以,“黑暗里醒著”就是人獨處的時刻;“光明中睡著”就是人群居的時刻。兩句話的理解應該是:“獨居時一個人會卸下白天的面具,坦然面對自我;群居時一個人會戴上面具,掩飾、壓抑自己的個性”。
對照試題要求“自選角度”,考生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構思:
思考1:表達“不忘初心”。春秋時曾子曾有過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的說法,“自我反省”是曾子的修養(yǎng)之道,一個人在前進中,往往因為繁雜的事情忘記了自己當初是為了什么而前進,所以一個人要時刻檢索和反思自己的“初心”,記住自己為什么出發(fā)。
思考2:“學會融入群體”。一個人在集體中,心里要裝著集體,要和他人互相磨合、理解、接納,這樣一個人和群體的相處才能更加和睦。
思考3:“無論是群居,還是獨處,學會調節(jié)自己”。就像作家金韻蓉回憶自己在法國巴黎遭受的“兩段屈辱”往事后說的,一個人在平衡的人際關系中得先學會取悅自己再取悅別人。
突圍角度一:理性思辨,讓文章天衣無縫
名師支招:哲學中強調人們應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這是因為事物都有兩面性,到了作文中,以辯證的思維行文可以使得文章內容豐滿,同時又使得說理嚴密或敘述準確。
【佳作賞析】
人,是要游向兩個方向的魚
□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高一(6)班 丁佳佳
人生在世,誰能真的做到“遺世而獨立”?誰又甘愿將自己埋沒在人群中?所以,我們都得讓自己既善于與人交往,又懂得與自己的內心交談。
“獨木不成林”,一個人必須要走出去,走出去,才能在群體的沃土上生長出自己高大的才智樹。唯物主義哲學觀也認為,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任何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以及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把自己和世人孤立開來的人一定會被世人拋棄,就比如德國大哲學家尼采總自詡自己為“太陽”,太陽當然只有一個,結果呢?孤傲的尼采精神世界崩塌了!非洲有句流傳的名言,說:最靈繁的人也看不見自己的背脊!是啊,沒有人在后腦勺生出眼睛,看到背脊得靠別人或借助鏡子!所以,即使你是“天縱奇才”也不能脫離群眾!
同樣,一個人必須騰出時間與自己的心靈交談,與自己獨處,因為獨處能給我們閑適、輕松和自我反省的機會,也能給我們提供陪伴自己的機會,讓自己享有自在感。學者朱自清在其散文經(jīng)典名篇《荷塘月色》中,對獨處的好處描述得再貼切不過了,他寫道:“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豹毺?,可以讓一個人卸下白天的面具,檢視自己,在明天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群居和獨處不可偏廢,正如詩人紀伯倫所說,“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里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這是人的共性!想想看,道理其實也很簡單,正如談一場戀愛,無論男女,首先自己得先走出去“曬一下自己”,這就是群居了;接著才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挑選自己愛慕的,這就相當于獨處了!
“十年磨一劍”終于脫穎而出的國產(chǎn)動畫巨制《大魚海棠》里說得好:“所有活著的人類,都是海里一條巨大的魚;出生的時候他們從海的此岸出發(fā)。他們的生命就像橫越大海,有時相遇,有時分開。死的時候,他們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p>
獨處與群居是人生常態(tài)啊!
名 師點 評
1.文章辯證行文,先談群居,再談獨處,最后合二為一,在比較中,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人既要讓自己善于與人交往,又要懂得與自己的內心交談。2.善于調用素材,文章的亮點之一是作者善于靈活運用素材,從課內的《荷塘月色》,到課外的名言、俗語、電影,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廣博而約取”!
突圍角度二:精準挖掘素材內涵,以一當十
名師支招:人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作文中就是強調素材的重要。一則素材要精準把握其內涵,然后用到適合的地方,所謂,“好鋼用在刀刃上”。
【佳作賞析】
走向另一個自我
□一考生
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都棲居著另一個與現(xiàn)實生活不同自己,正如著名詩人紀伯倫所講,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里醒著,一個在光明中睡著。
“光明”中的“我”,猶如置身于夢幻泡影中,穿上不真實的外衣;黑暗中的“我”猶如置身于孤獨的國,真實、敏感、憂傷。一個人要學會在兩個“我”中靈活“騰躍”,目的是令自己立于世而不愧于心。然而從一個自己走向另一個自己,說起來容易,所需要的決然與勇氣,又有幾人能體會?
鳩摩羅什翻譯佛經(jīng)典籍,對佛教在中原的盛行具有奠基地位。他也是經(jīng)過一次次艱難險阻的磨煉得以走向另一個自己,從而在文化傳播史上灼灼耀眼。鳩摩羅什原是龜茲國有名的法師,當時舉國信奉小乘佛教。而在其游歷各國時深受大乘佛教之感染,毅然改教,不顧眾人反對。大乘與小乘之別即在于,小乘只度己,而大乘則度人,具有普度眾生之情懷。他在無數(shù)次論辯后,終于在人生的舞臺上綻放出嶄新的自我,成為宣揚大乘佛教的法師。倘若他不經(jīng)歷困苦,不改信大乘,也許終生只是西域小國一位小有名氣的法師,中原歷史中將沒有佛教的印記。正是鳩摩羅什敢于突出黑暗中的“我”,堅信自己的清醒,才能歷經(jīng)磨難后成為中原佛教之鼻祖,讓無數(shù)人的生命有了意義,帶給中原新的思想觀念和信仰。
近現(xiàn)代亦不乏這樣毅然勇敢地走向另一個自己的例子。三毛,本是臺灣一名女作家,一個本應是嬌弱美麗的女性。但是她沒有沉迷于現(xiàn)狀,而是選擇了突破,踏上了尋找另一個自己的道路。最終她發(fā)現(xiàn)了大漠之美,在無情廣袤的撒哈拉中她完成了自我的蛻變,找到并成為了一個嶄新的自己——一名堅韌內斂的女子。她的文字中逐漸多出一份滄桑,多出一份野性,更迸發(fā)出一種自然生命力的強勁。這蛻變的過程也許撕心裂肺般痛苦,卻讓她的情、她的影、她的文字流進人們心坎中,鐫刻在人們的記憶里。
種子沖破大地的羈絆,才能生根發(fā)芽;天空經(jīng)歷烏云的籠罩,方有雨后美麗的彩虹!當現(xiàn)實的光成為麻痹人的毒藥,像鳩摩羅什、三毛他們一樣,勇敢地屏蔽它們,帶著內心的清醒守望新的黎明吧!
(注:這是2010年北京西城區(qū)高考第一次模擬考試卷的范文,經(jīng)過潤色用作范文也很切題。)
名 師點 評
1.范文在開頭即提出中心論點:一個人要學會在兩個“我”中靈活“騰躍”,目的是令自己立于世而不愧于心。主體部分又運用了“論據(jù)并列”的論證方法論證觀點。2.行文富有文采,整篇文章很多處注重修辭手法的運用,更難能可貴的是,修辭句都能傳達出實實在在的意思,而不是為了有文采而“有意為之”。
突圍角度三:形象論證的運用
名師支招:很多同學總是覺得議論文難寫,主要是不懂得議論文的說理方法。其實方法可以平實,如演繹說理;可以形象,如比喻說理、對比說理等。而后者往往使得文章既有理趣,又有文采。
【佳作賞析】
沐浴陽光的痛苦
□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高三(12)班 李銘康
人類的不斷進步需要先驅者的引導,但是這些走在最前面的人,他們一開始卻是飽受質疑,極其痛苦的。因為他們克服了人的惰性——在陽光里睡著!
這些不愿在陽光里睡著的人,想他人之不敢想,做他人之不敢做。他們的痛苦,不僅在于沒有前人的經(jīng)驗,更在于不被他人相信。
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遭到他人的質疑,甚至被認為是異教徒,為此,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被綁在十字架上燒死,至死他的觀點都未被人認同,直到多年后才被人證明是正確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問世,也引起旁人的質疑和爭議,但是他硬是頂著被宗教狂熱者攻擊的巨大壓力,默默無聞、不求功名地花費了幾十年的時間搜集資料,來充實他的學說。這些勇于發(fā)現(xiàn)真理、敢于打破陳規(guī)的先驅者們,與當時野蠻的集體意識對抗是痛苦的,是常人所無法忍受的,但是他們心中有另一個“我”讓他們堅持了下來,他們成了走在前面的人。
對于賢者而言,在陽光下睡著,雖然可以掩藏棱角,獲得快樂,但他們離開陽光后內心是痛苦的,因為他們崇尚真理,不愿這樣“渾渾噩噩”。所以,他們在黑暗里醒著,以壓力為動力,以痛苦為鞭策。如果愛迪生沒有通宵達旦地在實驗室工作,因為上千次的實驗失敗而沮喪放棄,他又怎么能發(fā)明出燈泡,使人類告別黑暗呢?
是的,在無人打擾、安撫自己創(chuàng)口的黑暗里,那些先驅者通常都以超乎常人的心智、毅力和能力看透磨難,看到未來!所以在面對困難時,他們能夠從容處之,坦然受之,不抱怨,不放棄。
著名詩人紀伯倫說過:“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我在黑暗里醒著,一個我在光明里睡著。”我想,如果一個人有強大的內心,有敢于冒著日光走在最前面的魄力,無論其身份地位如何,都可以無懼一切艱難險阻,都能在這世上實現(xiàn)其價值。反之,一個人只是固守“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的“混世”態(tài)度,即使處在最好的平臺,占有最佳的位置,也終將被他人甩在身后。所以,強大的內心、良好的心態(tài),這些才是先驅者們在痛苦中重生的秘訣。
每個人都要沐浴陽光,問題是在陽光之后的黑暗里你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在黑暗中,你清醒地找到了方向,那么在將到來的陽光里,將清醒化作動力吧!也許你會遭受痛苦,然而痛苦、逆境中激發(fā)出來的動力、潛能,往往是無限的,血沃之地才會長出真正的“金麥穗”!
名 師點 評
1.結構清晰。文章從開頭提出先驅者們承受的痛苦,引出文章要探討的對象,接著討論賢者應該以怎樣的態(tài)度,對待“群體”與“個體”,最終形成結論:無論怎樣,人都應學著奮斗!2.素材調用靈活。作者善于運用素材,無論是哥白尼、達爾文、愛迪生,還是紀伯倫的詩句都切實說明了相應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