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迎春
(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福建南拳中以五祖拳和鶴拳最具代表性。鶴拳,亦稱白鶴拳,據(jù)傳該拳為福建福寧(今霞浦縣)方七娘于清代康熙年間所創(chuàng),其得意門徒有鄭禮、林榷、姚虎等,他們這些門徒及其他一些拳師在鶴拳的基礎上,通過多年的實踐經(jīng)驗,代代相傳,在清末時形成了風格各異、拳理技法各自成體系的縱鶴、飛鶴、鳴鶴、宿鶴和食鶴五種流派的鶴拳[1]??v鶴拳在五支鶴拳中獨樹一幟,由清朝鶴法名家方世培,以吞、吐、浮、沉身法,金、木、水、火、土手法的精髓,融匯自悟的顫抖之震勁,創(chuàng)造出了“縱身鶴法”,名為縱鶴拳[2]。
在知識、經(jīng)濟、通訊不發(fā)達的過去,信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傳遞開來,福州方言“縱”與“宗”同音,人們提到縱鶴拳大多只知其音,而不知字如何寫。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來臨,信息爆炸的社會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文字準確性的重要性,一字之差而謬之千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件隨處可見。“縱鶴拳”和“宗鶴拳”,雖叫法相似,但寫法相差甚遠。雖同出于一源,但各地區(qū)發(fā)展不同,為了方便廣大武術愛好者學習和交流縱鶴拳,特在此闡釋縱鶴拳之所以用“縱”而不用“宗”,原因有二,其一,從拳理上看,“縱”字更符合拳理。其二,從古籍上看,縱鶴拳當時已被稱為“縱鶴”,后世而更之,有悖祖師創(chuàng)拳之深意[2]。
方世培生于書香世家,嗜好拳技,習練鶴法,習武之余喜歡觀察飛禽鳥獸搏斗之態(tài),他觀察到烏鴉在樹上抖雨,雨水隨身抖落之時,樹干竟為之動搖;又看到落水狗上岸,搖身一駿(福州方言讀zong),全身水珠飛濺而落;在池邊看到魚游時的柔然之態(tài),蝦臂伸縮之間的快速輕悠。由此他頓悟輕捷與彈性所產(chǎn)生的力道無窮。之后深居茶山天竺寺,潛心研究所領悟的大自然鳥獸魚蝦防御抗敵之術,融入鶴法的精髓,創(chuàng)造出了松柔、圓滑、摔彈、抖震的技法??v鶴拳之所以取名為縱鶴拳,因其拳法的精義在“縱”,而“縱”、“駿”、“宗”“踨”等,為福州方言的諧音,唯有“縱”字獨得顫抖震彈之意。說的明白些,即是出手時因勁縱身,抖彈而出,像飆風閃電一樣,敵應手斜飛而起,避無可避。當年祖師方世培發(fā)縱勁,挑戰(zhàn)者應手拔地飛上丈余,毀損二樓木造欄桿。宗師林國仲到方家學藝時,斷折欄桿仍在。故此縱鶴拳取名為縱,而不用駿、宗、踨等,合其意也[3]。
林紓(1852—1924),近代文學家、翻譯家。原名群玉,字琴南。在林琴南扎記《技擊余聞》中曾寫道:方先生世培,福清之茶山人,練拳技二十年,法曰縱鶴,運氣周其身,又聚周身之氣,透雙拳而出,出時作吼聲,久久則并聲而無之,但聞鼻息出入。手分金木水火土,中唯水手出時,中者如中惡,而身已飛躍尋丈之外。從“法曰縱鶴”四字中可以看出在當時方世培所創(chuàng)拳法已稱為縱鶴。
林琴南先生與方世培先生關系甚篤,在《技擊余聞》中關于這方面有類似故事的描寫,如貫市李某人與方先生比拳的故事中,曾暗示方先生做好準備以防李某人持械傷人?!都紦粲嗦劇分杏衷涗洝跋壬骄友胖赜啵阕灾^欲從軍塞外,顧以不得人而事,終隱于茶山而卒。卒時年五十四。先生所贈余長劍,曾鐫名藏之家”。由此二則故事也可看出林琴南先生與方世培先生關系甚好,林琴南先生對方世培先生的縱鶴水手更是驚嘆不已。故林琴南先生說“法曰縱鶴”中縱鶴二字的來源必定清楚明了,更有方世培既出生于書香世家,且不論其在文學上造詣如何,識文斷字應當是合情合理的,對于其獨創(chuàng)“縱身鶴法”一門,肯定是付出巨大的精力與努力的,斷然不會在拳種命名上隨意,故縱鶴拳之所以稱之為是有其深意之所在。后世更名而改之宗鶴或其他名字,有違方世培先生創(chuàng)拳的深意。
縱鶴拳,系于清朝福建鶴法名家方徽石,字世培,在創(chuàng)拳之前,曾習有鶴法,而后,又因自己觀察到的鳥翅、落水狗、蝦臂等動作時所產(chǎn)生輕捷彈性的勁道而自創(chuàng)以松柔、摔彈、抖震的技法與鶴法的吞、吐、浮、沉身法,金、木、水、火、土手法的精髓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縱身鶴法一門。后人稱之為縱鶴拳。
2.2.1 縱鶴拳的成長發(fā)展期
方世培開宗立派成就縱身鶴法一門后,曾舉辦了由林琴南牽頭,沈葆楨(林則徐的女婿)主辦,方世培為守擂人的擂臺賽,地點在福州城南南門,擂臺的橫幅上寫著方世培訪友。此時方世培縱鶴拳技已難逢敵手,當時守擂時立下規(guī)矩說誰能打他(方世培)一拳,奉上白銀 50兩,誰能踢他一腿奉上白銀100兩。擂臺搭了兩個月,與他交手過的人都是一下就敗下陣來,沒有第二下。鄭啟標先生如是說。此后縱鶴拳名聲大噪,前來比武和學拳的人絡繹不絕。但其授徒很是嚴謹,首先要觀察徒弟的性情,根據(jù)徒弟的品行好壞進行選擇。其弟子中稱譽一時的有“五虎”:唐依鶴(好縱身);王陵(好化身);林孔培(好翅股);蔡道恬(好撈金);方永華(長短節(jié))。另有方世培二哥的兒子永蒼,尤其善于化身短節(jié),守中偶攻之勢,堪稱為獨門絕技。
2.2.2 縱鶴拳的旺盛發(fā)展期
林國仲,字二高,生于清光緒十一年(1884年),福州市蓋山鎮(zhèn)珠宅人氏。身材高大壯碩,德行仁厚大方,向來被鄰里村人稱贊。25歲時拜師于阿峨師,阿峨為方世培長孫,方永華長子。不幸兩年后阿峨因感染瘟疫病逝,后又拜方永蒼為師,方永蒼為方世培的叔伯侄兒,自幼受方家武術氛圍的熏陶,又得到方世培的嚴格指導,掌握了“化身短節(jié)”的獨門絕技,為方家縱鶴真?zhèn)鳌A謬僭诜郊铱嗑毴?0年,得到永蒼的器重,視林國仲如同己出,永蒼除細心傳授縱鶴拳精華秘訣外,還將方家獨門跌打損傷和接骨醫(yī)術相傳授。
1922年,林國仲到臺灣傳授縱鶴拳,當時日本人在臺灣采取高壓統(tǒng)治政策,嚴禁臺灣同胞學習中國武術,意圖滅絕臺胞的民族意識,臺灣同胞不堪受其壓迫,聽聞林國仲傳授中國拳術,紛紛暗中派代表前去,商請林國仲前往教授縱鶴拳,林國仲排除各種困難,應聘到臺灣各地秘密傳授拳技,在愛國之士的協(xié)助掩護下,門徒與日俱增。一日眾多門徒聚集火車站迎接林國仲時,引起當時日本軍的注意,被日本人所忌憚,隨后將林國仲遣返福州,縱鶴拳卻在臺灣各地流傳開來。林國仲回到福州故里時,受到鄉(xiāng)人豪坤的宴請,邀其開館授徒,此后,林國仲授徒數(shù)量與日俱增。1945年,中日戰(zhàn)爭結束臺灣光復,林國仲應臺灣門人的邀請,于 1946年春返回臺灣,福州門人也想留住他,不久,又回到福州。后于 1947年仲夏攜兒子林英明趕赴臺灣定居,恢復武館傳授拳藝,因其繼承了方家的跌打損傷和接骨之術,在授拳的余暇,還懸壺救世,醫(yī)病救人??v鶴拳因此在臺灣進一步擴大影響,并且流傳到日本、美國等地。
林國仲在臺灣和內(nèi)地開館傳授縱鶴拳藝,將縱鶴拳一門的發(fā)展推上了頂峰,為縱鶴拳的發(fā)展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林國仲在福州的入室弟子鄭能祥,又稱鄭依燦,人稱珠宅燦。福州當?shù)赜幸环N貫稱就是,如果哪個村莊有特別出名的人,人們就會用這個村莊加其名字的最后一個字,當做別稱。鄭依燦原福州蓋山珠宅村人,后因其習練縱鶴拳,不僅拳技好,而且為人厚道樸實,在當?shù)睾苡忻?,故人稱其為珠宅燦。珠宅燦是筆者訪談對象鄭啟標先生的父親。筆者文中的部分信息、照片等由鄭啟標先生提供。
2.2.3 縱鶴拳的曲折發(fā)展期
建國至改革開放前這一時期,為縱鶴拳的曲折發(fā)展時期??v鶴拳的發(fā)展離不開全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建國后競技武術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與發(fā)展,相反,對于民間武術支持力度不夠,而且由于新中國建立之初,社會秩序尚不穩(wěn)定,各種舊社會遺留的社會問題還比較多,某些家族式的武術組織容易藏污納垢,曾在一些文件中指出“為了不致搞亂…社會上的一些拳社、武術聯(lián)歡會等組織必須停止發(fā)展”,“廠礦、企業(yè)、學校、部隊和機關中原有的武術小組應加以整頓,沒有的暫不建立,農(nóng)村中堅決停止發(fā)展”,[4]這種對民間武術的整頓擴大化到嚴重限制了民間武術活動的開展,包括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國的武術活動的發(fā)展在這個時期內(nèi)都受到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同樣在這個時期內(nèi),國內(nèi)縱鶴拳的發(fā)展受到嚴重制約。老拳師相繼去世,收徒數(shù)量急劇下降,練拳活動被限制,久而久之,縱鶴拳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2.2.4 縱鶴拳的衰弱期
改革開放后不久,民間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開始了,祖國城鄉(xiāng)也掀起了一股“武術熱”,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武術運動的發(fā)展,縱鶴拳又回到人們的視線。1988年元月,臺灣縱鶴拳傳人林國仲之子林英明來到福清茶山祭祖,到方世培墓前燒香叩拜。2004年9月18日,中華縱鶴拳協(xié)會掌門人從臺灣帶領各縣市門人 19人啟程再次入閩,次日早上會同福州門人數(shù)十人,后驅車前往福清市鏡洋鎮(zhèn)琯口茶山村,開啟了本次武術交流尋根之旅。內(nèi)容包括拜祭祖師方世培,兩岸同門縱鶴拳交流表演等活動,此次尋根之旅圓滿成功。雖然縱鶴拳重回到人們的視野,但國內(nèi)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人們價值觀念隨之改變,國家和平穩(wěn)定,縱鶴拳以技擊為主要特征的特點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即失去了原有的“用武之地”。加之,國外體育浪潮的侵襲,各種體育項目的興起,多種娛樂方式的涌現(xiàn),都在不斷擠占縱鶴拳的生存空間。由于縱鶴拳本身娛樂性不強的特點,傳承又是以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進行的,導致人民群眾在進行健身娛樂的選擇時已將其進行了過濾。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武術作為中華民族一項悠久的文化項目,也受到政府和社會人士的的重視,但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洪流中,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展始終不容樂觀??v鶴拳在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中還處于摸索階段,福清宗鶴拳協(xié)會的成立,先后開辦的3個宗鶴拳傳習所,在2013時人數(shù)僅200余人[5],這給縱鶴拳的發(fā)展帶來了曙光,但又有苦難言。福清宗鶴拳協(xié)會的掌門人為方長燦,方長玉,自稱為方家嫡傳,但方世培自創(chuàng)為縱鶴拳,前文已說明,用“宗鶴”命名縱鶴拳是否有些不妥。部分文獻中對方家嫡傳譜系做了梳理,但筆者經(jīng)過訪談調(diào)查,對此做出了更正與補充,如下圖。
而在福州這支,林國仲傳拳給珠宅燦,珠宅燦傳其子鄭啟標,鄭啟標先生早年間收徒還有二十來人,后來大家都忙生計,練拳也就中斷了?,F(xiàn)鄭師傅在蓋山有家治跌打損傷,腰椎頸椎的膏藥鋪,并以此為生,此技為林國仲傳珠宅燦,珠宅燦傳給鄭先生,而鄭先生的收徒授拳活動卻幾乎停滯了。
[1] 張俊敏.南拳—剛健樸實的南方短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17.
[2]林英明.縱鶴拳法[M].臺北:臺灣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7:24-25.
[3]溫力.中國武術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502-503.
[4]李豐均.福清宗鶴拳的歷史起源與發(fā)展現(xiàn)狀[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