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榮坤
摘 要:李商隱的詩獨具魅力,中學語文課本中,有幾個詩人的詩入選率很高,成為婦孺皆知的經(jīng)典。其中李商隱的詩具有獨特的魅力,深受老師和學生喜歡,但是他的詩往往寫得曲折,需要認真去研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搜集相關(guān)資料,以全面、深入的分析,為學生認識李商隱其人及其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關(guān)鍵詞:中學語文;李商隱;經(jīng)典;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4-021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4.138
大家都熟知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边@首詩已經(jīng)許多教師詳細解讀過,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詩有個時空交錯的問題?!皢枤w期”是當下的時間,“巴山夜雨”是當下的空間,然而“共剪西窗燭”卻是想象中的未來的時空,要在未來的時空里,又說起過去的,也就是當下的這個時空“卻話巴山夜雨時”。所以,李商隱的詩就難在這里,他并不是眼見的那么直白,他總是要婉曲一些。我們需要對李商隱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從他的身世背景到他的詩作特點,只有對他進行全面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解讀他的詩作。
一、李商隱的詩“潛氣內(nèi)轉(zhuǎn)”
作為晚唐末世的詩人,李商隱以一首首“深情綿邈”“包蘊密致”的詩留傳于世。他的詩“寄托深而措辭婉”,以致于無人作鄭箋?!吧钪碓谇殚L在”,正是因為其詩中的回復曲折的感情步步進逼,層層郁結(jié),一波三折,始終無法宣泄,才使得他的詩寄托深,而這種情源于他特殊的人生命運和悲劇意識,融鑄著他的人生悲哀和身世傷感,浸透在詩中逐漸地凝聚成一種濃烈的悲情。譚元春評 “其詩深情苦語,無謂而有主情。” 張采田則評其詩“潛氣內(nèi)轉(zhuǎn)”, 劉學鍇先生曾說:“他的詩中貫注著一種深刻的悲劇意識,一種身處衰世者對人生命運深沉的憂傷與哀感。”
李商隱認為《樊南甲集序》是美的。李商隱的無題詩沉博絕麗,含意蘊藉,深情婉約,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而其中徘徊重沓的悲情又讓人回味不已。周汝昌先生曾以“三才”說“三李”詩,謂太白是才氣,長吉是才思,義山是才情。這些題材之中最能凸現(xiàn)這種悲情的便是他的詠物詩,在物象上他選擇的是纖柔和細小之物,在內(nèi)容上不同于以前的詠物詩借詠物之品性高潔,而是抒發(fā)對其的品質(zhì)節(jié)操的贊美,或是托物寓志,他的詠物詩則是通過其特有的悲己憫物的心態(tài)來體察物,描繪與自己的社會環(huán)境相似的物的生存環(huán)境,不以描摹物狀為主,而是著重抒發(fā)物之境遇的感嘆,達到物我合一,物我之境合一,身世合一,慨嘆合一,旨在抒發(fā)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懷,流露出濃郁的悲情。
二、李商隱的詩纖柔悲惋
不同于李白的縱情山水,喜歡寫高山大川巨浪瀑布,李商隱在選擇意象的時候,往往從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非常細小、弱小、纖柔之物,如蝶、蜂、蟬、櫻桃、野菊、嫩筍、微雨、落花、李花等,無一不是體態(tài)弱小之物。即使選取的是古典詩歌中常以吟詠的物,在他的筆下都有一種悲情,“凌寒傲霜雪”的梅,在其詩中則有“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憶梅》)”的怨情;“春風搖枝條”的柳在其詩中則有“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柳》)”的哀情;“出污泥而不染”的荷在其詩中則有“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的凄情。他的情感附著于微小之物上,著重這些物的無奈、悲遇,借此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悲嘆。
這種悲情并不是作者特有的,而是緣于他的人生經(jīng)歷,“公先真帝子,我系本王孫。(《哭遂州肖侍郎二十四韻》)”本應該有顯赫家世的他經(jīng)歷的是“傭書販春”的生活,“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痹谒@輩已是門庭衰落,其曾祖、祖父雖然任過官,但只是縣令、縣尉之類的地方官,而且都是“以疾早世”,累代孤寡,門庭衰薄,這些幼小的經(jīng)歷給詩人留下了難以抹掉的創(chuàng)傷,也使他的內(nèi)心有一種悲劇意識。
三、李商隱的詩充滿了身世悲涼
較之于前輩詩人而言,李商隱在詩中反映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和身世情懷,“無論是寫景、紀行、酬贈、懷古,都貫串著或滲透著身世之感和人生之感,呈現(xiàn)出詩人獨特在形象與個性?!薄耙恍┰佄镌?、悼念詩、詠懷詩、題畫詩,盡管品類不同,但大多數(shù)表現(xiàn)身世的自慨?!彼脑佄镌姳砻嫔蠈懳锏脑庥龊铜h(huán)境,其融入的是他本人的身世遭遇,流露出濃郁的傷感和悲哀,傷物與哀己合一?!坝捎谒谋瘎〉纳硎?,在更多情況下,是用悲劇的眼光和心理來看待人生,感受外物?!币虼似湓娭袕浡囊廊皇撬闹心ú蝗サ谋?。
李商隱曾在《上令狐相公狀二》中說:“因情寄情,寓物成命?!庇衷f“楚雨含情皆有托”,正因此使他的詠物詩含蓄蘊藉,包蘊密致,而且從這些物的描寫之中,我們通過物的遭遇,看到的是李商隱個人的獨特的身世遭遇,體味到的是他的身世悲嘆,與表達的人生感慨不同,著重抒發(fā)的是身世體驗,比之與感慨而言,更有一種濃郁的悲情,這是他親歷之后,內(nèi)心的更沉重的哀嘆。
李商隱十六歲曾“以古文出諸公間”,受到令狐楚的欣賞,從其那學習駢文,隨其出席公宴,受其提攜,曾有得意之時。在崔戎之處,也受到知遇。十年應舉后中進士也曾被賞識曾入秘書省。然而這一切只是那一瞬間,回想起來或許就是《錦瑟》中描寫的“才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種前后的對比使他產(chǎn)生“先榮后悴”的體驗?!跋略匪晡纯勺?,西州今日忽相欺。水亭暮雨害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無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悵臥遙幃。章臺街里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回中牡丹為雨所敗其一》”,詩中所說的曾植于長安曲江苑囿的牡丹何其受寵,明媚鮮艷,而此時淪落于西州,遭風吹雨淋,連蝶也不來問津,寒意逐漸濃了,牡丹更加孤寂落寞,無人賞吟,然而此時此刻在長安,那些章臺柳卻承厚天恩,正在一展搖曳芳姿。
作者一生坎坷困頓,但前期中進士和入秘書省,在當時一般文人心目中,仍可算春風得意。尤其是處在晚年的境地回看前期,更有天壤之別。故本篇抒發(fā)的當有作者的身世之感。無論從內(nèi)容看無論是寄寓人生慨嘆,還是身世體驗,都隱隱地透露出他的悲劇情懷,而并不是對物的形態(tài)作刻畫,注重抒發(fā)的是他心底的悲情。
參考文獻:
[1] 劉學鍇.李商隱詩研究[M]. 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56.
[2]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版,1986:157.
[3] 劉學鍇.李商隱托物寓懷詩及其對古代詠物詩的發(fā)展[J],安徽師大學報,1991(1):32.
[責任編輯 馮紅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