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敏
摘 要:綜合考慮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從西向東依次將場地劃分為三大功能分區(qū)和三大臺地空間,分別布置“體育活動”“教學與辦公”“后勤與多功能廳”三大功能模塊。學生們在此登高望遠,極目山水,有利于從枯燥的書本中跳躍出來,開拓視野,發(fā)散思維。
關鍵詞:地形;高差;功能;綠化
中圖分類號:TU984.1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06.106
1 工程概況
重慶市兩江新區(qū)星辰初級中學校項目用地位于渝北區(qū)重光片區(qū)G23-4-02地塊,占地約4.2×104 m2。用地近似呈三角形,南北向長約250 m,東西向長約268 m。地塊西面和南面緊鄰城市道路,西側為金山大道大坡隧道的一段,東南面重光縱二路由西南至東北從隧道上方通過。場地標高遠高于金山大道標高,最高點和金山大道之間的高差約為60 m。
該地塊的設計難點主要有以下3點:①用地形狀近似呈三角形,極其不規(guī)則;原始地貌以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大,對需要開闊、方正用地條件的學校建筑來說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②場地緊鄰金山大道大坡隧道路段,而金山大道是渝北區(qū)最主要的幾條交通干道之一,車流密集,消除城市主干道對基地的影響將是設計的又一個難點。③學校在上學和放學會形成2個瞬時的人流高峰期,對基地四周交通疏散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有較高的要求。而本案僅東南面一個方向靠近城市次干道,學校開口只能在城市這條道上,可供集散的范圍有限。除人流的因素外,還必須考慮消防車、救護車等特種車輛的進出,以及與大量學生流之間的矛盾關系。這也是設計難點之一。
本次規(guī)劃設計項目總用地面積41 830.00 m2,按規(guī)劃設計為48班的初級中學,可容納學生2 400人左右。項目包括48班教學樓、850人多功能廳、2 400人食堂、生活輔助用房、300 m環(huán)形跑道、體育館、籃球場、排球場以及相關配套設施。
2 總平面圖設計
綜合考慮場地地形地貌特征,從西向東依次將場地劃分為三大功能分區(qū)和三大臺地空間,分別布置“體育活動”“教學與辦公”“后勤與多功能廳”三大功能模塊。東側的三角形地帶考慮作為學校的后勤區(qū),用功能相對獨立集中的食堂和多功能廳組合的功能模塊去靈活適應不規(guī)則的場地形狀。
西側較為完整、開闊的位置則布置學校的體育活動功能模塊,其包括體育館、操場以及輔助設施。運動場模塊靠近城市綠化帶,景觀視線及環(huán)境極佳。且西側為金山大道,操場的設置可以緩解城市主干道對教學樓的噪聲影響。
主要的教學和辦公功能模塊則位于西側運動場地和東側食堂的中間。次要的教學用房以及辦公用房集中在南側,臨近重光縱二路;主要的教學用房則集中在北側。通過運動場地對西側金山大道的隔離,次要教學用房與辦公用房、食堂多功能廳等功能用房對東南側重光縱二路的遮擋,盡可能減少教學用房受到外部交通噪聲的干擾,實現(xiàn)土地利用的最優(yōu)化。
整個校園順應場地的平面形狀和豎向高差,形成連接入口廣場的南北方向“架空連廊”空間序列和連接運動場地的東西方向“臺地空間”序列。南北方向“架空連廊”序列由入口廣場、校園大門、辦公和教學用房圍合的庭院空間組成。建筑一層的架空廊道將入口廣場、教學用房以及內部庭院空間串接起來,成為人流進入校園并到達教學用房的主要途徑。
在新型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學辦公區(qū)不僅是學校的主要功能用房所在,更是校園信息交流和社會交流的場所。因此,在保證教學功能用房良好的使用功能的基礎上,著力打造富有人文情懷和獨具山地特色的校園空間。在教學辦公區(qū)和食堂多功能廳之間,通過“風雨廊”“教學樓”以及東側“食堂臺地的堡坎”的圍合,形成3個“內聚性”的庭院——“集賢庭”“進階庭”“退思庭”。透過連廊,教學樓之間的庭院景觀隱約現(xiàn)于樓層之間,寄情山水,書香十足。3個庭院均面向西側的運動場地,因此景觀視線極佳。
教學用房和運動場地交接的位置視線開闊,擁有良好的城市景觀,是學校內觀景、休息、交流、討論、發(fā)散思維的理想場所。校園陽臺應運而生。校園陽臺從下往上分為底部的校園看臺和上部的建筑出挑平臺。
第一層次,校園看臺。教學辦公區(qū)和體育活動區(qū)二者之間有6 m左右的高差,為了化解高差的踏步,層層退臺無意中形成了豐富的立體空間——“校園看臺”,成為喧鬧的運動環(huán)境向安靜的學習環(huán)境過渡的“灰空間”,加以綠坡、花圃、看臺等充滿自然情趣的階梯式景觀,是學生們休憩、思考、交流的最佳場所。第二層次,建筑出挑平臺。教學樓西側山墻打破傳統(tǒng)設計模式,呼應“校園看臺”的設計概念,采用出挑觀景平臺設計,成為校園中景觀視線最佳的場所,學生們在此登高望遠,極目山水,有利于從枯燥的書本中跳躍出來,開拓視野,發(fā)散思維。
3 建筑設計
教學樓采用南北朝向,單廊設計,保證了最好的采光和通風。普通教室位于2~5層,1層和6層為實驗室和專業(yè)教室等輔助教學用房。教學樓之間通過連廊相連,空間流動,層次豐富,是學生們課余的交往場所。教學樓西側山墻打破傳統(tǒng)設計模式,與“校園看臺”的設計概念相呼應,采用觀景平臺設計,使此處成為校園中景觀視線最佳的場所,學生們在此登高望遠,極目山水,有利于從枯燥的書本中跳躍出來,發(fā)散思維,開拓視野。食堂采用廚房和餐廳分離的設計,可容納2 400人同時就餐。廚房位于負1層,巧妙利用高差實現(xiàn)了自然采光和通風。餐廳位于1層和2層,可以滿足全校學生和部分教職工同時用餐。食堂上部為生活輔助用房和多功能廳。每間生活輔助用房可容納4名青年教師。
由于用地較為緊張,體育館內部布置2個籃球場,屋頂設置2個室外籃球場,其余配套設施則布置在周邊的臺地下面,比如公共廁所、器材存放等對空間環(huán)境要求相對較低的功能用房。教學樓立面以渝北區(qū)特色的“教育紅”磚為主要材質。褐紅色墻磚做主要色調,穿插灰白色涂料,充分體現(xiàn)了校園建筑大氣又不失活潑、沉穩(wěn)又不失豐富的形象。通過局部的架空和出挑以及虛與實的對比強化建筑的山地建筑形象。校園大門立面,以門框的設計構思將教學樓作為對景,與城市規(guī)劃路圍合成一個開敞的入口廣場。
參考文獻
[1]于長虹,王運武,馬武.智慧校園的智慧性設計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9):7-12.
[2]馬特.淺析當代中學的人性化教育與學校規(guī)劃設計[J].山西建筑,2009(10):23-24.
[3]羅述龍.現(xiàn)代學校校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的探討[J].廣東科技,2008(03):11-13.
[4]霍光,肖澤紅.樹立新觀念 探索新措施——當代學校規(guī)劃設計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2001(0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