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越
教育者永遠都不能只注重實踐,還要注意學習教育理論。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選集》以后,深深地為前蘇聯(lián)杰出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崇高的品德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感動。我更感覺到他的教育理論真的是教育大海上的航標燈,指引著教育者前進的方向,撥開了我教育路上的迷霧。我從小養(yǎng)成了讀書的習慣,這是我引以為傲的一個好習慣,我越來越感覺從書中吸收的營養(yǎng)正在滋潤著我的精神世界,讓我享受著文字帶來的心的愉悅。提到蘇霍姆林斯基,只要是投身教育的人沒有不知道的,我覺得可以稱得上外國的“孔子”,而且他更加側(cè)重于少年孩子的教育。他對教育的忠誠和熱愛真的達到了一個無人能及的高度。真的做到了平凡的崗位,光輝的業(yè)績。蘇霍姆林斯基在短暫的一生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永遠留在人們心中的人,尤其是留在他教育過的學生的心中,收到他教育思想感染的“學生”的心中,真正成為教育的大師。
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選集》,就像親臨其境般的感受。他用那么多的實例和體會、經(jīng)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歷歷在目,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這是一個龐大完整的教育體系,讀完此書,你一定會驚嘆,但是卻不會迷失。在帕夫雷什中學,他不僅當校長,還當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他帶領(lǐng)全校老師在20多年的時間內(nèi),將一所曾經(jīng)是做過監(jiān)獄而且荒蕪不堪的學校,改造成了花園般的世界知名的“教育實驗室”??梢哉f蘇霍姆林斯基創(chuàng)造了一個教育的傳奇,稱得上是教育史上的傳奇英雄。
一、教育是與學生互動的過程,需要教育者點燃學生的求知欲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素養(yǎng)這一品質(zhì)的第一個標志,就是教師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真正具有這種寶貴品質(zhì)的教師,他的講課就像跟學生進行議論。他不是拿真理來進行說教,而是跟青少年一起談心:他向?qū)W生提出問題,吸引他們來一起進行思考?!爆F(xiàn)行教育體制下,部分教師還是沿用陳舊的教育模式,滿堂灌,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完全抹殺了學生對學習的熱切愿望,模糊了的學習目的,使得學生失去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動力。說起傳統(tǒng),其實蘇霍姆林斯基的時代更加久遠,但是他能讓教育優(yōu)于現(xiàn)在的國內(nèi)教育,這就值得我們的教育者思考。
“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苯處熢绞巧朴诎盐諏W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zhì),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為把教學內(nèi)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看起來是為了提高教學速度,實際上卻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guān)心首先表現(xiàn)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nèi)容的本質(zhì),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這也是我們經(jīng)常說的不僅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學;要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生的習慣。
二、高尚的師德是對學生最生動、最具體、最深遠的教育
我國早就有古訓“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親其師,信其道”的說法。在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體現(xiàn)出的對教師師德的闡述和教師在學校辦學中的核心地位的論述是非常有道理的。教師師德要落實到日常的教育教學行動中去。而教師的德將影響學生的德行,使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在德行上有量的積累甚至質(zhì)的提升。而且教育者要善于抓住一切機會,生動的向?qū)W生表達自己的德育理念,讓孩子不知不覺中收到教育,從而發(fā)生改變。正所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蘇霍姆林斯基曾在書中說過這樣一個故事:孩子們在一次遠足歸途中,向鄰村的一位老奶奶要水喝。老奶奶請孩子們到果園里去,并拿出水果和土豆款待他們。孩子們吃完后向奶奶表示了感謝,然后又出發(fā)了。走了半公里的時候,孩子們忽然想起他們剛才坐過的地方,一些烤土豆的皮丟在地上沒有收拾。于是,一場小小的辯論開始了。有的孩子不以為然,認識返回沒有價值,有的孩子卻認為應(yīng)該回去收拾干凈。在老師的支持下,孩子們決定往回走,只有一個孩子沒動,他說:“我要在這里歇會”但是,當他聽到同伴們氣盛憤怒的指責他的話時,他想休息的念頭就打消了。在這件事中,蘇霍姆林斯基努力讓學生進行一種體驗,那就是讓孩子們體驗到正義的思想取得勝利的心情,這是何其寶貴的體驗呀!
三、讀懂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接受教育者的愛并能傳遞下去
蘇霍姆林斯基在《寄語后來人》中寫道,“要教導學生把他人的歡樂和憂慮變成自己切身的歡樂和憂慮,要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最高尚的需要---需要他人,就讓人成為學生精神世界里最可寶貴的珍寶吧。”他愛教育、愛學生,是學生的良師益友,他把每一個學生視為“我的孩子”,與他們朝夕相處,一天也不能與學生、教學相脫離,這位教育家堅持強調(diào),沒有對愛教育者的愛和尊重,就沒有也不可能有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的教育。要教學生讀懂人的心靈這本書無疑蘇霍姆林斯基是讀懂學生心靈的高手,他大量的教學案例都說明這一點。這就提醒我們一定要具備熱愛教育工作這一前提,只有你從心里愛這份職業(yè),你才可能讓學生感覺到你的愛,自然流露沒有修飾的真實的情感。高中學生正處在風華正茂的年齡階段,既是人生中擁有激情和夢想,最富有活力的階段,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步成熟的時期,此時最需要老師們對他們的關(guān)愛和引導。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歷程中,我感覺到他做到了“把整個心靈獻給了孩子們”。他41部教育論著,600多篇教育論文,1000多篇供孩子閱讀的作品探討了教育的各個領(lǐng)域,提出了全面發(fā)展和諧教育的理論,而且用大量的實例說明他的理論和經(jīng)驗。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如詩如畫般的教育學”“教育生活的大辭典”,可以稱得上是教育領(lǐng)域的泰斗。
既是經(jīng)典,就需要反復(fù)揣摩。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需要教育者去模仿,去超越。在中國教育大發(fā)展的時代,我們更應(yīng)該有魄力、有激情去擔當起這個重擔。當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讓孩子熱愛生活、熱愛這個世界,這才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當一個教師能夠讓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發(fā)現(xiàn)了生活的美,感受的世界的多彩,這樣的教師才是最成功的教師。教育當中,我真的要成為這樣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