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佛典《金剛經》里有一句名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边@是養(yǎng)生長壽的要義,也是佛法的精神和智慧的原則,是與聰明相區(qū)別的分水嶺?!皯獰o所住”是告訴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不要刻意去關注不相干的現象,做到了就能夠生其心?!吧湫摹笔侵干谋举|——和。人回到生命的內在,就能夠與生命的本源“同和”——“天人合一”。
中醫(yī)典籍《黃帝內經》里說:人與陽氣同壽,陽盡壽滅。陽氣是人體的衛(wèi)士,五臟六腑之根源,生命的動力之源。陽增一分,壽長十年。我們在生活當中過分關注不相干的現象會損耗人體的精氣神血——陽氣。產生各種疾病,例如,頑固性失眠的根本原因就是關注現象受其污染所致,治療的關鍵就是不關注現象。
養(yǎng)生長壽的要義和法則
1.不關注現象,生命自純陽。
2.安住當下的無求,陽氣自然增長,陰邪自然消退。
3.避惡緣。內為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所傷。外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淫所侵害。
4.生命的方向、性質、格局的純正性。
安住當下、無住、無求的純陽之處便是生命的本性之處。性為陽,心為陰。性為無極土,土能生萬物,是生命的源泉,心為太極。
三藏十二部里所講的“色、受、想、行、識”五蘊為心——無?!尻帢I(yè)蓋。色是指人、事、物質環(huán)境。受:身心的感受、感覺。想:思前想后。行:不良的生活習慣。識:潛意識里最深處的最細微的陰念——習氣(陰氣)。五陰業(yè)蓋蓋住了我們的心性里的智慧,生命不得安息,向外追逐的東奔西走,導致情緒波動起伏大,難以寧靜,身心俱損。
心是現象的陰影,心主看、聽、言、知等主動的事。道無心、無事、無住、無生所以長生。心與道同和的無求便是生命的“天人合一”的哲學境界。無求是佛法養(yǎng)生長壽的要義,明心見性的要道。禪師在講解《心經》時說:“觀”是道、性、本質。自在是無心。菩薩是生命的方向、性質、格局的純正性。觀是一,自在是一,菩薩是一,三個一就是一個“一”?!罢找娢逄N皆空”是去掉了五陰的“心蓋”,智慧自彰名為“空”。心空了,即為養(yǎng)生長壽的生命大道。這就是《黃帝內經》里所講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的要道。人無住、無求了,生命就會進入精足不思淫,氣充不思食,神全不思眠的純陽狀態(tài),生命的系統就不再會出現漏洞可供外邪乘虛而入的機會。
《難經》里說:“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 只此一息真陽。”陽氣決定著人的壽命和健康,陽氣不足百藥不靈。陽氣足,能夠化解身心的百毒——無為。
中醫(yī)是一門哲學大思維的學問,直視本質的全視野,是將現象與本質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為人類解決健康長壽問題的文化和平衡思維模式——無為。
生命始于平衡——陰陽平衡——心與道同和,德養(yǎng)意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