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欽騰
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圖,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東尼·巴贊于1970年提出的。它是放射性思維的表達,因此,也是人類思維的自然功能。自其誕生以來,廣受思維訓練愛好者推崇。為了優(yōu)化小學生語文知識積累的策略,筆者嘗試引導學生圍繞某個中心分類整理語文知識,繪制個性化的思維導圖。
一、 “以課文分析為中心”的思維導圖策略
其實到了高年級,學生對課文已有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語文教師如果在三、四年級就教會學生主要的閱讀策略,此時學生則具備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這樣的話,教師則可以放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包括小組合作學習)。以《失去的一天》為例,學生用思維導圖把自己對課文的分析過程描繪出來,從內容到寫法都有涉及,非常充實。
二、 “以專題描寫為中心”的思維導圖策略
在課堂上應用思維導圖,將相關知識以專題的形式進行教學,尤其是把對小學生來說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描寫”類經典句子分類呈現,使學生的積累更有針對性,更有效率。比如“疲憊”的樣子、“高興”的心情、“緊張”的表現、“漂亮”的禮物,等等。更高級的,是把事物寫“生動”,還是要用到描寫。比如,兵馬俑的“神態(tài)”、錢塘潮的“場面”、瀘定橋的“危急”,等等。如果把相似“情境”下的描寫句子,以專題形式放在一起讓學生學習、體會、積累,記憶和運用的效果明顯會好很多。以“花的描寫”為例,學生自制了創(chuàng)意十足的思維導圖,令人大開眼界,深受啟發(fā)。
三、 “以習作素材為中心”的思維導圖策略
習作是小學生的老大難問題,首要的障礙就是不知道寫什么,由于缺乏必要的系統(tǒng)分類,導致學生無法將零散的素材組織起來。運用思維導圖,原本模糊的狀態(tài)就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圖網,包括:中心概念、關鍵詞、事例概要、重要描寫等信息。在習作教學中,“中心詞”往往就是習作題目或關鍵要求。確定中心詞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詞進行相關素材的梳理,并提取出關鍵詞,便于記憶和查找。有了這樣精心的準備,習作表達對學生來說明顯降低了難度,而且提升了他們習作表達的信心和能力,一舉多得。比如,要求“寫出真情實感”的習作為例,學生圍繞主題梳理素材,繪制了內容豐富的思維導圖。
四、 應用思維導圖策略學習語文大有可為
1. 應用思維導圖積累字詞。而應用思維導圖將生字和新詞歸類積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關于生字的積累,可以根據“部首”“讀音”“構字方式”等主題進行分類識記;關于詞語的積累,可以根據“近義詞”“反義詞”“使用情境”“構詞方式”等主題進行分類識記。學生們如果使用這種方式識記字詞,頭腦中會逐漸形成層級分明、邏輯清晰的知識網絡,對字和詞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2. 應用思維導圖復習回顧。應用思維導圖,小學生就可以將課文的主要內容、表現人物特點的詞句、課后題型的若干例題強化、精彩詞句的摘抄、個性化的讀書筆記(如疑問、心得)等,在精心設計的層級之間,按照一定次序,分別羅列。在此過程中,不僅檢驗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還鍛煉了其探究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
3. 應用思維導圖創(chuàng)新作業(yè)。語文作業(yè)可以應用思維導圖開展預習、練習、復習等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投入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完成作業(yè)。比如,第二天秋游要參觀植物園,可以請學生預先根據已有知識并查找資料,繪制描寫植物形態(tài)的句子的思維導圖,等等。這種挑戰(zhàn)不僅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也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反過來有力地促進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上海市松江區(qū)中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