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摘 要】本文對語言標記理論下廣西預科壯族學生母語遷移進行研究,通過比較英語和壯語的語序和句法功能的語言標記,可以推斷在廣西預科壯族學生英語習得中壯語的語序沒有發(fā)生遷移,而壯語的詞性活用卻遷移到了英語習得中。
【關鍵詞】語言標記 壯語 母語遷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065-03
一、語言標記性和母語遷移
中介語的理論是從一個嶄新的語言角度來研究二語習得,而其中的“遷移”更是國內外語言學重要論著關注的問題。功能類型學對二語習得中母語遷移研究有著重要的貢獻。格林伯格(Greenberg)認為語言普遍性建立在語言類型學研究的基礎上,世界上的各種語言中,相對于更普遍更有規(guī)則的形式來說,有的語言形式更不尋常更難。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見語言成分是無標記的,相反則為有標記的。標記性的概念在語言習得領域被用來解釋遷移現(xiàn)象。埃利斯(Ellis)概括了標記在母語遷移方向的作用,具體為:母語是無標記,目的語也無標記,中介語表現(xiàn)為無標記;如果母語為無標記,目的語有標記的,就會發(fā)生遷移現(xiàn)象;母語是有標記的,目的語無論有無標記,都不會產生遷移現(xiàn)象。母語規(guī)則發(fā)生遷移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是該規(guī)則在母語中很常用。埃克曼采用格林伯格的標記概念提出標記性差異假設。埃克曼(Eckman)認為:相對有標記,無標記的分布更廣。如英語的冠詞“a,an”中“an”相對于“a”的使用范圍更窄,更復雜,所以“an”是有標記的而“a”無標記。有標記的語言成分比無標記的語言更難習得,而且標記程度對應著語言的難易程度。標記程度越低就越容易習得,而且習得就會越早。蔡金亭根據(jù)語言標記性假設對二語習得困難或母語遷移將出現(xiàn)的區(qū)域進行了預測。語言標記性假設還可以說明困難的相對程度。他指出并非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所有差異都會導致困難和遷移,只有當目的語成分的標記性更強時語言差異才會引起遷移。
語言標記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當母語和二語之間有差異時,為什么有的差異會造成學習上的困難,而另一些則不會。中介語是一個完整的語言體系,它表現(xiàn)在語音、詞匯、語法、語用等各個層面。國內外專家學者也就標記性和母語遷移進行了研究,如寮菲調查了英-漢中介語中發(fā)生母語遷移的情況,并證明了標記性差異假說;王蕾和陳俊對中國學生由于英漢語言標記差異造成的母語遷移進行分析,解釋語言標記性和語言遷移的關系等。但他們都是關注漢語和英語之間遷移的研究,關于少數(shù)民族語言如壯語和英語之間的研究卻是空白。利用語言的標記性來比較研究壯語和英語的遷移現(xiàn)象,預測壯語為母語的習得者學習英語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更好找出困難的原因,這對提高少數(shù)民族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體現(xiàn)教育的公平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在語言標記的理論基礎上,通過壯語與英語的句子結構比較以及壯語與英語的詞性功能進行研究比較,旨在分析壯語和英語之間的異同和語言遷移的關系。
二、壯語和英語的詞法和句法比較
(一)壯語和英語的詞法和句法特征
壯語和英語的詞法和句法非常復雜,本文主要從壯語和英語的語序(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壯語和英語的句法功能比較(可充當主語、謂語和賓語的成分進行比較)進行分析比較研究。
1.壯語與英語的語序比較
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分屬兩個不同語系的壯語和英語,它們的語言形式差異很大,但兩者之間又有著某些相似之處。盡管由于生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長期影響和融合,壯語受漢語的影響非常大,但壯語依然保持著它作為一種語言的本身特征,具有完整的語音、詞匯、句法等體系。漢語的結構主要形式是“修飾成分+中心成分“這種結構,如:藍藍的天空(修飾詞+中心詞)、努力地工作(修飾詞+中心詞)。但古漢語中,中心詞+修飾成分也常見,如“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馬)”。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現(xiàn)代漢語中,無論是形容詞修飾名詞或副詞修飾動詞,其修飾成分常見于中心詞之前。壯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上明顯不同于漢語。比較壯語和英語的修飾成分和中心成分的語序結構如下。
第一,在壯語里,形容詞修飾名詞時,壯語名詞在前,形容詞在后(區(qū)別于漢語)。英語的修飾成分可放中心成分前或中心成分后。例如:
壯語:byoem henj (黃頭發(fā))
頭發(fā) 黃色
haeuxbieg (白米)
米 白
liengjndaem(黑傘)
傘 黑
英語:yellow hair(修飾詞+中心詞),something new(中心詞+修飾詞), an interesting film(修飾詞+中心詞), something interesting(中心詞+修飾詞),he was“the first to arrive”(中心詞+修飾詞)等等。
第二,壯語疑問代詞與名詞結合時,位置在名詞之后;英語的疑問代詞在前;壯語指示代詞位置在量詞后。例如:
壯語:buh maz(什么衣服)
衣服 什么
vunz gizlawz(哪里人)
人 哪里
fag cax haenx(那把刀子)
把 刀 那
英語:which country(哪個國家),whose book(誰的書),that knife(那把刀)等等。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壯語和英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成分的語序結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根據(jù)語言標記理論,中心詞突出是常見的、普遍的一種語言形式,所以壯語和英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上屬于無標記。
2.壯語和英語的句法功能比較(主要從可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的成分進行比較)
第一,主語。壯語在一定條件下,主語可以由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或主謂詞組充當;英語的主語往往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或名詞性從句充當。比較如下:
壯語:Ndwn dwk mbouj doengh hoj dangqmaz.(站著不動很難。)
Vaiq hix mbouj dwg,nguh hix mbouj dwg.(快也不是,慢也不是。)
Saw yawj lai gyaeuj dot.(書看多了頭疼。)
壯語中第一個例子使用“Ndwn dwk mbouj doengh站著不動”動詞性詞組充當主語;第2個例子用“Vaiq快”和“nguh慢”形容詞來充當主語;第三個用“Saw yawj lai書看多了”主謂詞組充當主語。
英語:The film is interesting.
Seeing is believing.
What he said is right.
從以上例子看到,英語中“the film”,“seeing”和“what he said”都是由名詞或名詞性從句充當,其詞性的語法功能是確定的、一致的。而充當壯語的主語的詞性靈活,多變。
第二,謂語。壯語中,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詞組可充當謂語,名詞、代詞和數(shù)詞等也可以充當謂語。在壯語判斷句中,一般無需系詞“是”的幫助,直接用名詞充當。而英語的謂語只能由動詞或動詞短語充當。比較如下:
壯語:Ngoenzlwenz nit,ngoenzneix haemq raeuj.(昨天冷,今天較暖和。)
Ndaw gyausiz seuqsatsat.(教室里干干凈凈的。)
De ginsiyanj.(他近視眼。)
Ngoenzcog sam nyied sam.(明天是三月三。)
第一個例子中,壯語是使用形容詞“nit冷”和“raeuj暖和”充當謂語;第二個例子用“seuqsatsat干干凈凈”充當謂語;第三個例子用“ginsiyanj近視眼”充當謂語;第四個例子中由于壯語判斷句中,一般無需系詞“是”的幫助,所以直接用“sam nyied sam三月三”來充當謂語。
英語:It was warm yesterday.
He has finished the job.
The classroom is clean.
英語中的第一句用系動詞+表語(名詞充當表語)的結構充當謂語;第二句用“has finished”動詞來充當;第三句使用了系動詞+表語(形容詞充當表語)的結構充當謂語。三個例子都明顯地體現(xiàn)出英語中動詞或動詞短語充當謂語的特征。
第三,賓語。壯語有謂詞性賓語,也就是說表示人的心理活動結果的謂詞性詞組可以做賓語;而英語要求用名詞性的詞、短語或句子充當。比較如下:
壯語:Gou siengj gwn vanj raemx ndeu.(我想喝一碗水。)
De ngeix guh gijmaz saeh ngoenzlwenz.(他回憶昨天做了什么事。)
De loqraen miz vunz heuh.(他夢見有人叫。)
在這些例子當中,第一句用了謂詞性的詞組“gwn vanj raemx ndeu喝一碗水”充當賓語;“guh gijmaz saeh ngoenzlwenz昨天做了什么事”充當賓語;最后一句“miz vunz heuh有人叫”也是使用謂詞性的詞組充當“l(fā)oqraen夢見”的賓語。
英語: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He recalled what he did yesterday.
Mary bought some books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第一個例子是用非謂語不定式短語“to drink some water”充當賓語;第二個例子“what he did”名詞性從句做謂語動詞recalled的賓語;第三個例子謂語“bought”的賓語是名詞短語“some books”。
第四,定語。壯語的定語分為修飾性定語和限制性定語。修飾性定語多由形容詞或形容詞性詞組充當;限制性定語多由代詞、名詞、名詞性詞組、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充當。英語的定語由形容詞、形容詞性詞組或定語從句(也叫關系從句或形容詞從句)充當。比較如下:
壯語:De daenj diuz buh moqsupsup ndeu.她穿件嶄新的衣服。
Aen mak henjrwgrwg neix.這個熟透了的果子。
Lwgsawz dumq ndei gwn raixcaix. 煮的白薯很好吃。
第一個例子“moqsupsup嶄新的”形容詞充當定語;第二個例子中“henjrwgrwg熟透的”也是形容詞充當定語;第三個例子用動詞“dumq煮”動詞充當定語。
英語: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meeting.
Id like to show you something interesting.
The boy whom you saw yesterday is here now.
英語中的第一和第二個例子分別使用形容詞“important”和“interesting”充當定語;第三個例子使用定語從句“whom you saw yesterday”充當定語。
(注:壯語所有例子均來自韋景云、覃曉航主編的《壯語通論》)
(二)壯族學生在英語習得中母語(壯語)遷移預測
在語序上,壯語形容詞修飾中心詞時位置后置,而英語形容詞前置和后置都出現(xiàn)。壯語疑問代詞與名詞結合時,位置在名詞之后;壯語指示代詞位置也放在量詞后。而英語的疑問代詞或指示代詞置于中心詞前。根據(jù)語言標記性的“某些語言成分比其他成分更基本、更自然、更常見為無標記”的原則,中心詞突出的壯語和英語為無標記。根據(jù)語言標記理論,如果母語是無標記的,目的語也是無標記時,中介語也表現(xiàn)為無標記,就不會產生母語向目的語遷移現(xiàn)象。從以上理論可推斷:盡管壯語和英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的語序上有相同點也有不相同點,但在英語的習得中,母語(壯語)的遷移作用并不會產生。
在句法功能上,壯語的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都可以靈活地由各種詞性或相對應詞性的詞組充當,而能充當英語各種成分的結構相對比較固定。詞性活用在壯語中是常用的,所以在壯語中,這種普遍,常見的語言結構為無標記。而英語不接受詞性活用的語法規(guī)則,從不同詞性充當一定的語法成分來看,詞性活用是特殊的,是有標記的。如果母語為無標記,目的語有標記的,就會發(fā)生遷移現(xiàn)象。母語規(guī)則發(fā)生遷移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是該規(guī)則在母語中很常用,詞性活用在壯語中很普遍,也很常用,母語是壯語的習得者在英語習得過程中,詞性活用的規(guī)則應該會遷移到其目的語(英語)中。
三、檢驗分析
根據(jù)語言標記性理論,對壯語和英語的例子比較分析,推斷:壯語和英語盡管在詞法和句法的某些方面存在不同之處,但并不是所有的差異都產生遷移。壯語和英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成分的語序結構的語序上有差異,但并沒有產生壯語向英語遷移的現(xiàn)象;而壯語的詞性活用現(xiàn)象卻會遷移到英語習得當中。筆者通過對母語為壯語的英語習得者的練習,課堂觀察、測試和實驗等大量的語料收集來檢驗壯語在這些語法方面產生的遷移的推斷。以下是收集整理的語料:
(一)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的語料
生活在與漢文化長期交融,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環(huán)境下的壯族人民,在接受教育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shù)接受的是漢語言文化的教育,由于生活和學習教育的雙重影響,漢語言對壯語為母語的英語習得者影響是很大的,對于某些壯族人來說,漢語甚至已經(jīng)等同于他們的母語。漢語的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是“修飾詞+中心詞”,壯語是“中心詞+修飾詞”,英語是“修飾詞+中心詞”和“中心詞+修飾詞”兩種情況都存在。所以壯族作為母語的習得者絕大多數(shù)能正確地運用英語的形容詞和代詞的修飾結構,如“a big house, good girls, this book,that film”等等。這些例子印證了盡管壯語和英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詞的語序結構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相同之處,但作為目的語的英語,在這個語言結構中為無標記,所以不管壯語有無標記,其遷移作用并不會產生。
(二)句法方面的語料
母語為壯語的英語習得者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錯誤有:
(1)Happy is most important. (Happiness is most important.)
(2)Turn off light proves is a good way…(Turning off lights proves to be a good way…)
(3)He blamed me made me sad.(It made me sad that he blamed me.)
(4)I happy.(Im happy.)
(5)I afraid I can not pass the exam.(I am afraid that I can not pass the exam.)
(6)I at home.(I am at home.)
(7)I want drink some water.(I want to drink some water.)
(8)The students realize read the books is worthwhile.(The students realize it is worthwhile to read the books.)
(9)I know the girl is standing there.(I know the girl who is standing there.)
由于壯語為母語的英語習得者習慣于母語中詞性活用,相對應英語的結構是有標記的情況下,母語(壯語)就會產生遷移作用。所以壯語為母語的習得者把這規(guī)則應用到了英語當中。壯語用形容詞充當主語這一語法結構遷移到了英語中,如例(1)形容詞“happy”充當主語;壯語使用動詞或主謂詞組充當主語,所以出現(xiàn)了英語中動詞“turn off”或主謂詞組“he blamed me”充當主語這樣的錯誤,如例(2)和例(3)。形容詞或其他短語充當謂語在壯語中是正確的、合適的,但英語如例(4)、例(5)使用形容詞“happy,afraid”充當謂語卻是不符合英語的語法習慣;例(6)使用介詞短語“at home”充當謂語;例(7)和例(8)則是動詞或動詞短語“drink some water,read the books”充當賓語這些都是壯語遷移到英語而導致出現(xiàn)的錯誤;壯語的定語可以由動詞或動詞性詞組充當,所以例(9)就是把母語的語法結構遷移到英語——錯誤使用動詞短語“is standing there”充當了英語的定語,等等。利用語言標記理論來對母語是否產生遷移的推測在以上的這些語料中得到有力的支撐。
四、結論
壯語和英語的詞法、句法語言標記研究和收集語料檢驗研究,可以看出壯語與英語在語法層面存在諸多不同,但并不是所有的差異都產生了遷移。壯語在修飾成分和中心成分的語序結構上,由于作為目的語的英語是無標記,所以不會產生壯語向英語遷移現(xiàn)象。在句法功能上,壯語可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和定語的詞性成分靈活。詞性活用在英語是不被接受的,所以其在英語中為有標記。當目的語是有標記時,習得者會遷移母語的無標記形式,因此,壯族學生的詞性活用現(xiàn)象在英語習得過程中產生遷移。學生語料的收集充分證實了這點。所以利用語言標記性理論來比較分析母語和目的語,預測母語發(fā)生遷移的可能性,預測壯語作為母語的習得者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將會存在怎樣的困難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Greenberg J H.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ticular refer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In J.H.Greenberg(ed.).Universals of Language(2nd ed).Cambridge,MA:MIT Press,1966
[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Eckman F.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1977(27)
[4]蔡金亭.中國學生英語過渡語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5]寮菲.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現(xiàn)象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2)
[6]王蕾,陳俊.二語習得中的母語遷移研究[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7(4)
[7]韋景云,覃曉航.壯語通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基金項目】2016年廣西少數(shù)民族預科教育基地立項項目(2016B001)
【作者簡介】陳 燕(1971— ),女,碩士,廣西民族大學預科教育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