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良
第五屆國際陽明文化節(jié)閉幕儀式結(jié)束才下午兩點半光景。修文文化部門同志問我們,要不要到三人墳、天生橋一帶去參觀。他們熱情好客,很愿意帶我們到有關(guān)王陽明文化遺跡處去看一看。對于這樣的熱情,我們自然是求之不得,便欣然前往。
驅(qū)車出修文城往西偏北方向前行,半小時多些,在谷堡鄉(xiāng)的某一處村落,見有“三人墳”指示牌。我們正準備下車,陪同同志說,先看天生橋,回來再看三人墳。到了天生橋,他們又說,前面不遠處有蜈蚣橋,也很有名氣,你們余姚人難得來,索性也去看看。蜈蚣橋,此前我不曾聽說,他們介紹說,此橋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建筑,有六百年歷史,位于修文縣的谷堡鄉(xiāng)與灑坪鄉(xiāng)之間的蜈蚣橋村,陽明先生往返于龍場驛與水西(明朝貴州彝族土官管轄的行政區(qū)之一)之間時,經(jīng)常從這橋上過。
于是繼續(xù)前行。路況變差了,是條簡易的盤山公路,石子路面,窄窄的,一些路段還在修筑中。因為剛下過雨,路面上布滿了剛從山坡上落下的石塊,大小都有。有的石塊要硌到汽車底盤,司機便下車移走石塊,我們也一塊幫忙。就這樣艱險前行了約半小時,詢問經(jīng)過的老鄉(xiāng),被告知,前面的路更難走。于是在半山腰上停車、下車,陪同同志指著山下不遠處的一個村落說,蜈蚣橋就在那村子里,以前村子里也有一個跟龍場驛一樣的驛站,咱們就遠遠的看一下吧。我看到山下有一個白墻黑瓦的村落,很大,很整齊,一條溪流蜿蜒流入村子,蜈蚣橋就在這溪上,但山坡遮擋,橋沒能看得見。這里有古驛道通往修文城,也通往六廣河,及云南、四川,這橋便是驛道上的咽喉。沒能到橋上一看、一走,自然是種遺憾,陪同同志寬慰說,下次等路做通了再去看過,我們也隨聲附和。
返回,到一個山脊處,停車,陪同人員領(lǐng)我們走過一片農(nóng)田,來到一個懸崖的邊上。這里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觀看天生橋的絕好處所。只見右前方大片瀑布自一山洞中噴泄而出,訇然有聲,給懸崖峭壁披上了一匹匹碩大的白布。在這里看天生橋,先觀察到的是懸崖上的巨大山洞,是掛著峭壁上巨大瀑布,沒看到什么“橋”。陪同同志指點給我們看,這山洞上方,還有數(shù)十米厚的山巖,從修文到蜈蚣橋的古驛道就從上面經(jīng)過,那山洞上厚厚的山巖,就成了橋面,此橋天然而生,故有“天生橋”之名。經(jīng)他們提醒,我猜想,王陽明那首《過天生橋》的詩,一定是他哪次往返于龍場與水西之間,看到天生橋秀美的風景和巧奪天工,聯(lián)想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即景抒情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水光如練落長松,云際天橋隱白虹。遼鶴不來華表爛,仙人一去石橋空。徒聞鵲駕橫秋夕,漫說秦鞭到海東。移放長江還濟險,可憐虛卻萬山中”。如今,天生橋依舊,可王陽明沒有“虛卻萬山中”,他的名聲早就傳出了貴州大山,傳遍了整個中國,甚至還傳到了韓國、日本,以及歐美地區(qū),這就要托龍場悟道之福了,它讓王陽明的人生再次啟航,并創(chuàng)造輝煌?;氐焦非靶邪賮砻茁?,左側(cè)的山坡上,一條石塊鋪成的步道蜿蜒曲折,通向山的深處,這是修復(fù)后的古驛道。沿步道走五六分鐘,來到一個高處,此處山風甚急,兩邊都是峭壁。陪同同志說,現(xiàn)在我們的位置就在天生橋上,我們現(xiàn)在就在重走陽明路。此時,我突然感悟到王陽明把天生橋比喻成“云際天橋”的形象、準確了。
三人墳離天生橋很近,緊挨著古驛道。它因王陽明的《瘞旅文》而被世人知曉,而我國古代優(yōu)秀散文集《古文觀止》又收錄了這篇散文名作,這使三人墳像這篇散文一樣流芳百世。明正德四年(1509)秋,一吏目帶其子和仆人,行至龍場準備去南邊上任,夜宿苗民家里,第二天早上又匆忙趕路。因長途跋涉,頂風霜,冒雨露,又饑又渴又勞累,加上筋骨疲憊,又被瘴疬侵襲,中午行至蜈蚣坡時,吏目死于坡下,當天傍晚和第二天上午,其子和仆人又先后死在蜈蚣坡。王陽明聽說后,想到三具尸體無人收殮,悲憫、惻隱之心油然而生,便帶仆人拿著畚箕和鐵鍤,到蜈蚣坡將三具尸體掩埋,并作文祭奠,那文便是《瘞旅文》,與唐代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合稱為祭文“三絕”而廣為傳誦?,F(xiàn)在,在暮色即將四合之時,我們一行人來到了三人墳前。此墳在半山腰上,墳頭略比我們?nèi)烁撸鞍氩糠值耐馊τ脡K石砌成,正面砌成三個突出的弧圈,顯示著這是三人合葬墓。墳后部、頂部是厚厚的黃土,生長著許多灌木和野草。五百多年來,此墳不斷有人來修整,文革期間也曾遭毀壞,眼前的墳已不再是王陽明和他的仆人們修造,但這并沒有影響我們對先生的追懷。我們肅立在墳前,感受著先生的人道至情,也感受著先生的智慧達觀。陪同同志說,那時候這個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離龍場王陽明住所有二十多里,先生清早出門,中午才能到此。然后在這里,挖坑、埋葬、祭奠,回到龍場估計已是萬家燈火了,之后還寫祭文。對于素昧平生的三位客死者,王陽明如此勞心勞力,如此大動感情,可見其圣人情懷于一斑。我們聽了都深以為然。于是似乎聽到了先生的悲哭:“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余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chǎn),吾不知爾郡邑,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還聽到了先生放歌:“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游子懷鄉(xiāng)兮莫知西東。莫知西東兮維天則同,異域殊方兮環(huán)海之中……”等我又一次默看這三人墳時,我看到的不再是墳,而是一種博愛、大愛,一種豁達、大度﹗
回到修文城,吃完晚飯,第一件事就是在手機里又讀了一遍《瘞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