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達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的出臺提高了認定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操作性,但是認定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的具體標準及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的起算時間在司法實踐中尚不明確,筆者以一則案例來體現(xiàn)拒不制度勞動報酬罪認定的難點,并就認定難點如何適用法律提出見解。
【關鍵詞】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 認定難點 法律適用
一、基本案情
重慶錦衍金屬鑄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衍公司)于2009年6月17日成立,法定代表人為肖某某(另案處理),實際負責人為余某某,二人系夫妻關系。因公司經(jīng)營不善,余某某于2014年10月開始拖欠工人勞動報酬,在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期間雖然有可支配金融機構存款支付勞動報酬,但其將存款用于償還貸款。2015年3月26日,重慶市北碚區(q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北碚區(qū)人社局)向錦衍公司直接送達了《勞動保障監(jiān)察調查詢問通知書》,要求余某某于2015年4月1日之前到北碚區(qū)人社局接受調查詢問,并提供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企業(yè)用工名冊、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的工資發(fā)放表、勞動合同等相關資料。余某某未在規(guī)定時間及地點接受調查詢問和按照要求提供上述資料。2015年4月8日,北碚區(qū)人社局向錦衍公司直接送達了《勞動保障監(jiān)察限期整改指令書》,要求余某某于2015年4月20日之前到北碚區(qū)人社局接受調查詢問并提供上述資料。2015年4月13日上午,余某某到北碚區(qū)人社局接受調查詢問,但只提供了企業(yè)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企業(yè)用工名冊、勞動合同,未提供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的工資發(fā)放表。其稱因資金困難發(fā)不出工資,遂未統(tǒng)計制作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的工資發(fā)放表,待回公司統(tǒng)計后再報送拖欠工資期間的工人人數(shù)和金額,但直到案發(fā)后余某某仍未統(tǒng)計制作提供拖欠工資期間的工資發(fā)放表。直到2015年4月20日余某某仍未提供工資發(fā)放表。2015年5月6日,北碚區(qū)人社局向向錦衍公司直接送達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責令支付通知書》,要求該公司于5個工作日內足額支付29名工人的勞動報酬466550元,在2015年5月12日之前,余某某支付勞動報酬47840元。至案發(fā)前,累計拖欠29名工人勞動報酬共計人民幣418710元。2015年7月24日,余某某經(jīng)公安民警電話通知后自動投案,其到案后如實供述。案發(fā)后,余某某已支付29名工人勞動報酬共計人民幣239400元。
二、爭議焦點
(1)余某某的行為能否認定為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二條之規(guī)定,“以逃避支付勞動報酬為目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為為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條之一第一款規(guī)定的以轉移財產(chǎn)、逃避等方法逃避支付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三)隱匿、銷毀或者篡改賬目、職工名冊、工資支付記錄、考勤記錄等與勞動報酬相關的材料的;”因為沒有制作拖欠工資期間的工資發(fā)放表而沒有提供該項資料的行為是否構成《解釋》第二條第三項規(guī)定的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不構成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因為隱匿的意思是故意隱藏,即有而不提供,本案中余某某因為沒有制作拖欠工資期間的工資發(fā)放表而沒有提供該項資料的行為不構成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構成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人社局多次下發(fā)文書要求其提供拖欠工資期間的工資發(fā)放表,且余某某在接受人社局調查時也承諾回公司統(tǒng)計報送拖欠工資期間的工資發(fā)放表,但之后也沒有統(tǒng)計報送該項資料,其具有統(tǒng)計報送該項資料的義務,但是余某某一直未履行該義務,對人社局調查采取消極逃避態(tài)度,增加了人社局調查被拖欠工人人數(shù)和金額的難度,其行為構成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行為。
(2)認定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情形的起算時間,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從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開始認定。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立法目的本就是將行政責任上升為刑事責任,通過刑罰加大威懾,解決行政手段不能達到之目的。與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相并列情形的轉移財產(chǎn)、逃匿行為的認定起始時間是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且只有在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欠薪者不執(zhí)行相關行政命令才應承擔行政責任,若欠薪者要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至少當事人應當被追究行政責任。本案中余某某雖然在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前即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有足額存款可支付勞動報酬,但在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即2015年3月其個人銀行賬戶已經(jīng)無資金支付勞動報酬,不能認定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應當從拖欠工資起之日開始認定,本案中余某某從2014年10月起拖欠勞動報酬,且其個人銀行賬戶在2014年10月有足額存款可支付勞動報酬,但是余某某將存款用于償還貸款,并沒有支付勞動報酬,應當認定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
三、觀點評析
針對上述爭議焦點,認定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應從以下兩方面適用法律:
(1)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是一種不作為犯罪。不作為是相對于作為而言,指欠薪者負有實施某種積極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并且能夠實行而不實行的行為。所謂不作為犯罪,包括三個要件: 一是行為主體有義務實施某行為; 二是該行為主體有條件有能力履行該義務; 三,行為主體不履行該義務。首先,余明強具有先個人社局制作提供工資支付記錄的義務?!豆べY支付暫行規(guī)定》第六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必須書面記錄支付勞動者工資的數(shù)額、時間、領取者姓名以及簽字,并保存兩年以上備查?!弊鳛橛萌藛挝坏腻\衍公司具有制作和保管工資支付記錄的法定義務,且實際負責人余某某在接受人社局調查時也承諾回公司制作提供拖欠工資期間的工資發(fā)放表,但之后也沒有制作提供該項資料。就主觀惡性而言,這種因為沒有制作而不提供工資支付記錄的行為比有工資支付記錄而不提供的行為更嚴重。其次,錦衍公司發(fā)放工資的工作是余某某妻子肖某某負責,余某某有制作提供工資支付記錄的能力。最后,余某某沒有制作提供工資支付記錄,增加了人社局調查取證難度。因此,余某某沒有制作提供工資支付記錄的行為屬于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的行為,數(shù)額較大,且經(jīng)人社局責令支付仍不支付,構成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
(2)認定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情形的起算時間應當從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開始起算。若欠薪者在人社部門介入調查之前有支付能力,而在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沒有支付能力,那么能否認定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筆者認為此種情形不能認定為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首先,刑法具有謙抑性,只有在勞動法等部門法難以取得效果才由刑法處理,并不當然對所有欠薪行為一律處理。欠薪者在人社部門介入調查之前有支付能力但未支付勞動報酬,也就是民法、勞動法未予以調整規(guī)制之前,不能直接由刑法處理。其次,從設立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立法目的來看,將欠薪者拒不支付勞動報酬行為的行政責任上升為刑事責任,通過刑罰加大威懾,解決
行政手段不能達到之目的。只有在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欠薪者不執(zhí)行相關行政命令應承擔行政責任,此時才能開始認定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最后,與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情形相并列轉移財產(chǎn)、逃匿行為的認定起始時間也是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因此,認定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勞動報酬情形的起算時間應當從人社局介入調查之后開始起算。
四、結語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解釋》的頒布提高了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操作性和適用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該罪的司法認定及判定。然而,在司法實踐中,還應當進一步細化“隱匿勞動報酬相關材料”、“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的標準,讓基層司法機關明確適用標準,真正實現(xiàn)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立法價值,最大程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及社會穩(wěn)定秩序。
參考文獻:
[1]陳興良.犯罪不作為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1995.
[2]張峰學.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的司法檢視與完善路徑[D].河北法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