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景
(滁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診斷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
CT與MRI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對比
劉文景
(滁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影像診斷中心,安徽 滁州 239000)
目的探討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CT與MRI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CT檢查、MRI檢查、查體等綜合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分析所有患者的CT及MRI檢查資料,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價值。結果CT、MRI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陽性率分別為89.3%(75/84)、97.6%(82/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診斷過程中,CT與MRI均能獲得較好的診斷效果,但MRI檢出陽性率更高。而在具體診斷過程中,可聯(lián)合應用兩種檢查方法,以提升診斷準確率。
腰椎間盤突出癥;CT;MRI
作為臨床上一種常見腰部疾病,腰椎間盤突出癥患病率較高,多發(fā)于體力勞動者及中老年人。近年來,根據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國內青壯年出現(xiàn)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概率明顯提升,給其正常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影響,引起人們高度關注[1]。臨床上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的關鍵,是采取積極措施進行早期發(fā)現(xiàn)和早期診斷[2]。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體征檢查、采集病史等方法進行診斷,但不同患者病變部位、疾病嚴重程度等存在差異,導致診斷效果不顯著[3]。而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CT與MRI檢查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本研究以84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癥狀、CT檢查、MRI檢查、查體等綜合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颊呒凹覍倬鶎Ρ狙芯恐橥猓⒆栽负炇鹬橥鈺?。所有患者均存在明顯腰痛、坐骨神經痛等癥狀,并伴有活動受限。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通過。見表1。
表1 本組患者一般資料(s)
表1 本組患者一般資料(s)
?
1.2 方法
1.2.1 CT檢查
CT檢查所用儀器為西門子128層螺旋CT,層間距1 mm,層厚1 mm,管電流160 mA,管電壓80 kV。確保掃描平面與椎間隙中心線處于平行狀態(tài),對病變部位進行掃描。對脊椎突出部位進行觀察,判斷是否出現(xiàn)硬膜囊受壓、鈣化等現(xiàn)象。
1.2.2 MRI檢查
所用儀器為GE 3.0T MR掃描儀,進行軸位掃描及矢狀位掃描,層厚為5 mm。判斷患者是否存在髓核突出、髓核游離、Schmorl結節(jié)、神經根受壓等。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以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陽性率對比
CT、MRI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陽性率分別為89.3%、9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法診斷陽性率的對比 [n(%)]
2.2 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體征
CT診斷符合75例患者中,31例為Ls-S1與L4-5均突出,8例為L3-4突出,24例為L4-5突出,12例為Ls-S1突出;CT檢測顯示共存在102個椎間盤突出,其中,48例為中央型突出,54例為偏側型突出,均未出現(xiàn)極外側型突出;CT檢查顯示,9例周圍軟組織影信號改變與脊髓受壓信號改變,40例神經根受壓。
2.3 MRI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體征
MRI診斷符合82例患者中,椎間盤MRI均清晰顯示CT所見75例患者,且15例存在周圍軟組織影信號改變與脊髓受壓信號改變,44例存在神經根受壓。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考慮與急性腰損、腰椎長期勞損等因素有關[4]。一旦患者出現(xiàn)腰椎間盤突出癥,會導致其臨床表現(xiàn)出腰痛、坐骨神經痛、麻木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出現(xiàn)大小便失禁等癥狀。CT、MRI是常用的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
其中,MRI檢查能更為直觀地獲得完整的影像資料,特別是對于髓核游離的患者,實施MRI檢查,能對其游離髓核的具體位置、狀態(tài)等進行直接觀察。此外,MRI檢查可有效避免偽影干擾,能促使診斷準確性得到提升,還可對結節(jié)邊緣是否存在硬化點、結節(jié)數(shù)目等進行觀察。而且,MRI檢查還能有效避免腰椎結構重疊成像的缺點,可實現(xiàn)全方位、多序列成像,有利于促使解剖分辨率得到提升。有研究認為,相較于其他影像檢查,MRI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5]。
而作為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手段,CT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分辨率較高,且具有掃描速度快、價格相對低廉等特點,能對椎間盤突出位置、大小、程度等進行清晰顯示。但是,CT檢查不能對患者病變部位信號情況進行明確,而且,一旦CT設備性能達不到必要掃描參數(shù)標準,可能會給影像質量帶來影響,引發(fā)誤診、漏診等。
本研究中,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陽性數(shù)為75例,陽性率為89.3%。而MRI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陽性數(shù)為82例,陽性率為97.6%。兩種檢查方法陽性率差異顯著,與文獻結果相符[6]。結果表明,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診斷過程中,CT與MRI均能獲得較好的診斷效果,但MRI檢出陽性率更高。
此外,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征象顯示,84例患者共存在102個椎間盤突出,主要包括中央型突出、偏側型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患者均未出現(xiàn)極外側型突出。CT檢查還顯示9例患者存在周圍軟組織影信號改變與脊髓受壓信號改變,40例患者存在神經根受壓。而椎間盤MRI均清晰顯示CT所見75例患者,且15例存在周圍軟組織影信號改變與脊髓受壓信號改變,44例患者存在神經根受壓。結果表明,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診斷過程中,CT、MRI影像特點各具特色,臨床上需按照患者具體病情,選擇恰當檢查方法。
綜上所述,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診斷過程中,CT與MRI檢查均能獲得較好的診斷效果,但MRI檢查檢出陽性率更高。在具體診斷過程中,可聯(lián)合應用兩種檢查方法,以提升診斷準確率。
[1] 張 宇,張世衡,曹文廣.CT和MRI診斷最外側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2016,39(10):925-927.
[2] 王忠明,楊宏濤.CT與MRI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診斷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6,15(20):2055-2057.
[3] 陳興燦,劉淼,何東,等.仰臥位和俯臥過屈位CT、MRI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顯示的比較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1,45(1):65-68.
[4] 張 勇,陳曉榮.CT與MRI應用于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診斷的對比分析[J].醫(yī)學綜述,2013,19(23):4378-4380.
[5] 江時忠,王士維,夏 花,等.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患者CT與MRI影像學臨床診斷對照探究[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5,13(5): 816-818.
[6] 符莉莉,李長清,許海娜.CT與MRI在極外側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影像學診斷價值研究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5(8):94-96.
本文編輯:王雨辰
R681.53
B
ISSN.2095-8242.2017.02.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