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艷
幼兒時期是兒童學習語言的重要時期,此時期的幼兒教育發(fā)揮著引導作用。通過幼兒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語言表達習慣、詞匯基礎(chǔ)等,進而引導幼兒通過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在幼兒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從細節(jié)入手,為學生構(gòu)建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豐富學生的語言學習途徑。筆者結(jié)合自身教學實踐,對此做出如下策略性思考。
一、為學生構(gòu)建和諧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構(gòu)建和諧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這樣的環(huán)境首先應(yīng)是平等、和諧的。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幼兒的信任,首先就要做一名合格的傾聽者,而不是“管理者”。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努力傾聽學生的表達,幼兒與成年人在思維、表達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師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維去理解幼兒,也不能期待兒童完全理解成人的想法,而是要去理解幼兒的表達,試著站在他們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想法。在教學中,為幼兒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幫助他們克服心理“恐懼”。盡管幼兒的詞匯量匱乏,對世界的認知還很朦朧,但在與他人的接觸中,他們能感知到親切與不舒服,只有在輕松、愉悅、親切的環(huán)境中,學生才能更好地表達自我,展現(xiàn)出交流的欲望與勇氣。
二、幫學生進行詞匯積累
幼兒詞匯積累不足,許多內(nèi)容都無法用準確的字表達出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進行詞匯的積累。詞匯量的擴充,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許多幼兒園在進行幼兒教育時會涉及一些基礎(chǔ)的字詞課程,實際上,這樣在詞匯教育“用力過猛”。真正的詞匯積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完成。教師可以將詞匯教學融入日常的方方面面,如在吃飯的時候,可以教學生認識一些蔬菜,并且嘗試用一些形容詞去形容這些水果和蔬菜,如綠色的西蘭花、紅色的西紅柿等。在日常教學中,通過講故事、聽兒歌等,增加學生的詞匯。在詞匯量擴充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避免盲目拓展、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
三、通過豐富的活動增加學生交流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組織豐富的活動,增加學生的交流。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運用語言的能力,還是與他人溝通的過程,是幼兒自我情感的抒發(fā)過程。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溝通,有些學生性格較為內(nèi)向,需要教師給予鼓勵及引導。通過豐富的活動,增加幼兒與同伴、教師、家長等的交流。豐富的活動首先能夠提供一個各方交流的平臺,讓學生能夠在熱鬧活潑的環(huán)境下交流,就能在第一時間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趣是引發(fā)交流的前提所在。在活動的平臺上,不僅要調(diào)動學生本身參與其中,教師、家長也應(yīng)該參與其中。例如,在教學中多組織開展一些親子活動,盡管幼兒最初的交流是與家長進行的,但實際情況下,家長是處于一種無意識狀態(tài)的,有時候交流效果并不明顯。而親子活動是以兒童的活動為出發(fā)點,家長參與到兒童的交流模式中,環(huán)境更為單純。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家長說出愛,這實際上也是進行情感表達的一種方式。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以提高語言交流能力。例如,在一些課程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筆者會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場景布置,如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做成有紅綠燈的馬路,讓小熊玩偶在馬路的一邊,然后向?qū)W生提問“你們看小熊在想什么呢?”“要過馬路嗎?那他為什么沒有過呢?”以點帶面,逐次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交流。
四、結(jié)合幼兒生活展開教學
語言表達本身就是一種生活的技能,需要在生活實踐中運用與積累。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生活實踐進行語言能力的引導,這樣既能方便學生的理解,又能使教學有的放矢。在教學設(shè)計過程中,教師每一次引導學生語言交流的話題都要讓學生能夠有話可。在生活中,除了學習階段,幼兒吃飯、休息、游戲以及看動畫節(jié)目等,都會成為日常的交流內(nèi)容。除此之外,筆者也曾嘗試讓學生在每天的學習即將結(jié)束之時,就某一問題談?wù)勛约旱目捶?。如“今天的心情怎么樣?”“最喜歡今天的哪個游戲?”“最近有沒有看某部動畫片,最喜歡里面的誰啊?”這些問題都來源于生活,充分給予學生時間,讓學生自主談些心得體會,能夠讓學生學會主動抒發(fā)自己的感情。
語言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需要幼兒教師進行深入探索。在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需要從整體角度全面展開工作,通過循循善誘,切實促進教學的發(fā)展。(作者單位:江西省萬年縣教育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