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露娃
嚴歌苓,是極少數(shù)我鐘愛的當代作家之一,以寫長篇小說見長,且作品多數(shù)被翻拍成了影視作品。原作意蘊深厚,光影之言,亦足以動人。接觸到她的小說,是從《金陵十二釵》開始,后又有幾部很耐讀的。
不過很遺憾,嚴歌苓的小說,我一本也沒有完整讀過。我見到了一本,喜歡了便會買下,買了便放在那里,始終不敢打開。就像初中時讀《紅樓夢》,每每到了假期都好像被綁住了一般,一直反復(fù)讀,想讀透,而又難以讀透,書本里有些隱秘的寓意一直吸引著我放不下書卷。讀嚴歌苓,我只敢讀名家的書評或書的序言后記,最大膽時,看了幾本書的目錄,然后便不忍再讀。
譬如《金陵十二釵》,秦淮河畔掌燈的風塵女子,在金陵城中紙醉金迷,為人所不恥。古人嘆“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可趙墨玉和她的姐妹,卻在槳聲燈影的秦淮河上,顯得格外凜冽。她們骯臟得連教堂也不肯收留,可當她們千辛萬苦地進了教堂,卻甘愿代替唱詩班的少女們?nèi)⒓尤哲娝^的“慶功宴”時,一切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有些人也會這樣想,她們已骯臟下作、自甘墮落,又何懼“破罐子破摔”呢?但是,她們果真如此嗎?外人不過以為只是再受一層侮辱,而于墨玉和那些女子們,卻是巨大的折磨。誰甘愿去墮落?世事將卓有良知的人造就成英雄豪杰,也葬送了一顆顆平凡而堅毅勇敢的心。本應(yīng)擁有的簡單幸福的生活,被碾磨成墨色的火藥,在夜夜笙歌中開到荼蘼花謝,在曦光中衰敗。嚴歌苓看到了黎明時霞光的美,也瞧見了是誰,俯身于黑暗中沾染一個搖搖欲墜的未來。
看《歸來》時,知曉了原著為《陸犯焉識》,后來才知道這是嚴歌苓所寫。電影較小說有較大的改動,主要集中在陸焉識文革后的生活,而小說中故事更長。才子陸焉識是不愛馮玉婉的,他像一切向往自由的青年一樣,極憎惡這段婚姻,我相信那時的他于馮玉婉,恰如魯迅之于朱安,一個心懷激蕩,一個溫順賢良,可是文革中,他受的苦難多了,竟?jié)u漸懂了自己愛著玉婉,黑暗中最聰慧的人將黎明忘卻,在曙光初現(xiàn)時,玉婉將焉識忘了。歸人已經(jīng)歸來,而思婦卻永遠在等待。全文中最動人之處,便是焉識每月五號,騎車帶玉婉去火車站接自己,去等待自己歸來。
這些小說算比較刻骨的,而《鐵梨花》算是一篇傳奇。這本小說實際是歌苓由自己父親的一篇小說改編而來的,而小說的電視劇版更是風靡一時,甚至由此帶起了一大批類似民國傳奇戲劇的風潮。我喜歡這種單刀闖蕩江湖的感覺,那種自由非置身于宇宙中心能比擬的。
我能詳盡地說出小說的劇情,因為我仔細地看了書評和簡介,還有一些是通過看過的電影了解的。我看見了趙墨玉悲壯的美,看見了亂世中哀婉不得善終的愛,卻不敢看十三釵的慘死和美的隕落,不敢看那些不團圓的結(jié)局,而偏偏世間團圓極少。
嚴歌苓于當世中,寫下了一段段傳奇,有烈如晚霞般的開頭,接著沒入了無邊際的黑暗,的確引人入勝,美得窒息??晌蚁?,我還未到有能力完全理解的時刻。
(編輯:王冠婷)
評點:孫善慈
作為一篇對作家嚴歌苓的評論,能寫得如此自然,如此老到,可謂難能可貴。文章開門見山道出對嚴歌苓的喜愛,由她的文字改編的影視作品說起,后讀其原作,而鐘愛其人,實為獨特。文章由《金陵十二釵》始,引領(lǐng)我們走進嚴歌苓的作品,以形象的語言寫出從中感受到的幾個女子表現(xiàn)出的悲壯、凄美以及對愛的渴盼,展現(xiàn)出人性之美,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作品的鐘愛。最后以十二釵收束全文,首尾緊緊相扣。文章中所體現(xiàn)的鮮明文學(xué)色彩,可以看出作者閱讀的廣泛和豐富的知識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