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翔飛
摘 要 在試驗基地當中,通過對馬尾松造林技術措施的不斷探索,對不同造林技術,對馬尾松幼林生長存在的影響進行探討。并將所得出的結果,做出統(tǒng)計與分析。最終得出,在眾多造林技術措施當中,立地、種源選擇及造林密度,能夠對幼林生長帶來明顯影響,造林技術中的整地方式等措施與其生長存在的關聯(lián)性不大。這一結果有利于造價技術在實際種植中的應用。
關鍵詞 造林技術;生長影響;馬尾松
中圖分類號:S725.5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7.05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所選取的試驗區(qū),海拔高度為550~850m,試驗區(qū)內切割深度與坡度較大,其中土質為山地黃壤,質地適宜,同時土層厚度相對較大。所選試驗區(qū)內的年平均氣溫維持在16℃上下,年平均降水量維持在1200 mm左右,建設前,該區(qū)域為荒地。同時,所選取的試驗區(qū),為馬尾松I類生產地區(qū)的西緣位置上,試驗區(qū)的馬尾松立地指數(shù)處于15~18,土壤表現(xiàn)為缺磷低鉀型肥力狀況,在此地開展試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試驗方法
試驗過程中,完成定量試驗項目的確定,其中涉及到的項目包含造林密度、種源選擇和立地選擇等,從而完成每個項目對馬尾松幼林生長情況做出有效反映的試驗體系的構造[1]。在實施過程中,應當讓各個項目間,能夠做出有效對比。
2 結果與分析
2.1 立地選擇結果
在森林中,立地關系與林業(yè)生存,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是關鍵性的物質基礎,因此,立地質量與林業(yè)生產,存在密切聯(lián)系。既往研究表明,馬尾松生長受到多種立地因素影響,而在這些因素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便是具體坡位。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對臨時樣地做出調查與分析后得出的結果,因此論證不夠完備,需要繼續(xù)做出論證。為了對馬尾松生長主要因素進行分析,本次試驗開展時,通過多種坡位的劃分,來作出比較,具體劃分因素所得出的結果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坡位下降的同時,馬尾松的生長指標存在明顯的上升。對于最上端的馬尾松來說,其樹高與胸徑指標得出的結果都相對較差,同時最上端馬尾松單株與蓄積量也是較低的,而對于其他坡位來說,所得出的結果,均能夠滿足省級標準。與最上端的馬尾松胸徑對比,其他坡位上的馬尾松,其胸徑通常都高出在26%~60%,單株的材積相對于最高端,也是超出109%~256%。由此可見,立地類型對馬尾松的生長,產生十分明顯的影響,該數(shù)據也從間接的角度證明了,馬尾松的生長,與干旱情況也存在聯(lián)系,因此為了促使其有效生長,需完成位置較高的立地選擇。
2.2 種源選擇結果
種子園與母樹林在建立時,完成對種源的選擇,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所以,試驗過程中,還根據種源不同,來完成對應試驗的開展。試驗中一共完成6處種源的設置。分別采用字母A~F來進行代替,所得出的結果可以看出,若是林分為8年,在這些指標當中,出去蓄積量,其他各類指標,隨著種源的改變,也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變化。這里面,A種源所對應的馬尾松表現(xiàn)最佳。通過結算結果可以得知,對于優(yōu)質種源的馬尾松來說,其得出的指標,均比常規(guī)種源高超出15%~45%。由此可見,在馬尾松生長過程中,種源會對其造成直接的影響。
2.3 造林密度結果
從既往研究中可以得知,對于人工林來說,林分密度會對馬尾松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但在林分密度確認時,還需考慮市場需求等相關因素,完成定向培育目的的有效實現(xiàn)。針對目前所采用的造林技術,林分密度具有關鍵性作用。通常林分密度可以劃分為兩種:造林時的初植密度,造林完成之后的密度調控。本試驗來開展時,把定期內收集到的結果,作為研究對象,繼而采取統(tǒng)計學措施,來對林分密度當中的造林初值密度對馬尾松幼林生長造成的影響做出分析。試驗開展時,共計設定了4類密度情況,具體數(shù)值為單位面積之下,分別種植1665、3330、4995與6660。從結果得知,馬尾松在生長過程中,除去樹高外,林密度會對其他指標變化帶來顯著性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馬尾松在生長時,其胸徑、單株材積,都會隨著林密度的加大而出現(xiàn)進一步的降低,然而蓄積量會隨著的造林密度的加大而不斷加大,得出的最大值比最小值要超出32%與62%。根據這組數(shù)據所得出的結果顯示,造林密度變化,會對馬尾松生長狀況產生一定的情況,這種情況與立地與種源選擇,具有相似性。
通過對馬尾松在每個階段生長時所對應的情況,與現(xiàn)存的造林密度展開整體研究顯示,在試驗區(qū)內,要求在立地指數(shù)滿足16左右的立地當中,完成對A種源的造林,其中造林時所選擇的密度,應當結合市場所對應的需求來完成確定工作。在對大胸徑或是中胸徑馬尾松做出培育時,應當將林分初植單位密度控制在1665~2550株/hm2。
3 結論
目前,在我國亞熱帶地區(qū),存在的馬尾松樹種較為廣泛。為了滿足人們生產與生活中對材料的需求,需要采取相關措施,提升馬尾松產量。所以,需要對造林技術措施進行探究,并對其影響進行深入分析。通過本次試驗區(qū)所得結果可知,在各種造林技術當中,對馬尾松生長狀況產生影響的因素包含三種,即造林密度、立地選擇及種源選擇。所以,在對馬尾松進行栽培時,需要在對產品指標做出確定的基礎上,根據需求完成立地、種源及密度的有效選擇。
參考文獻
[1]李鴻儒.馬尾松人工林的培育關鍵技術初探[J].現(xiàn)代園藝,2013(2):5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