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緒
【摘要】絕大多數(shù)父母不會忽略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fā),卻常常忽視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總是要長大,過獨立生活,他們必須學會生存,其中學會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培養(yǎng)生活自理的能力不僅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也有助于兒童個性品質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有助于補償兒童智力的缺陷,促進智力發(fā)展。
【關鍵詞】家園合作 培養(yǎng) 生活自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211-02
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獲獎得者在法國巴黎聚會。有一名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獲獎者卡皮察:“回顧您的一生,您認為最重要的知識或者經(jīng)驗是在哪里學到的呢?是在大學還是在實驗室里學到的呢?”卡皮察出乎意料地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庇浾咩蹲×耍謫枺骸盀槭裁词窃谟變簣@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會了什么呢?”卡皮察回答道:“我在幼兒園里學會了很多,例如東西要擺放整齊、飯前便后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等,我在幼兒園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边@則故事引發(fā)了人們關于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思考:幼兒應具備哪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呢?它對幼兒將來的發(fā)展有哪些重要影響?
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現(xiàn)狀及原因分析
(一)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含義。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是順利而有效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備的心理條件。能力并不僅指個體已學會的知識技能,知識是人們所掌握的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和概括,技能是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tǒng),知識技能表現(xiàn)了一個人已經(jīng)達到的成就水平。而能力是保證人們順利掌握知識技能的心理條件。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務性勞動的能力。它包括飲食、大小便、衣著、睡眠、衛(wèi)生、安全等多個方面的能力。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就是幼兒在各年齡段具備的自己承擔或料理生活活動,并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
(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fā)展的現(xiàn)狀
1.幼兒生活自理意識淡漠、責任情感缺失。生活中,家長一方面對其幼兒大包大攬,包辦替代,不給幼兒獨立動手的機會,另一方面又責怪幼兒生活自理意識淡漠、獨立性差、責任意識不強。于是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幼兒吃飯要喂、走路要抱、尿急只會哭、鬧著等待……家長事事包辦,讓幼兒覺得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家長的過度溺愛與保護,讓許多幼兒的獨立性慢慢喪失,自理意識逐漸淡漠,逐步養(yǎng)成了懶惰和依賴心理,動手能力,環(huán)境適應能力越來越差。幼兒期是幼兒責任意識及責任感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而獨立性的發(fā)展是這一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品質,幼兒不能獨立進餐,絕不僅僅是一項生活技能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作為人的性格品質的責任情感獨立性的缺失。因此,作為幼兒成長中的重要他人——家長和教師,不能對幼兒包攬?zhí)喽且層變簬е欢ǖ那榫w情感去體驗責任、嘗試獨立。
2.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不強、自理行為不明確。目前,在生活中,我們常聽到,看到許多幼兒不能自已吃飯、自己刷牙,不會自己穿衣服、扣紐扣、系鞋帶,不會整理自己的玩具,不會收拾自己的小書包。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fā)展差,這不利于幼兒優(yōu)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及社會化的發(fā)展,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為了更深入了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況,之前有學者隨機抽取了A幼兒園的大、中、小、托班各一個,進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現(xiàn)狀調查,其調查統(tǒng)計見下表:
入園的第一周,隨機抽取托班25名、小班30名、中班35名、大班40名(共計130名)幼兒家長,對其進行關于家庭生活中幼兒自理能力現(xiàn)狀的問卷調查,然后,在隨后一個月對幼兒園生活中的幼兒自理情況進行現(xiàn)場觀察。結果顯示:托、小班幼兒生活自理情況并不樂觀,其中僅23.3%的幼兒能獨立飲水,6.6%的幼兒主動告知便意(但沒有一個會自己擦屁股的)23.3%幼兒能自己主動洗手,16.6%的幼兒能主動進餐,26.7%的幼兒能主動睡眠、會自己脫衣服,而有80%的幼兒在入園、離園的時候需要大人抱著走。對于中、大班幼兒,基本上能整潔入園,按需飲水,保持手臉清潔,自覺洗手,但也存在一部分幼兒不知道正確的洗手方法,部分幼兒用筷子進餐也存在困難,有些幼兒還不會系鞋帶、疊被子,入廁后不能正確使用便紙的也大有人在。從調查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來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fā)展確實很差,這不利于幼兒優(yōu)良個性品質的形成及社會化的發(fā)展,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絕大多數(shù)父母不會忽略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fā),卻常常忽視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孩子總是要長大,過獨立生活,他們必須學會生存,其中學會生活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要求。培養(yǎng)生活自理的能力不僅是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也有助于兒童個性品質和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yǎng),有助于補償兒童智力的缺陷,促進智力發(fā)展。
(三)影響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原因
1.教育觀念不統(tǒng)一
部分家長和教師因缺乏系統(tǒng)的嬰、幼兒心理和教育知識,不了解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而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很多家長存在認識誤區(qū):幼兒現(xiàn)在很小,應該受到細心照顧,長大了自然會照顧自己。于是,家長們始終舍不得放開幼兒的手,給幼兒獨立做事的機會。另外,在教育觀念方面,幼兒的父母、祖輩和教師因缺乏有效的溝通,始終沒有形成教育合力、統(tǒng)一教育觀念,最終因為教育觀念及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在幼兒生活自理方面的妥協(xié)和縱容,這不僅不利于幼兒的獨立性的發(fā)展,反而強化了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
2.教育方法不科學具體
幼兒的獨立性不強,表面上看是幼兒缺乏生活自立意識,而實際上卻是幼兒在生活衛(wèi)生習慣的形成過程中,教師和家長缺乏科學適宜的方法,處理不當,不良行為習慣沒有得到有效的干預和弱化而導致的。通過實際觀察發(fā)現(xiàn)家長調查問卷和實際觀察中幼兒的表現(xiàn)并不符合:有些幼兒會用勺子吃飯,但是真正能獨立、文明進餐的幼兒有幾個?有些幼兒會穿鞋,但是真正能做到左右不弄混的有幾個?有些幼兒會擦鼻涕、會洗臉、會刷牙,但是懂得并掌握了方法和技巧的又有幾個?這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指導。幼兒期是幼兒語言、動作、感知覺、情緒情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2歲~4歲的幼兒其身體協(xié)調性、手指靈活度發(fā)展的都不是很好,做事時難免慢而且粗糙,加上幼兒的注意廣度也非常有限,顧此失彼也在所難免。面對這種情況,有些家長很難容忍幼兒自己嘗試獨立做事帶來的混亂,嫌幼兒速度慢,于是一味地包辦替代,很少有家長會考慮如何對幼兒的動作予以指導,所以有些家長知道有些事情該幼兒自己做,卻從來不告訴幼兒做事的技巧和方法。如果在這一時期幼兒沒有得到科學適宜的示范與指導,幼兒的行為就會出現(xiàn)偏差。
3.家園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合作
在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部分家長存在“幼兒進了幼兒園,怎么教,怎么管,那是教師和幼兒園的責任”的錯誤觀念,而教師也不排除有“既然幼兒的父母都不在乎自己的幼兒,當老師的也管不了那么多”之類不負責任的想法。因此,在幼兒生活自理培養(yǎng)方面,親師之間出現(xiàn)了不協(xié)調,教師沒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彌補家長在教養(yǎng)幼兒形成健康生活習慣方面存在的缺憾,而家長也不支持配合教師的計劃。當幼兒的行為習慣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便互相推諉,放任不管等。親師的不合作,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幼兒自理能力的發(fā)展。
二、培養(yǎng)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建議與對策
(一)家園如何能有效的合作培養(yǎng)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細微的任務?!痹诟黝惤逃校變簣@的教育更加需要家長的配合與幫助。家長工作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幼兒園完成教育任務,提高保教質量不容忽視的一項工作?!毒V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告訴了我們,家園教育的一體化才是最優(yōu)化的教育。
(二)我國幼教對家園合作方式的需要
從我國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和政府提出的目標來看,如果僅僅依靠托幼機構的力量,是難以為每個幼兒提供接受幼兒教育的機會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開展并加強幼兒園與家庭的合作,挖掘當?shù)厝肆Α⑽锪Y源,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提供與當?shù)厣鐣?、?jīng)濟、文化發(fā)展相適應的保育和教育、以滿足學前兒童發(fā)展及家長教育子女的需要。從資源上來看,兩者的合作使教育資源最大程度地發(fā)揮作用。如家長委員會既可監(jiān)督家長的錯誤教育行為,又可監(jiān)督幼兒園的工作,服務于幼兒教育。
(三)家園合作培養(yǎng)的方式
1.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兩三歲是幼兒獨立性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階段,出現(xiàn)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其主動性明顯增強,開始出現(xiàn)“我能”、“給我”、“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性意向,喜歡自己去嘗試體驗。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幼兒獨立性能力的主要途徑。因此,成人應該抓住幼兒獨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與要點,讓幼兒的獨立要求得到滿足,避免過度依賴的形成。首先,要珍惜幼兒自我獨立性意向,學會尊重幼兒,容忍幼兒嘗試自己做事時候帶來的混亂。其次,大人要明辨正誤、耐心幫助、激發(fā)興趣,在日?;顒又刑峁┯變邯毩⒒顒拥臋C會和場所。最后,在幼兒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必要的語言指導不可少,要督促幼兒,幫助幼兒把生活中的自理與游戲區(qū)別開來。
2.樹立正確的家園合作的觀念,教師與家長建立尊重和信任的平等關系。首先,更新教師合作觀念。教師需要樹立正確的合作觀念和意愿,從思想上意識到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應是出于偶然的需要,或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才聯(lián)系,而是應與家長保持經(jīng)常性地聯(lián)系,只有這樣雙方才能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了解幼兒,促進幼兒的成長。其次,幼兒教師要用科學的育兒觀念和方法引導家長,改變家長急功近利的教育期望。讓家長認識到家園雙方有著共同目標,家庭與幼兒園是合作伙伴關系。家長可以發(fā)揮自己的職業(yè)優(yōu)勢和資源優(yōu)勢,積極主動參與互動活動,分享家教經(jīng)驗和收獲。最后,與家長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平等關系。
3.家園良性互動,齊心協(xié)力共促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fā)展
培養(yǎng)幼兒健康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不是靠單方面的努力就能實現(xiàn),而是需要多方協(xié)調和配合。如開設父母須知課、向家長發(fā)送教育手冊、為家長開設圖書館、指導家長結對互助等,從而引導家長介入兒童的學習,使家長與教師形成教育的合力。
首先,開設家長課堂,為幼兒家長進行相關的教育培訓提供支持和服務。家長課堂采取開放的方式進行,切合家長的實際需要和興趣,讓家長真正參與有關問題的討論,以他們的切身經(jīng)歷和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為討論的素材,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達到家長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引領家長走進幼兒園,掌握有效的育兒策略。家長在教師的引領下對幼兒進行明確的觀察。最后,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有效開展幼兒助教活動,把家長資源充分利用起來,使其深入幼兒教育過程,介入幼兒的學習活動,讓家長,并將充分利用家長資源與改善家庭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邀請一些幼兒專家來給家長進行講解、指導,協(xié)助教師完成保教任務與課程開發(fā),共同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鶴琴.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北京出版社,1983
[2]楊麗珠,吳文菊.幼兒社會性發(fā)展與教育[M].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王忠民.幼兒教育辭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4]歐明新.科學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5]李平.如何走出家園合作的誤區(qū)[J].教育導刊,2007,(3)
[6]孫道晗.善待家長爭取合作[J].教育導刊,2004,(10)
[7]于江華,王素梅.家庭是幼兒園的合作伙伴[J].教育導刊,2004,(2)
[8]葉穗梅.爭取家長配合:引導與服務并重[J].教育導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