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樹林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羅江中心小學 江西贛州 342301)
摘 要: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又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學科。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fā)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
關鍵詞:感悟教學 教學策略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閱讀教學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fā)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如何依據(jù)新世紀的現(xiàn)實需要,聚焦“語言”核心,回歸“語言”本位,重視閱讀教學的“語言感悟”?現(xiàn)就小學閱讀的“感悟教學”淺談自己的見解。
一、感悟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1.脫離了文本語境
有不少語文課,學生初讀還不流暢,甚至讀時還有停頓、顛倒的錯誤,增字、漏字的嚴重現(xiàn)象,教師就急于開講,于是課堂上只能是多數(shù)人當觀眾,少數(shù)人當主角,教師講得“痛苦”,預設的說寫感悟學生幾乎沒有完成。
2.偏離了學習過程
培養(yǎng)語文的能力主要是實踐,“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的規(guī)律”。但課堂上差生沒有親自與文本親密接觸、與文字親密觸摸、與學習過程親密探究,課堂上多數(shù)學生聽優(yōu)秀生說,教師評,不知不覺中成為被動的接受者。
二、我們對感悟的理解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感悟”語言文字,必然會經(jīng)過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認識與體察過程。通過“你讀懂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什么”等問題引發(fā)學生,潛心會文、披文入情,以傳遞情感、融通經(jīng)驗、喚醒表達,豁然領悟。通過“給你影響最深的是什么”“哪里寫得好,為什么”“還有什么不同意見?” 等問題,引發(fā)學生對漢字思維內涵多樣性、內容豐富性、閱讀多解性、思維多向性的感悟。三個層次中,前者是基礎,中者是中介,后者是歸宿,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共同完善語言感悟的。
三、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的教學策略
1.課前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以情動人
如教學《山中訪友》時,為了消除學生經(jīng)歷與課文的距離, “山中訪友”問學生:你們怎么理解這句話?然后抓住“山中”和“訪友”兩個字進行指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不斷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入學習接著,老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引入新課:同學們,也許你們一時無法理解媽媽這句話的深刻內涵。學生一下子就被帶入了課堂情境之中。
2.朗誦與歌唱
教學時,如果恰到好處地引入一些歌曲或詩歌,會將教學推向高潮,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了《懷念母親》一課,教師緊抓住學生高漲的情緒,順勢利導,說也許有一首詩能代表作者表達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一腔熱血。這就是《我的中國心》,幻燈出示歌詞。學生一齊深情朗讀。最后播放張明敏的CD歌曲,同學動情跟唱,課堂教學又一次掀起高潮,師生沉浸于一片感動之中。
3.多元解讀與立體感悟
語文文本的多義性為多元解讀提供了客觀條件,可用“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句來形容,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處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觀望同一個句子同一情景,都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因此,我們采取多元解讀策略,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立體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學中,很多地方都可以進行多元解讀,如“我們看是極險極窄的地方,小艇能夠穿過去,而且速度非常快?!眴枌W生,你們讀這句話有什么感受與想法?學生會說是驚訝、贊嘆等。如果我們剛好坐在這艘小艇上,我們會怎樣?學生回答說我們會驚呼起來,會心驚肉跳,叫船夫慢一點。那么如果我們就是船夫,我們又會怎樣?學生說我們會很輕松,很瀟灑,談笑風生,面對乘客的緊張很開心。這樣,就從乘客、讀者、船夫三個角度進行了多元解讀,這樣所得的感悟無疑是立體的、豐富的。
4.假設情境,引導體驗
閱讀時,如果能夠關注“可能性”這一主題,善于假設另一種結局另一種可能,會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的體驗,收到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學中,重點是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朗讀討論后,改變結局,出示另一段話:第二天清晨,人們看到這位父親,抱著孩子血肉模糊的尸體,坐在瓦礫堆上,喃喃自語:孩子,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再組織學生討論:這種結果可能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如果是這樣的結果,你還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暢所欲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實在是難能可貴。
四、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的途徑
1.朗讀
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是它的不少內容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而語文課是以讀為本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話,在讀中進行體驗與感悟,并以朗讀來表達所體驗與感悟到的,情動于中,而聲傳于外。
2.讀書時寫批注
如教學《竊讀記》一課時,先與學生進行有關讀書方法的談話,引出“不動筆墨不讀書”,最后談到讀書應該注意感受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及心靈感悟,并及時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邊寫下來。接著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在每一段課文的旁邊寫下表示自己讀到此處時的心情的詞語,及一些話。教師將黑板分成六塊,因為這篇課文共有六個自然段。再請讀完課文的學生到黑板上寫下這些詞語。有不同的隨時上來補充。教學時,引導學生讀這些詞語,并根據(jù)這些詞深入課文,展開學習,進行深層體驗與感悟。
3.想象
閱讀過程中的的體驗與感悟是間接的,不是親歷親為的。主要靠移情、設身處地等方法進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種很重要的途徑,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刻體驗與感悟人物的處境與內心情感。
對于小學生來說,這種感悟和體驗是膚淺的、初步的、幼稚的;不是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水平、藝術修養(yǎng)、審美判斷能力的人的文學欣賞,更不是鑒賞家的欣賞,這種審美,僅是初步的,僅是一種滲透、一種融入、一種嘗試而已。因此,小學生的閱讀審美,宜重具體、形象的感受,宜重情感的熏陶;宜輕理性的分析與概括;僅是為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欣賞語言能力做點基礎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