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53-02
【教學目標】
1.了解、體味詩歌的三個特點:物我統(tǒng)一性、真假統(tǒng)一性、人我統(tǒng)一性。
2.能自選或自寫一首符合特點之一的詩歌。
3.老師自薦詩歌。
【學情分析】
學生讀詩較少,在某種程度上缺乏對詩歌的整體了解。為了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詩歌的三個特點,本課選擇了小學、初中、高中學習過的詩歌,或者是非常經(jīng)典的、熟悉的詩歌進行教學,通過體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詩歌的特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選或自寫一首詩,進一步理解詩歌的特點。最后,老師把自創(chuàng)的詩歌展示給學生,以引起共鳴,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習詩歌的積極性。
【重點、難點】
1.重點:教學的三個目標。
2.難點:教學目標2。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問題:你能說出哪幾句或哪幾首古今詩歌?你知道的詩歌中有哪些意象?
二、過程
(一)特點一
要求
1.大聲讀下面的詩歌。
2.記住題目、作者、意象(詩中的事物)。
3.比賽:抽號比賽看哪組哪號記得多。
4.問題:這些詩最終目的是在寫物還是在寫人?如果寫物,寫了它什么特點?如果寫人,寫了人什么特點?
格式:《 》這首詩最終是在寫____,因為____。
5.總結
特點之一:
詩歌具有物我統(tǒng)一性,往往是通過具體的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主觀情感。
物我統(tǒng)一性。
【說明】
第一:這部分涉及到10首詩歌,包括《詠松》《秋菊》《梅》《賦得古原草送別》《望岳》《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使至塞上》《神秀詩二首》《慧能對詩》。
第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回顧熟悉作品,同時進行有效的活動,以此使其明白詩詞中的意象飽含著作者的情感,所以周圍的事物具有了“靈魂”,從而形成了一種“物我統(tǒng)一”的高度融合狀態(tài)。這部分側重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二)特點二
要求
1.大聲朗讀下面詩歌。
2.記住印象題目、深刻的句子及運用的表現(xiàn)手法。
3.比賽:看誰記得多。
4.問題:運用表現(xiàn)手法的句子描繪的情景能不能實現(xiàn)?如果不能,那為什么還能被歷代人接受、悅納,并久傳不衰?到底是什么深層的事理在起作用?
格式:
我認為《____》這首詩____句子寫的情景不能實現(xiàn),但是它卻說出了____深層道理,所以該句能流傳下來。
5.總結
詩歌特點之二:詩歌具有假定性和真實性的統(tǒng)一體,雖然描繪的情境不真實,但是能表達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質規(guī)律,既合“情”又合“理”,所以人們能口耳相傳、欣然悅納,傳播開來。
真假統(tǒng)一性。
【說明】
第一:這部分涉及到11首詩詞,包括《采葛》《木蘭辭》《夜宿山寺》《望廬山瀑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江雪》《憶江南》《馬詩》《望湖樓醉書》《詠柳》。
第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重溫經(jīng)典作品,賞析其中的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使其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提升。這部分側重對詩歌手法的賞析。
(三)特點三
問題
1.詩詞作者通過一定的手法使物我統(tǒng)一,從而表達一定的情感。那么在眾多類型的情感中有一種貫穿始終。猜猜是什么?
2.你知道的寫愛情心路經(jīng)歷的詩、詞、歌曲名句有哪些?
要求
1.大聲地、有情感地齊讀下面的詩歌。
2.記住題目、作者、名句。
3.問題
作者在你記住的名句中抒發(fā)的是個人情感,還是幾個人的,亦或是一類人、所有人的共同心聲?
4.總結
詩歌特點之三:一般而言,能流傳至今的詩詞名句,往往不僅僅是表達個人的情懷,而是宣泄了普天下人類的共同心聲,他們以自己的作品,從個人的角度引起了一般人的思想共鳴。
眾我統(tǒng)一性。
【說明】
第一:這部分涉及到17個作品,包括《關雎》《擊鼓》《鵲橋仙》《無題》《錦瑟》《離思》《摸魚兒》《江城子》《長恨歌》《玉樓春》《蝶戀花》《一剪梅》《紅樓夢·引子》《沙揚娜拉》《印記》《致橡樹》《最浪漫的事》。
第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關照愛情作品,明白愛情是詩歌的永恒話題之一,領略其形神兼?zhèn)涞奶攸c,征服讀者內心的高超之妙。這部分展示對詩歌的綜合品味。
三、學生自薦或自寫詩歌
要求
1.舉一首符合三個基本特點(任意一個特點即可)的詩歌。
2.看哪個組舉得多。
【說明】
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手來理解學過的三個特點,從而更加理解詩歌的精妙之處。
四、老師自薦詩歌
要求
以最飽滿的激情齊讀下面的詩歌,猜猜是哪位“大家”寫的?猜中有獎
揭秘
作者:你們的班主任—劉麥田。
【說明】
第一:這部分涉及到4個作品,包括老師寫的《雪》《冬至》《無題》《未央抒懷》。
第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老師作品的揣摩,達到一種效仿的效果,感受到老師和他們是同步的,從而使學生愛上寫詩。
五、反思
充分整合材料,努力尋找其中的規(guī)律,再以“板塊”的教學設計指導學生學習,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總體設計說明】
我們力圖用“板塊”理論,整合學生小學、初中、高中學過的38個經(jīng)典之作,使其明白作品的三個特點。在大開大合的教學中,學生依次懂得了內容,掌握了手法,明白了正確的愛情觀。